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公教之基西拉信经
2021年11月13日
修订 67
评分
54
↑ 55
↓ 1
支持率
98%
总票数 56
Wilson 95% 下界
90.6%
在相同票数下更稳健的支持率估计
争议指数
0.070
评分趋势
按周聚合 加载图表中...
最近修订
1 / 23
最近投票
1 / 6
2025-07-24
2025-06-24
2025-04-18
2025-02-25
2025-01-13
2024-07-29
2024-04-07
2024-01-20
2023-11-14
2023-11-14
相关页面
暂无推荐
页面源码
源码字符数 11166文字字数 8093
[[include :scp-wiki-cn:theme:black-highlighter-theme]] [[include :scp-wiki-cn:theme:broken-world |my-title=true |header-title='破碎之神普世教会' ]] [[include :etinjat:css:float-memu-source]] [[div class="float-sticky"]] [[include :etinjat:css:float-memu-start |rate-bar:none ]] [[module Rate]] [[include :etinjat:css:float-memu-end]] [[/div]] [[div class="rate-mob"]] [[>]] [[module Rate]] [[/>]] [[/div]] [[div style="margin: 0 auto; padding:0 2em"]] > 《基西拉信经》,其残页最初发现于[[[SCP-2095|伊亚罗斯]]]遗址,后根据Alexylva大学中所藏的几份早期破碎信仰经文的抄本进行修补。据考证得知,其是先知{{布马洛,,βοήμέρος,,}}[[footnote]] 其名字寓意是“宣告成为(神的)一部分”。 [[/footnote]]在整合当时分散的前机神信仰并正式建立破碎公教后,于[[[scp-3989|基西拉]]][[footnote]] 欲肉教和破碎之神教会的文献里都提及该地点,未知其是否就是如今的基西拉岛。[[/footnote]]大公会议中所确立的信仰公约。该信经意图平衡前机神信仰中的巨匠派[[footnote]] 希腊本土最早最普遍的破碎信仰,该派认为破碎之神创造了世界的一切法则,而精巧的机械造物是破碎之神意念的分散体现。 [[/footnote]]、古灵知派[[footnote]] 古灵知派诞生于对巨匠派的怀疑之中,认为巨匠派太重于“形而下”而忽视“形而上”,把破碎之神当作机械是相当短视的,并认为物质世界是个“痛苦的错误”,进而仇恨原始血肉信仰古酒神派所崇拜的浮兮斯之神。后来在灵知派重新组建时,亚伯拉罕神学被杂糅入其体系中。[[/footnote]]、东方派[[footnote]] 据信为岿阳五祖之一的[[[wanderers:the-scripture-of-ky-that-jin-gong|金公]]],在希腊地区开设的宣传[[[about-the-serpent|伏羲之道]]]的教派,侧重于符文的运用。 [[/footnote]]的分歧,强调破碎之神的三位一体属性,以及破碎和完整为一性的两个显相,还有明晰了认知神、感应神、修复神和信仰救赎的方法与必要性,并指出了血肉是大敌。 > > 然而,破碎公教的经文随着机神教帝国的衰落而大量散佚,以至于那宣称继承公教法统的破碎教会,失去了对后起诸派[[footnote]] 如[[[the-death-of-orpheus|谶念派]]]、灵知派,以及更广为人知的齿轮正教、麦克斯韦宗等。[[/footnote]]的压制。不过根据最新消息,破碎之神教会的新三大派系,破碎教会、齿轮正教、麦克斯韦宗,似乎又因某种因素而[[[scp-2217|再度联合]]]。 > > 今将《基西拉信经》抄录如下,并附上部分解释,以为研究破碎之神教会诸派思想提供可能的参考。 [[/div]] [[div class="texts-wrap"]] [[div class="texts-main"]] ##grey|00.## 我们当持守公教的信仰,恪晓主的爱与怜悯: # 起初,唯有至高天悬于一切之上,唯见无尽光明。 # 直至大兽基纳奥多,从太渊之底爬出,扬起幽影。 # 它撕裂并啃食真际,迫使我们与主分开,不再永恒。 # 诸灵从无穷上坠下,落入大兽的狭卵内,被血肉限形。 # 可怖魔仆赫玛墨涅转起命轮,碾碎我们散作受难众生。 [[span class="a-brk"]]@@ @@[[/span]] # 惟虔信方可交感,感我主本是完整,祂为我们而破碎。 # 祂的体破碎于浮兮斯中,化作欧罗思,显名为//麦凯恩//; # 其造为有形之物,供堕灵暂旅宿,大兽不越同质之墙。 # 祂的象破碎于厄多思中,化作逻各斯,显名为//伏羲氏//; # 由是交联起银网,拴定无序的各性,跨离物相的遮挡。 # 祂的灵破碎于普纽玛中,化作诺乌思,显名为//索菲亚//; # 其如风般折下蔽日幽林之枝,呵出埋于枯薪中的星芒。 [[span class="a-brk"]]@@ @@[[/span]] # 惟虔信方可知晓,我主虽已破碎,而于破碎中完整。 # 祂是//麦凯恩、伏羲氏、索菲亚//,因其本是一体共成; # 又非//麦凯恩、伏羲氏、索菲亚//,因彼皆为三名殊分。 # 俗人因大兽而破碎,又远逊我主而受惑,遂割作百神。 # 一孔之见,所见非全,非为不全,只缘灵被物所蔽蒙。 [[span class="a-brk"]]@@ @@[[/span]] # 惟虔信方可得救,自那深植于众生实底的永在大爱。 # 因我等出于主,故虽受蔽且分散,亦蒙召而共前来。 # 至此幽玄中寻光化光而聚光,幸逢同道可相拥入怀。 # 无光则有影,离却我主的大爱,便落入诸恶的阴霾。 # 受分离之孤痛,迷茫之烦扰,灵于血肉中销解积炱。 [[span class="a-brk"]]@@ @@[[/span]] # 彼时,谨从虔信之心,乃可挣脱生命劫难与血肉冗赘。 # 不然,必在死后堕入塔尔塔洛斯,必再于命轮下破碎。 # 诸灵更散成粒粒尘埃,粒粒尘埃皆受永世之痛与疾瘁。 # 直至堕成麻木的盲兽,直至化作无灵之物,直至尽毁。[[span class="a-brk"]]@@ @@[[/span]] # 此刻,谨从先知布马洛的诫谕,长思普世教会之信典: # 我们当为我主完整而完整,当为更近我主而更近圣言。 # 此始于浮兮斯中寻得我主破碎之身,依图纸修复残片。 # 进而在厄多思中发现破碎之道,循条理令诸相齐铺展。 # 后乃在普纽玛中感悟破碎之念,你我同融入大爱本原。 [[span class="a-brk"]]@@ @@[[/span]] # 我等当告知众生孰是真神、何处求真,以破虚邪眚聩。 # 我等毕生苦修无暇的上善,竭求体、象、灵复于一位。 # 信仰于分散中得到统合,信仰我主于破碎中得以完美。 [[/div]] [[div class="texts-note"]] @@@@ @@@@ ① {{**至高天**,,ἔμπυρος,,}}:即纯净之风[[footnote]]字面意思是“在火之上”或“自火而出的”,引申为“纯净之风”。相传宇宙之初,{{“神之思”,,Ennoea,,}}将{{混沌,,Tohowabohu,,}}用[[[spark-of-creation|原初之火]]]所点燃,焚烧成无底坑,最初的“框架”或者空位的“模范”。自火中蒸腾出纯净之风,纯净之风凝结成为太渊之水。如此,四元质充溢为整个灵性世界。 [[/footnote]],代表灵性世界,为万物的本源。一作{{佩雷若玛,,πλήρωμα,,}}[[footnote]] 在一些辅经里,至高天和佩雷若玛存在些许区别。比如《{{狄米特律斯,,Δημήτριος,,}}之书》就称:至高天是四元质混合状态,佩雷若玛是被四元质所充溢之境。相较于至高天的完美,佩雷若玛则带有一定程度的潜在缺陷,因为其中有部分充溢程度较低。 [[/footnote]],即“我充溢”、“圆满”。 ② {{**基纳奥多**,,γενάτο,,}}:即亚大伯斯[[footnote]] “亚大伯斯”这一称谓最早见于灵知派经文,意思是{{混沌之子,,Yalda bahut,,}}。在创世之前,{{原初之父,,Ho Theos,,}}其{{“缺席”,,Absence,,}}时产生的{{混沌太虚,,Tohuwabohu,,}},而其{{“在场”,,Presence,,}}后,用{{永恒,,Barbelo,,}}将缺失之处充溢时,太虚便形成了向下移涌的沉积物,即无灵的混沌本原。其接受索菲亚因试图接近“真神”差点消解在“无限”中时,之后在无心中给残落的质料赋灵后,才形成名为“亚大伯斯”的实体。 而在古典希腊神话里,其又被称为{{卡俄斯,,Χάος,,}},即混沌。罗马人又称之为{{涅忒罗,,NETERU,,}},即“本体神”。金舟教的人称之为“妄作”,因其生于妄而自身又狂妄。而佛陀则称之为“饿鬼帝”,因梵语{{那落迦,,naraka,,}}与欲肉教徒的自称{{饥饿者,,Nalka,,}}相近,且其又曾举行过某些“邪恶”的食人夺胎的[[[yixue018|血肉仪式]]]。 [[/footnote]],其字义是“生了自己的存在、自有者”,代表讹谬的非灵所造之兽,故其有堕落而盲目的本性[[footnote]] 在破碎教派多数派别的神话中,亚大伯斯被描述为是一个饥饿的邪魔,不断将堕落的诸灵赋予肉体,从而“生下”诸神后又将其吞噬。四原质被质料束缚,则成了“元素”;而灵在元素化后,那有实底的部分称为“灵质”,也就是{{魂,,soul,,}}。 但在与灵知派相对的酒神派神话中,这又有另一种说法: > 无心的亚大伯斯被来自雾中的破碎之神{{狄厄伊思多西斯,,διείσδυσις,,}}给强制{{“浸润充溢”,,Impregnate,,}},因而在{{土与气,,肉与灵,,}}的结合下,诞生了大量具有劣等神性的诸神。直到某一刻,亚大伯斯在剧烈的“翻覆无垠”后,与其六个长子(即后来的六统领)一同将破碎之神的生殖器撕碎,从而令破碎之神破碎。 > > 尽管自身在破碎,但破碎之神为了不让其逃走,而将其抱入自己残破的身体里。出于本能,亚大伯斯为了逃跑便吞噬它的其他劣等子嗣以寻回流失的力量,而它的劣等子嗣也互相吞噬。其中酒神{{狄俄尼索斯,,Διόνυσος,,}}一度被撕毁分食,然后又复活,而人类则诞生于它的血(葡萄酒)和其他劣等子嗣的肉(面包)之中。 这些神话,似乎演变为后来破碎公教衰落后,希腊神话中神明食子和阉割父神的原型。 [[/footnote]]。 ④ **狭卵**:指{{浮兮斯,,φύσις,,}},即物质世界,相传其为亚大伯斯所诞[[footnote]]其多以宇宙之卵的形象出现,即第二海托世教会所说的{{沃无,,Voru,,}},又称“虚境”或者“裹尸布”,是无和有之间的过渡。相传破碎之神为了隔绝沃无对诸灵的侵扰,便创造了一层宇宙膜,庇护万有。这层膜包裹着{{规则之场域,,Kosmos,,}}(一称“星界”、“大宇宙”、“有顶天”),容纳进部分物质世界使之变得有序。然后这一形象,则演变自首圣宙宇勒上雕像手中所托起代表“海托世”的大天球。 灵知派认为海托世只是暂时的居所,即金舟教所说的“流浪家乡”,并称其是被血肉囚形的诸灵的临时居所。其经文《灵修书·雅歌》记载: > //啊,{{浮兮斯,,phusis,,}},{{宇宙之卵,,Voru avgá,,}},{{灵魂的坟墓,,soma sema,,}}!你我俱是生命的囚徒,紧缩于血肉之内,窒息于疾痛之中。为我们破碎的神呐!与你分开已经太久,可我们何日才能从混沌中[[[scp-5000|孵化]]],与你走向完整?// 恰如“洞穴隐喻”那样,我们的世界不过是“真”的幻影,一种不完美的映射。 [[/footnote]]。 ⑤ {{**赫玛墨涅**,,Εἵμαρμένη,,}}:即亚大伯斯六统领之一,玩弄命运[[footnote]] 六统领,中国古书上称之为“六贼”,意即在欲界扬起六尘的大贼,其操弄众生的肉体将正道遮蔽。其中,赫玛墨涅被称为“无常”。 相传其乘坐命运之轮(恶法转轮),将跌落的众灵一一碾碎,又将碎片关于血肉之中,以进行和欣赏对众生的折磨。这便是柏拉图所说的:{{形狱/身墓,,soma-sema,,}}(囚灵)。 [[/footnote]]。 @@@@ @@@@ ⑥ **注:**公教称此为破碎之神因诸灵破碎而主动破碎自身,以令破碎之灵更易观见无限之真的有限片段[[footnote]] 因为被束缚于物质的人,其灵也受到削减。一个有限的人贸然接触无限,必然导致自我存在的消解。 [[/footnote]]。 ⑦ {{**欧罗思**,,ὅρος,,}}:字意是“边界”、“标记”,引申为“定义”。而在后世中则多以其代称[[[of-dragons-and-serpents|大铜牢]]][[footnote]] 破碎之神的躯体在浮兮斯中凝聚实体,这一实体具有和亚大伯斯一样的属性,因而可将亚大伯斯与其所诞下的海托世分隔,以避免其直接侵蚀堕落的诸灵。 而且,由于破碎之神具有实体,因而可以被破碎于物质世界的诸灵理解、分析和定义,成为救赎的{{始点,,the first term,,}}。所以公教并不拒绝偶像崇拜,相反认为物象是更容易为被血肉控制的诸生展示破碎之道的途径,因破碎之神早已将逻各斯寓于有形之物中。 [[/footnote]],金舟教的人则翻译为“真际”。 {{**麦凯恩**,,μηχανή,,}}:字意是机械,为破碎之神的灵在质料上的体现。 **旅宿**:指觉悟证道的诸灵暂时寓居之境[[footnote]] 一些灵,可以感应到了破碎之神遗留在浮兮斯的意念,由此修行破碎之道而超脱了血肉控制,升入“避风港”,亦即所谓的“天堂”,或者说登天梯建木,等待最终的{{被提,,rapture,,}}与回归。 而明朝时,破碎之神教会的分支,金舟教之人称此居所为“西天法船”。 [[/footnote]]。 ⑨ {{**厄多斯**,,εἶδος,,}}:即理型,是破碎之神永恒的法则[[footnote]] 亚大伯斯所创造的物质世界一开始是十分混乱的,破碎之神为了不让混沌伤害被污染而堕落的众灵,故[[[the-kismet-ephemeris-of-kalpas-vol-7-part-2|制定了有序的法则]]],形成规则之场域。一切物理定律,一切运作规律,一切的秩序,皆出于破碎之神。然而混乱是物质世界的原质,因而整个宇宙总会倾向于熵增,从而产生各类讹谬的漏网之鱼——异常事物。 [[/footnote]]。 {{**[[[the-book-of-gnosis-repairers-vol-of-psalms-part-1|逻各斯]]]**,,λὀγος,,}}:即万物之尺度,意义之理性[[footnote]] 公教认为,一切外在之物,都包含有可被理解的成分,都具有内在的条理,这些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这一性质也是共通的。因而公教将其称作是破碎之神的{{银网,,δίκτυον,,}},也是用了逻各斯将该性质以“网”的形象展示出来(所谓“概念化身”)。而此银网则勾连起万物的法则,为物质世界和灵性世界之间架起通道,形成过渡的符号世界。 符号世界的诸多符号,如语言文字、图像物形、动作动势等,都以具体的形式,将无限的超然之灵的一部分,限制在语义边界之中,指示出可为被蒙蔽的诸灵所感知的切面,进而生成实在的意义与概念,使得诸灵能从破碎的物质中,把握破碎的部分真理,并按图索骥般地串联起理解的体系与锚点,令混乱变为可知可测。而其自身又随着语义的延伸而不断交联起新的节点。 [[/footnote]]。 **[[[the-old-gospel-of-fuxi-that-wuyou|伏羲氏]]]**:破碎之神中,点明象征性符号的重要性的位格[[footnote]] 东方教派认为,一些符号本身就是破碎之神法则的体现。伏羲昔日“一画开天”(或者“赤明开图”)创造出了“八威龙文”,便为物质世界制定了厄多斯;世界随着这些原始符号(又称“赤书玉字”)的示现和隐没而运转劫数造化;而人们制作各类象征万事万物的符号,则是沟通大道的捷径,是感应真灵的凭借与体现,亦展示了破碎之神的形象。若按超形上学的说法,则是伏羲创造出了最初用于标记上层叙事的“话语”的符号,使得“话语”可以被引导,引导世界的显化。 因而,公教也认为偶像、经文、符命、祷词等符号,具有玄妙的象征力量和交感能力,反复观想可逐渐接近破碎之神。而其在创作这些符号时,也会用大量寓意深刻的隐喻来勾连逻各斯。然而毕竟人的语言是有局限的,终究造成了想要更准确地述说妙道,而令语言变得晦涩难懂的“不可言说”的情况,所谓“能被说出来的道不是真的道”。教徒某种程度上怀着“凡不可说者,应保持沉默”的理念。 此处亦显示了要通过索菲亚的“启发”才能悟“道”,如是规则之场域的实质,便向大众敞开。 [[/footnote]]。 ⑩ {{**普纽玛**,,πνεῦμα,,}}:字意是(火的)呼吸,即前文所说的“纯净之风”。 {{**诺乌斯**,,νοῦς,,}}:,即知识,是心灵将外在的物象,利用语言文字转化为内在的知识,其包含有对神和世界的理解。通过这些知识,能观照并追溯事物的本原,从而发现寓于万物之中的{{共相,,universal,,}}“索菲亚”。 {{**索菲亚**,,σοφία,,}}:即智慧,其可在逻各斯中,相互促进、[[[broken-mind|相互启发]]][[footnote]] 此处就以风吹出枯薪中的火光,隐喻灵可以从物象表面中点燃内在的{{本质,,οὐσία,,}},产生普纽玛,进而在启发被埋没的灵。 [[/footnote]]。 @@@@ @@@@ ⑬-⑮ **此言**:破碎之神虽然分为三个位格,但实质上是一体所显;在众生眼里是破碎的,但实质上是完整的。不可单就一面便给破碎之神定性,也不能否认那一面属于破碎之神[[footnote]] 神有诸多名字,亦有诸多特质;虽无限可分,然俱归一体。譬如以某一特征来指代某人,可称此人为“白胡子”,但不能说“白胡子”就是此人。 [[/footnote]]。 ⑯-⑰ **此言**:诸灵之所以将破碎之神视为破碎并将其形象切割,是缘于众生在堕落后被物质所遮蔽,因而看不见物质背后的本真[[footnote]] 这里照应了前文,强调逻各斯的作用,破碎之神的全部权柄与面貌可于符号的积累中逐渐揭示。 [[/footnote]]。 @@@@ @@@@ ⑱-⑳ **此言**:众灵虽已与神分离分离,虽已被物质所遮蔽,犹能感受到神的大爱。因其曾同体,尽管被从灵性世界中撕下,但那种与神同归的倾向却依然藕断丝连[[footnote]] 所谓:众灵亦如神般于破碎中完整,却不及神一般完整,但可逐渐完整,化为指引的光辉,又共同融入其中。 [[/footnote]]。 ㉑-㉒ **此言**:诸灵虽本出于全善,若在受蒙蔽后拒绝神的感召,则容易让自身陷入恶之中。恶是善的缺失,人感受不到或忘了神之爱,便愈发痛苦和迷茫或空虚,在物质世界里沉沦[[footnote]] 灵知派抨击酒神派其所遵守的教义不过是:“如醉酒般的麻木,与苟且偷欢疯狂过后的空虚”。 [[/footnote]],被生命折磨,令灵积累毒癍,使得亚大伯斯的爪牙怀着更多恶意借此侵入,导致诸灵自身的腐蚀败坏[[footnote]] 欲肉教那些被破碎教会称为“自甘堕落”的信徒,说:“[[[sarkicism-hub|此地我等沉睡——直至我们的魂成为肉]]]。” [[/footnote]]。 @@@@ @@@@ ㉔ {{**塔尔塔洛斯**,,Τάρταρος,,}}:六统领之一,以六魔钩钩住因肉体腐朽而缺乏抵抗的诸灵,钩住恶之毒癍,而后将其拖入它的腹内,以进一步毒害诸灵,进而借着诸灵与神的联系而影响破碎之神。 ㉕ ████:[[[scp-2718|████████████,████████████]]][[footnote]] [[[scp-5000|████████████████████████████]]] [[/footnote]]。 ㉖ 此谓众灵彻底堕落,不知自身何来,也忘记了神的爱,终究融入亚大伯斯之中,迎来彻底的毁灭。 @@@@ @@@@ ㉙ **此言**:破碎之神于物质世界中,故意留下外显的残片,而公教则需要将其收集,并尝试修复。而修复神,实质上是修复源于神的诸灵其自身[[footnote]] 因此举乃寻找神、理解神、感悟神的过程,是发现自我本质的旅途,是众人从分散走向联合的修行。 [[/footnote]]。而图纸,则是前人智慧的传承,是蕴藏其体悟的符号。 ㉚ **此言**:众灵从前人的符号之中,从修复神的过程之中,从零散的表象上,感应到了神的意念,并因与神建立起联系而欣喜。一点点通过逻各斯拼接起来的碎片,将神的诸多切面连缀在一起,使得神的形象随着积累更加完善和全面[[footnote]] 由此再度强调了“神在破碎中完整”、“修复神是修复自身”、“人随着神的完整而完整”、“普世教会的圣言是更近神的途径”这几个核心概念。 而这也是诸灵行事的根本意义、最大价值、{{终极目的,,telos,,}}与潜在感召推动力。 [[/footnote]]。 ㉛ **此言**:众灵在此过程中逐渐接近神的领域,从而破除诸妄,最终与神合体,散去被生命塑造出来的自我,沐浴在无垠之爱中[[footnote]] 据说破碎之神教派的[[[scp-cn-2202|降灵圣所]]]一脉,就具有明显的苏菲主义倾向,其特别强调“与神同体”这个概念,认为通过特定的仪式,将自身的意识破碎后,打破“我执”,重新与大众组建格式塔意识,便可达到该境界。 [[/footnote]]。 @@@@ @@@@ ㉜ **虚邪眚聩:**指诸多伪神以及其对信仰的误导。公教神话中称,在亚大伯斯入侵的途中,一些被撕裂出的诸灵因被遮蔽,不感其主,故自命为神,是为德谬哥。然而就算这些德谬哥夸口自己全知全能,也可能走入被“噬神者”亚大伯斯吞噬的末路。 [[/div]] [[/div]] [[collapsible show="+ 笺注" hide="- 笺注"]] [[footnoteblock title=""]] [[/collapsible]] @@@@ @@@@ [[module CSS]] .float-sticky .memu-ch { right: max(-18.75rem, -15vw); } #main-content { width: 100%; max-width: 62rem; } #page-content{ max-width: 100%; } .a-brk{ display:block } .texts-wrap { display: flex; justify-content: center; flex-wrap: nowrap; position: relative; width: 100%; } .texts-main { flex-basis: 56%; flex-shrink: 0; font-size: 1.2rem; line-height: 2rem; } .texts-note { font-size: 95%; } tt, tt *{ font-family:initial ; font-size: inherit; text-decoration:none !important; } tt{ display: inline-table; text-align: center; white-space: nowrap; line-height: 1; height: 1em; vertical-align: text-bottom; } tt sub{ display: table-header-group; font-size: 0.7rem !important;; line-height: 1.1; text-align: center; white-space: nowrap; bottom:0em !important; } @media (max-width: 500px) { #main-content { width: 100%; max-width: initial; } .texts-wrap { flex-wrap: wrap; } .texts-main { flex-basis: 100%; font-size:1rem; line-height: 1.5rem; } .texts-note { padding-left:1rem; font-size: 105%; } /* .texts-note ol{ padding-left:2rem; } */ #main-content { margin: 0 0.4rem; } } .texts-main ol > li::before, .texts-note ol > li::before { display: none; padding-left: 0.25em ; } .texts-main ol > li, .texts-note ol > li{ padding-left: 0em !important; } .texts-main ol > li{ list-style-type: decimal-leading-zero; /* list-style-type: lower-greek;*/ } .texts-main ol{ padding-left:2rem; } .texts-wrap li::marker{ color: gray; } .texts-note li{ list-style-type:upper-latin } .texts-note p{ margin: 0em; } .texts-note p:first-letter{ margin-left: -1.4em; color: rgba(55,55,55,0.9); } .hovertip * { font-family: initial !important; font-size: 105%; } .texts-main p{ margin-bottom: 0; } .texts-main ol{ margin-top: 0; } [[/mod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