SCP-CN-1871

源页面
2020年7月7日
修订 7
评分
0
↑ 0
↓ 0
支持率
0%
总票数 0
Wilson 95% 下界
0.0%
在相同票数下更稳健的支持率估计
争议指数
0.000

最近修订

1 / 3
SOURCE_CHANGED
5 年前
SOURCE_CHANGED
5 年前
SOURCE_CHANGED
5 年前

最近投票

1 / 1
暂无投票

相关页面

暂无推荐

页面源码

**项目编号:**SCP-CN-1871 **项目等级:**Keter **特殊收容措施:**SCP-CN-1871本身无法被收容,“锚定计划”执行对象变更为基金会全体员工。 **描述:**SCP-CN-1871是一种作用于基金会中国分部1991至今雇员的异常现象。由于该现象的影响,定位这些雇员的尝试全部失败,现已将其统一标记为CN-1871-1。 ##red|CN-1871-1目前比例占到基金会1991以来雇员总数的7%左右,且仍在持续上升。##CN-1871-1在基金会活动的纸面和数据记录全部完整且有据可查,但加入基金会前和离职后的个人活动均无从得知。换言之,尽管CN-1871-1在基金会的行为切实产生了影响,但入职背景调查、“隔离/重生”离职保护计划等资料记录均无法追溯到具体个人。 ##red|CN-1871-1数量的不断扩张,已经引发了基金会中国分部信息记录系统的小规模混乱,并影响了基金会的日常运转。目前,基金会中国分部员工实际人数可能仅为在册人数的50%或[数据删除],这导致了基金会中国分部对自身力量的严重错误估计,进而造成一系列决策失误。## 根据目前掌握的行为记录,CN-1871-1的行为大多对基金会产生正面影响,其中不乏“基金会之星”提名获得者。##red|但随着CN-1871越发明显的扩张,项目继续影响关键位置雇员的可能性极大提升,其负面效应已经远超相关个体行为的正面影响。## ##red|定位CN-1871-1的行动源自负责中国分部档案整理工作的黎文康特工,目前相关行动由其本人直接指挥。## 为防止CN-1871影响关键位置雇员,中国分部已启动针对各项目4级人员和分部5级人员的“锚定计划”。“锚定计划”的具体内容可参看附录文件。 **附录:** [[collapsible show="+ 锚定计划.pdf" hide="- 检测到“闭锁帷幕”首席操作员,链接已重定向"]] 如果生成的项目档案标注为Keter 分级,首席操作员将获得浏览“悬河爆破”预案说明资料的权限。 演绎部曾经观察到,本叙事域“构型”带有明显的人为设计痕迹。按照误传部的处理,所有普通操作员会将这一“构型”的成因归为上层叙事,并将其以球体进行类比理解。这是自然而然的想法,但本叙事域内实体存在并非没有影响其“构型”的可能性,叙事域“构型”也不能用球体类比理解。 首先,对叙事域“构型”的错误类比理解源于误传部的处理。误传部提供给普通操作员的理解框架为“球体-探针”,而“闭锁帷幕”负责将目标人员信息从球体上指向基金会的信息富集点“凹陷”中抽出、处理,并激活球体结构的自修复,以求解决离职人员人身安全问题。 事实上,本叙事域“构型”更接近超圆体或其它高维结构。信息富集点作为其上的“凹陷”,并不必然引导周边信息向其流动。“球体-探针”框架尽管不妨碍对“闭锁帷幕”的操作,却并不属实,因而能够较好地降低“闭锁帷幕”设计目的暴露的风险。 其次,提供给普通操作员的“叙事域自修补”理论,在演绎部的地位等同于“牛顿力学”。而整个“闭锁帷幕”的工作原理,建立于“相对论”之上。换个角度更容易理解:既然信息富集点并不必然引导周边信息向其流动,为什么“闭锁帷幕”操作员会不间断地观测到这种现象? 这涉及到本叙事域的一个特征:“诠释倾向”。简言之,如果向本叙事域置入信息片段,叙事域便会自动引导信息流向置入片段并反复扰动,直至自身恢复稳定。这一过程中,信息的反复扰动是关键。衍生出的,带有置入片段和叙事域原有信息共同特征的新片段,便是本叙事域对置入片段的“诠释”。 如果某一信息片段无法建立任何“诠释”,它将被排出本叙事域。如果大量的信息片段无法建立任何诠释,就可能改变本叙事域的“构型”。在“球体-探针”框架中,球体由于类似万有引力的规律,倾向于维持自身的固定“构型”。但对本叙事域而言,只要能够为内部各信息片段生成足够多的“诠释”,便能维持其自身稳态。至于最终的“构型”是超圆体还是其它高维结构,和叙事域是否呈稳态无关。 因此,与其说本叙事域具备“自修补”以维持“构型”的倾向,不如说本叙事域具备“自组织”以维持“稳态”的倾向。而“闭锁帷幕”真正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处理离职人员的信息,压制“叙事域自组织”导致的,对指向基金会信息富集点的频繁扰动。由此一来,各GOI和知情组织对基金会的“先验性干涉倾向”将被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指向基金会信息富集点的形态并非某种表面光滑的圆锥,更接近带有许多突刺的树状结构。这些突刺指向的实体存在不必然是离职人员,斯克兰顿现实稳定锚便是其中一个突刺的指向目标。但是,这些突刺大多指向离职人员,而它们的规模极其庞大,引发的“叙事域自组织”效应也极其强烈。这些突刺积累导致的质变,引发了1980以来各GOI及知情组织“先验性干涉倾向”的失控放大。 综上所述,“闭锁帷幕”的运行虽然借助了“叙事域自组织”理论,根本目的却是抑制其影响。而“闭锁帷幕”在简要流程第五步置入的“基金会特征”,本质上是无意义信息片段,需要和叙事域其他信息扰动以重建“诠释”。演绎部曾认为,必然存在无法建立“诠释”的信息片段,而它们会被排出本叙事域,因而不会引发任何问题。 但是,这部分信息并未如预期那样被排出。它们持续积累的结果,便是在本叙事域内部形成新的突刺甚至信息富集点。既然无法被排除,那么本叙事域便会持续引导其它信息与其交互,以期建立“诠释”。反应在叙事域内部,便是基金会发现内部出现持续存在并不断扩大的“信息黑域”。 演绎部后来发现,这部分信息异常滞留是项目的设计原理导致的——完全“处理”参与者的相关信息,会让我们无法评估“闭锁帷幕”的效果,进而无法确认计划是否有效。由此一来,“闭锁帷幕”成为了某种“绳索”,将无法建立“诠释”的那些片段“拴”在了本叙事域中。这并不会对“闭锁帷幕”本身及其效果产生影响,但我们显然将各GOI和知情组织的“先验性干涉倾向”置换成了“信息黑域”。根据演绎部的推论,在叙事域内消除“信息黑域”是不可能的。而每一次“闭锁帷幕”的运行,都可能导致“信息黑域”的扩大。 因此,“悬河爆破”预案是计划一开始就注定的结局。在此之后,唯有本叙事域正常排出这些片段,才能完全消除“信息黑域”。同时,只有生成足够多的“诠释”,才能平抑指向基金会的信息富集点,继而一劳永逸地解决离职人员人身安全等诸多问题。 不过,本叙事域“诠释倾向”将持续存在,在“诠释”完成前,信息富集点仍将是叙事域“构型”上的客观存在。“叙事域自组织”和“因果律自洽化”仍会被演绎部发现并利用。被“诠释”的信息将不再属于“黑域”,即使失去了“闭锁帷幕”,基金会仍将重新掌握叙事域观测和干涉技术。虽然曾被“闭锁帷幕”笼罩的人员无法归队,但技术仍会被重新发现并利用。 请对我们的后继者抱有信心——他们必然会在恰当的时刻完成自己的使命,以保护“帷幕”前的常态。基金会仍将沿前人蹚出的道路继续前行,哪怕物是人非,常态仍将存续。 [[=]] **“闭锁帷幕”首席操作员,指令码校验已完成** [[/=]] [[note]] [http://scp-wiki-cn.wikidot.com/scp-cn-1871/offset/6 申请执行“悬河爆破”预案] [[/note]] [[/collap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