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星》异常科普杂志第168期:神能创生的只有自己的无奈
2020年11月19日
修订 34
核心指标
评分
36
↑ 59
↓ 23
支持率
72%
总票数 82
Wilson 95% 下界
61.4%
在相同票数下更稳健的支持率估计
争议指数
0.807
评分趋势
加载图表中...
最近修订
1 / 12
最近投票
1 / 9
2024-07-04
2024-02-22
2023-01-10
2022-06-16
2022-04-04
2022-02-22
2022-02-09
2021-12-16
2021-11-20
2021-11-13
页面源码
源码字符数 8786文字字数 7627
[[>]] [[module rate]] [[/>]] [[include :scp-wiki-cn:theme:3law]] + 神能创生的只有自己的无奈——韦利-费林猜想 本期撰稿人:Dr•杨██(308,1,7) [[div class="code"]]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 [[/div]] 用凡人的思维去理解神明,在我看来是一件十分愚蠢的事情,除非神就是人创造的。 我今天不想在这里谈论人创神或者神创人,要知道,关于神性的异常科学虽然摆脱了唯心主义,但仍然十分不客观。我今天只想说说“神”这种定义下的存在对现实的威胁是否有我们想的那样强大。 行了,进入主题:在(35,11,9)位面的1934年(我知道各个位面都有类似的事件发生,但我以这个位面的视角为准)SCP基金会的韦利·加雷斯博士在研究现实扭曲者应对方案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现实扭曲者造成的破坏似乎与其能力不符。怎么个“不符”法呢?看看这个。 [[include component:image-block name=a.jpg|caption=真有意思]] 注意,韦利.加雷斯博士用的是本质促动学早期分类方式“梅尔林一桑丘标尺“(糟糕的名字)这是一个基于经济学的分类方式,即以现实扭曲者造成的经济损失来衡量其能力。虽然它并不客观,不过说到这里,我想各位已经开始感觉不对劲了吧? 之后的十多年,由于我手头历史材料不多,就跳过了。直接说最后的成就: 1957年6左右,韦利.加雷斯博士和费林.默里埃特博士(他是心宿二人类精神复兴协会的成员)合作提出了 “滤镜方程”用于鉴别现实扭曲者危胁性,也首次以公式形式解释了“力有余而心不足”现象。 就是这个: +++ (C•Y)•(B•Δ)=X•S 其中,S=熵变程度,计量现实扭曲结果对应熵变值,此处作为标量使用。 B=威胁性,需注意,本方程研发原因仅为计算此变量,在已知此变量进行反推时,建议将△更换为0.25X²以减小主观性误差。 Δ=影响范围, 需注意此变量以1.5km为1单位。如果发生现实扭曲移动的话,应将移动路程一并计算在内。 X=休谟指数。 C=智慧等级,主要使用 Snlic编码数据量(后人添加于1997年)或主观IQ指数表示。 Y=韦利时针,混沌偏转盘[[footnote]]混沌偏转盘:混沌偏转盘是现代异常科学中因为某些因素而不得不进行混沌学性质较强的计算时所使用的一种减小误差的代数模型。该模型以时钟为原型,用时针,分针,秒分别表示混沌学强度不同的变量。其单位为主观设定,针对同一变量在不同情景下的计算往往存在不同单位。而工作时间所表示的时间在数值上应与计算中能取的最大值一致。此外,所有混沌偏转盘计算均只保留小数点后1位。 [[/footnote]]时针区变量,此处以100小时为1单位,工作时间14月3天12小时。 这一公式后来被整理,修改为“分光镜方程”并被广泛应用于紧急现场对方案中。各位在[[[http://scp-wiki-cn.wikidot.com/lockdown-procedures|《紧急封锁程序指导手册》]]]中看到的“品红,蓝,空白,冷银“什么的都是以“分光镜方程”为分类的理论支持的,所以,我非常肯定的说,如果你有一天遇到了“空白”或比”空白”更加危险的情形,那么它的响应级别一定是E,因为一个极大的“Y”才能与它们的”S”值相抵消! 至于“冷银”这种最危险的情况,我唯一的担心就是“汤米质变”让我们白忙一场! (汤米质变:汤米质变在1998年由汤米.惠特曼博士提出,概述为:一个本质促动性质极强的异常不可避免地会把它周围的空间扭曲。而空间扭曲所产生的引力效应会使该异常分离为一个维持时空扭曲的部分和一个维持现实扭曲的部分,从而发生“休谟指数虚高”,“本质促动作用范围奇点化”及“现实扭曲能力消耗”现象,现代异常科学已充分证明“汤米质变”可在5个自然年内将一个保持300休以上的高休谟指数且末接入任何外界能源的具有本质促动性质的物体基准现实化,其本来的现实扭曲将扩散到基准现实中。但这对基准现实的影响大约再放大1013倍才能能在计数器上观察到。)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资历很高的紧急现场专家们会风趣地说:“异常不打遭遇战,它们只会光明正大地告诉你他们行动的时间,等着你来把它们干掉!” 在韦利博士发现“滤镜方程”后,又过了几年,大约是1962年,乌兹戈金奇术不对称性被发现。 (乌兹戈金奇术不对称性:这是一个较广泛的概念。目前可以用该效应解释的奇术现象有:广域奇术在效能,作用时间,效果上的不对称性,奇术学的时序异常空白及反噬效应等。此外,由于江兴国一李天佑作用与现代奇术学理论不完全吻合,所以高度怀疑该基本作用是奇术不对称性与本质促动场给合的产物。 备注:虽然现代奇术学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一效应,但我可以对它的性质做几点预言:1、这一效应的强度会随着奇术效能的增大而呈指数性增大。2、这一效应强度与施术者本人素质和目标性质都有很大关系,而现代奇术学的“一视同仁”是非常错误的。至于为什么,往下看你就明白了。) 这一奇术异常很快引起了韦利.加雷斯博士和费林.默里埃特博上的注意。他们随后开始进行一系列奇术定向诱导实验,例如测试EVE粒子携带的能量与其海森堡不确定性的数量关系。但受限于技术水平,(当然,现在的技术水平也不够)他们没有发现其中有任何规律性。认识到技术水平上的问题后,韦利博士决定将课题留之后世,于是费林.默里特博士于1963年以心宿二人类精神复兴协会的名义在异常科学界公布了 韦利-费林猜想”这个猜想的概述为:“在已知的六个异常方面,是否都存在“n型总体能量变化趋势[[footnote]] 异常的实际能力与理论计算存在差距,且在某自变量达到一定值后开始下降 。[[/footnote]]?如果有,请证明。” 啊,我知道各位同行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去证明或推它了。但请耐心一些,故事的高潮还没来呢! +++ 证明历程 韦利-费林猜想提出至今,在各个位面已经历了2次重大突破。 第一次是(124.8.11)位面的1985年,全球超自然联盟的希捷.赫特斯博士,对,就是“我们”位面的历史上最伟大的超空间异常学家,“你们”位面的那位提出反熵无限充能系统的天才,或者灯塔装置的最初设计者什么的....他在不同位面还有很多头衔呢,说不过来了………… 20世纪80年代,随着异常科学界对模因学的解析取得重大突破,民间异常爱好者中掀起了模因应用化热潮。在这一时期,各地的异常音乐团,马戏团,还有"Are we Cool Yet?”的异常艺术家们都热衷于将人工编译的模团融入绘画,雕塑,音乐,服装和舞台灯光中。而且说实话,这并不都是为了好玩,有些东西还很有用,比如 【档案员Dr.H编辑了以下内容】 ++ Dr.H:杨先生在这里科普了好多没用的异常科学史,所以我删除了它们,并为打搅了你的阅读而道歉。 ++ (不过,作为一份给不同位面,不同组织的人看的科普杂志,我觉得轻松一点也好。) 好吧,我这就回到主题,继续说希捷-赫特斯博士的事。 在模因狂热时期,希捷博士正好被GOC任命为模因武器化项目办公室的主要负责人。希捷博士结合当前形势,认为机能强化类模因和控制类认知危害的战略应用前景最为广阔。他于是带领团队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强化并化简过于复杂的模因编译公式,在公式运算足够简洁之后,希捷就开始开发一系列模因武器,其中有改变内分泌状态以强化感官的,还有可以让人暂时获得奇术操纵能力的,以及让人瞬间获得4-5级现实扭曲者的能力,不过对神经系统破坏很大的。至于控制类的就更丰富了。有让人一听就昏睡的防空警报,人工模因抹杀降雨技术,通过楼内的灭火喷头定点投放的模因毒雾,甚至还有“高空舞台灯”这种由战斗机携带,模仿光辐射对地面进行广域模因投影的装置。 然而希捷很快发现,虽然机能强化模因的实验和实战效果都超过了他的预期,但控制类模因武器却非常不尽人意。在”舞台灯”的小白鼠测试中,白鼠个数在1-300时,所有白鼠都被完美控制。然而,在白鼠个数增大到600时,尽管每只白鼠的模因抗性都基本相同且都暴露在了超过有效剂量的模因信号下,却有少量白鼠保存了部分自由意志,而且随着白鼠数目的 继续增长,保留自由意志的白鼠数目增加的更快了。虽然这在现代模因理论中是不可能的! 希捷博士花了几个寻找原因, 下面我引用他笔记中 的原文:“当作用目标个数增多时,由于目前未知的原因,科尔托因模容错效应被放大了。” (科尔托因模因容错效应:模因信息在效能,时间等方面的偏差皆为科尔托模因容错效应的体现。在希捷博士的实验完成前,科尔托因效应被认为只存在于高信息量的模因中,但希捷博士的实验证明任何模因在一定情况下都会存在该效应。) 随后,希捷转向了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他先从强化类模因“超常发挥”的特点入手,并进行了奇术转化模因的实验,果然有了大发现,看看这个方程: +++ E •β╱25=K•L+Bo╱477 E=模因的理论效能与作用目标数的乘积。 β=模因作用情况,这是一个介于0和1之间的数,一般通过计算机分析得出,是模因感染比例与感染效果的综合数据。 K=目标模因抗性。 L=模因感染发生需要的时间。以10s为一单位,100S以下统一取1。 Bo=希捷传动量,数值上等于外界接入的能量值。 后来,希捷团队中的卡萝.曼格博士指出该公式中 (0.5E-4KL)可以大概指示科尔托因效应中错误模因的信息量。这个变量被称为“曼格详谬”。嗯,**各位看官先把这个记在本上,一会要考背诵**。 几乎是在发现这个方程的同时,希捷博士注意到了韦利-费林猜想。由于他发现的这个方程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证明了模因含有这类性质,所以他又把研究方向转向证明这一猜想,并选择奇术学为突破口。(这是因为他在模因武器化项目中进行奇术转化模因的实验。) 研究开始时,他首先逆向进行奇术转化并外接本质促动装置观察现象,果然发现二者在效能上几乎是互补的。接着,凭借着改良过的康德记数器,希捷博士证明在一定强度的本质促动场的效应覆盖下,奇术学与他提出的模同学公式有着高达78%的契合度。也就是说,找到了一种比较有用的奇术学公式。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情要说一下:希捷博士在笔记里这样写道:“通过两种不同种类的异常间的互补关系,有希望设计出一种新型现实稳定装置,通过一种类似于“负反馈调节”的方式来达到压制甚至反向控制异常的目地。”这种设备的几个零部件已经由希捷博士初步检验过了,很遗憾,它们基本都没有通过检验,这是因为当时异常化学金属制备技术并不发达(制造设备内部的热屏装置需要异常金属),而且它内部的新型康德计数器对**自然的放射线(记下来)**过于敏感而容易受到干扰。而此时希捷博士因工作调动的原因准备将研究方向转向前景更为广阔的超空间领域,于是放弃了对韦利-费林猜想的进一步证明。从此以后关于韦利.费林猜想的事就只出现在他的教学课堂上了。不过从接下来的发现来看,这也许是好事呢... [[collapsible show="+这是那种设备的详细设计数据,你要看看吗? " hide="- 希望你能学以致用"]] [[include component:image-block name=b.jpg|caption=本设备的(非异常部分)设计图]] 我先解释一下这种设备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首先:你要知道在模因学公式中存在这样一个规律: +++ 100β╱Bo=反应活性 注意,此处Bo为六个分值中最大者,切莫代入总量。 在异常作用过程中,如果从视觉上来看,异常的确是以发射源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但这其实是因为异常产生的光和热是非异常的,而异常本身决非如此。如果借助一些异常技术,例如模因成像技术,就会发现异常其实是以其作用范围内所有反应活性低于发射源的点(由于异常普遍存在的异熵阻抗效应和弱相互作用力 导致异常在微观尺度上发生质变,发射源内部 反应活性一般在 0.73±0.015区间波动。)为中心向四周扩散。 而本设备的原理,就是通过异常间的纽带关系,制造反应活性为负但能发挥异常能力的区域,强行转移其作用位置。然后借助各种异常之间的关系反向压制发射源,达到理想效果。 本设备的核心装置为30个由林克-费里斯EVE电子枪组成的发射矩阵。其中,20个是输出功率为100kw的牵引组件,用于与安装在底部的模因发射器和本质促动设备互相作用产生负反应活性区域转移异常作用位置。5个是输出功率为50kw的转化组件,用于反向利用异常能量。另5个………很抱歉这5个林克-费里斯EVE电子枪的用途受到破晓者协议的保护, 只有一线科研团队有权知悉,我在这里就不说什么了。 [[include component:image-block name=c.jpg|caption=一个测试中的小型林克-费里斯EVE电子枪]] 本设备的内部循环系统和发射矩阵的加速腔均使用二碘化铅(PbI2)在超重水(D4O2)中的过饱和溶液填充。做为溶质的二碘化铅必需在500灵的奇术辐射下暴露至少12小时以保证其 微观结构允许进行设备内外的整体能量交互。此外,设备内的热交换器需时刻根据设备内的探测装置回报信息调节二碘化铅的溶解度以改变设备向外输出效率。 本设备的探测装置由5根成分配比为1:1:1的镍钴钛合金棒组成,它们通有不低于0.75A的50Hz交流电并与内部的计算设备相连接。设备内的计算电路皆为使用异常手段制得的重氢氟酸(H4F3)蚀刻的铍青铜合金,不过允许使用生物电路替代。 本设备的更多信息被置于破晓者协议的保护下,权根充足且有意知悉者可与我联系以获得更多数据。 [[/collapsible]] 韦利.弗林猜想取得第二次突破是在(258,0,6)位面的2006年。那一年,在异常化学方面斩露头角的耶尔斯.莱特博士在焊接异常金属时使用了内燃机产生的高EVE密度火焰。他希望在这个实验中计算不同金属的电场取代能力,但他发现,EVE电场取代程度与EVE密度在数量上并不成正比。最后,他只得到了这个公式: +++ S•Z=7.5(q•U) S=空间扰动程度,用于指示化学异常的威胁性或可利用性。 Z=异常化学键键能。 q=标准条件下该化学异常的EVE能量密度。 U=反应程度,代表化学异常生成时反应进行的彻底程度。 [[span_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100%; background-color:red ; text-align: center; border: 1px none #000; margin: 1px; padding-top: 8px; padding-bottom: 8px;"]] **档案员Dr.H: 如果你在你的组织里学的是异常应用,知道上面的就够了。如果你学的是异常理论,可以继续。** [[/span]] 你知道为什么这个公式完成了第二次突破吗? 这涉及一些前沿知识,例如概念异常中的“瑞文样谬” (概念异常:概念异常在定义上是“一段可扭曲的概念”不过所有概念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概念异常。概念异常可跨位面存在,此外,概念异常被认为是对近代超形上学理论的唯一可行解释方法。并且概念异常本身已推翻超形上学流行理论“上层叙事域学说”。但概念异常本身尚未被除第七注释外的任何异常研究机构所发现或利用。) (瑞文样谬:瑞文样谬是指:由概念异常形成的一切异常现象,其在效能上必定与理论值存在一不小于5的绝对值差,瑞文样谬是概念异常的基本性质,无法被消除。故常应用于概念异常鉴别当中。 ) 而前文中的“曼格样谬”,“7.5”都是瑞文样谬在韦利-费林猜想中的体现。也就是说,隔离研究奇术学,模因学,异常化学时,韦利-费林猜想是成的。而且是在概念上成立,无法改变。 嗯,你不会认为这个猜想就这样被证明了吧?那你就要失望了。事实上,我们离证明它还有很远一段距离。一方面,时序异常本身的改变对观察仪器有很大的影响,所以目前尚无方案证明时序异常存在韦利-费林效应。另一方面,想要真正证明韦利-费林猜想,必需将目前已知的六种不同的异常:本质促动,奇术,模因,时序异常,化学异常和生物异常在两两之间均建立纽带理论并革命性改写现代异常能量计算公式。而目前这种纽带理论一才建立了3个,异常能量计算公式的决定式也要写满2张A4演算纸。即使用最乐观的情况估计,也要50年才有可能将它从繁琐变为简洁! 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费时费力去证明它呢?原因很简单。如果它被证明了,那么神性做为异常的一方面也必需服从这一效应。既然这样,我们就再也没有理由跪在地上乞求恶魔或神的宽恕了。因为它们虽然无比强大,但根本不能奈何这个宇宙,也许他们的真实危胁比一级现实扭曲者还低!而且你还记得希捷.赫特斯博士设计的那种异常设备吗?如果它能被设计出来,那么神的力量,最终将为我们所用!这是用学者的方式去挑战神明,这是神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这是科学理论的最终胜利! [[span_ style="display: inline-block; width: 100%; background-color:red; text-align: center; border: 1px none #000; margin: 1px; padding-top: 8px; padding-bottom: 8px;"]] **档案员Dr.H: 如果你没有本质促动学方面的深层知识背景,请把下文当成胡说。** [[/span]] 我担心这一部分会彻底颠覆你的认知,所以我将它放在最后。 在我叙述下文之前,我想请大家查一查你们位面的基金会编年史,看看历史上有韦利.加雷斯博士这个人吗? 答案只有一个,不仅没有这个人,而且没有署过这个名字的任何论文或笔记。 不仅如此,继续调查下去,你还会发现“ 滤镜方程” 是在一本1959年于SCP基金会内部出版的《SCP基金会奇术学学报》里无意中发现的。它的出现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异常的影响。只是这个公式确实经过了验证,才被我们沿用至今。 还有,心宿二人类精神复兴协会里也从来没有费林.默里埃特博士这个人。“韦利.弗林猜想”的在大家位面的编年史里应该是由心宿二人类精神复兴协会的一位退员工在前往SCP基金会Sic-19参加 一场会谈时对在场的一位好奇的学生:亚瑟.平诺特研究员随口说的! 亚瑟和那位退休员工都不知道“韦利-费林”的意义,只是尊重原文,将它流传了下来!还有,(258,0,6)位面也没有任何叫“耶尔斯.莱特”的人,那个“7.5”公式也从未被提出过!至于现在你正在读的这篇文章里的全部资料,都是我们通过第七注释的概念异常复原的! 这可怕的事情是怎么发生的?这就不得不说一说目前尚存在于理论中的“亚瑟.平诺特辐射”了。 这种辐射是亚瑟.平诺特研究员提出的一种猜想,他认为,六种不同的异常在互相作用时会发射一种“信号”,而且是对现实世界无任何扰动的,影子一样的“纯信号”。这种“信号”可以指示异常的状态,嗯,其实,就是希捷博士设计的异常设备那段提到的“干扰辐射”。所有异常观测手段,多少沾点这个! 我现在认为,“对现实世界无任何扰动”这一句是非常不正确的,作为聚六种异常为一体的“六相之力”这玩意绝对最可怕的东西。我目前预言它的性质是: ①混沌学性质非常强烈,以至于对其进行观测会改变其性质。 ②可选择性在任何位面中进入“隐而未现”状态,并且对该位面不造成影响。 ③本质为概念异常 似乎 可以制造“[[[http://scp-wiki-cn.wikidot.com/scp-431|Gideon效应]]]” 正是因为它的强混沌性质,导致韦利-费林猜想在证明和应用上都遇到了矛盾: 证明矛盾: 亚瑟.平诺特辐射的性质使得它成为了韦利-费林猜想证明历程中不可跳过的一环。然而从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所有该项目的研究人员都有被它产生的Gideon效应抹除存在性的危险。希捷博士没有遭此厄运是因为他在项目达到触发效应临界值前中止了对项目的研究。尽管如此,十有八九还有个替死鬼呢!我们去研究的话,可不一定有那么幸运,只能自求多福吧! 应用矛盾: 亚瑟.平诺特辐射的原理,似乎是影响“异常子“扩散速度和活性。而希捷博士设计的设备之所以容易受到干扰就是因为亚瑟.平诺特辐射在他的位面的再现(在 各个位面的韦利博士触发第一次h效应后,亚瑟.平诺特辐射的强度降低到只能进行异常计数而难以寻找规律的程度)这种辐射可以方便他寻找异常规律,但会使异常计数变得混乱。 一句话概括:能测试设备的地方,设备永远用不了。不能测试设备的地方,急需用这种设备。 然而,如果乐观估计,未来这两个矛盾一定不会太突出了。就拿我的研究举例,两个月前,我的团队费了老劲写出的七百多行运算代码在电脑模拟中被证明可以减弱 60%以上的亚瑟.平诺特辐射导致的异常计数误差。所以在测试设备的地方使用设备也是可能的。总之,前途是光明的,只要肯拼搏。 啊,我想我已经把要说的说完了。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就到我的办公室来看看吧。 [[div class="code"]] 子非吾,安知吾不知鱼之乐? ———————————《庄子》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