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保设施档案:Site-CN-169

源页面
2023年7月22日
修订 12
评分
105
↑ 106
↓ 1
支持率
99%
总票数 107
Wilson 95% 下界
94.9%
在相同票数下更稳健的支持率估计
争议指数
0.037

评分趋势

按周聚合
加载图表中...

最近修订

1 / 5
SOURCE_CHANGED
8 天前
SOURCE_CHANGED
8 天前
SOURCE_CHANGED
4 个月前

最近投票

1 / 11
2025-09-10
2025-07-25
2025-07-06
2025-03-12
2025-01-28
2025-01-01
2024-12-21
2024-10-29
2024-08-26

相关页面

暂无推荐

页面源码

[[include :scp-wiki-cn:theme:the-flowing-night-sky]] [[module css]] #header {     background-image: url('https://scpsandboxcn.wikidot.com/local--files/testing-zone/Site-CN-169-LOGO'); } div#header h1 a span {     font-size: 0px; } div#header h1 a:before {     content: "Site-CN-169";     color: #eee;      } div#header h2 span {     font-size:0px;     padding: 4px; } div#header h2:after {     content: "井中苍穹";     font-weight: bold;     color: #b09be9;     padding: 19px 0;     text-shadow: 1px 1px 1px rgba(0, 0, 0, .8);     white-space: pre; } [[/module]] [[>]] [[module Rate]] [[/>]] [[module css]] .useCursor {     text-align: center; } .useCursor p {    display:inline-block; } .cursor {     position: relative;     width: 1px;     height: 12px;     background-color: gray;     animation-name: blink;     animation-duration: 800ms;     animation-iteration-count: infinite;     opacity: 1;     display:inline-block; } @keyframes blink {     from { opacity: 1; }     to { opacity: 0; } } div.wrapR{ float: right; width: 240px; text-align: right; margin-top: 0; margin-right: 0; margin-bottom: 10px; margin-left: 10px; padding-right: 10px; } div.wrapL{ float: left; width: 240px; text-align: left; margin-top: 0; margin-right: 0; margin-bottom: 10px; margin-left: 10px; } div.wSofia{ color: #ffffff; font-size: 8pt; border-radius:30px /70px; background:linear-gradient(#EC6A66, #D05C59); text-align: left; padding: 2px 20px; } #page-content div.myBasicBlock {     border-radius: 8px;     border: solid 1px #666;     background: #FAFAFA;     box-shadow: 0 1px 6px rgba(0,0,0,0.25);     box-sizing: border-box;     width: 100%;     padding: 15px;     margin: 1em 0;     display: inline-block; } [[/module]] [[include :etinjat:typeface-cn |XinYuGongCangSangTi=true ]] @@ @@ [[=]] [[image http://scpsandboxcn.wikidot.com/local--files/phagepicture/sofia-logo style="width:40%;" link=#]] [[/=]] @@ @@ [[=]] {{Sofia.aic}} {{权 限 审 核 通 过}} {{Loading……}} [[/=]] [[div class="useCursor"]] {{访问文件:Site-CN-169}} [[div class="cursor"]] [[/div]] [[/div]] @@ @@ @@ @@ [[div style="center no-repeat ; float: center; border: solid 2px #000000; padding: 1px 15px; margin: 10px 0px 10px 0px; box-shadow: 0 1px 3px rgba(0,0,0,. 2);"]] [[=]] + SCP基金会中国分部安保设施档案 [[=image http://scpsandboxcn.wikidot.com/local--files/breaddddd/s169.png height="200px"]] [[div style="font-family:XinYuGongCangSangTi, sans-serif;"]] [[size 210%]]**井@@   @@中@@   @@苍@@   @@穹**[[/size]] [[/div]] @@ @@ **官方名称:**SCP基金会中国分部贵州航天飞控与发射设施 **站点识别码:**GZTFcL-Site-CN-169 @@ @@ ---- ++ 基本信息 [[/=]] @@ @@ **站点介绍:**Site-CN-169是一座航空航天基地,专业负责基金会中国分部的航空发射任务,同时担负地面天文观测、调度指挥、航天工业制造等职能。中国分部运载火箭生产线、航天器研发中心、飞行控制中心、“容天”大口径光学天文望远镜都隶属本站点。 **关键职能:**火箭发射、航天器制造、飞行控制、天文观测、相关异常收容。 **建立时间:**1960年9月1日。 **地理位置:**中国,贵州,都匀,平浪镇。杨梅山地下溶洞中。 **掩盖故事:**选址于地下溶洞,地面建筑掩盖为破旧的小型化工厂,发射井周边修筑隔离工事并伪装成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总体面积:**地面设施1449m^^2^^,总建筑面积58.23km^^2^^。 @@ @@ ---- [[=]] ++ 站点概况 [[/=]] @@ @@ [[div class="wrapL"]] [[div class="wSofia"]] 各位好,我是Sofia.aic,中国分部航空航天事务的管理AI,司掌星辰与太空。我是Site-CN-169的主控AIC系统,很高兴在今后为您服务。 [[/div]] [[div]] [[image https://scpsandboxcn.wdfiles.com/local--files/breaddddd2/aic-sofia-normal.PNG width="75px" style="margin-right: 20px;"]] [[/div]] [[/div]] [[div style="clear: left;"]] [[/div]] Site-CN-169是一座航空航天站点,承担了中国分部火箭发射、航天器制造生产、轨道飞行控制、天文观测的任务,并承担相关星际异常的收容。 [[include component:image-block name=http://scpsandboxcn.wikidot.com/local--files/phagepicture/Site-CN-169%E5%9B%BE%E7%BA%B8 |caption=Site-CN-169内部平面布局图,不包括地上建筑。]] 火箭发射是Site-CN-169最主要的职能,也是其成立的历史目的。航天器与运载火箭完成制造后,就将从车间或者仓库移放至毗邻的发射井,在井中完成组和与发射。火箭升空后,由地面雷达对飞行情况进行跟踪,这通常需要其他基金会雷达的协助。 作为一座火箭发射基地,Site-CN-169不具备广阔的发射场,也不具备围绕航天工业建设的航天城,甚至不具备地面上的发射架。整座站点只有一些天文观测设备位于地表,例如天文望远镜和遥测雷达等。这些地表设备要么容易伪装,要么是新进增设的高科技项目。而站点的主体部分,包括整个火箭生产线和航天器制造车间,都被迫放置于地下。 Site-CN-169在过去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完成了站点设计与制造,整体上站点的布局设计十分紧凑,火箭统一从发射井中发射——比起常规火箭更像洲际弹道导弹。 这也是Site-CN-169的站点标语:“井中苍穹”的来历。 除开收容间和站内人员生活空间,Site-CN-169内最多的空间就是航天器的生产设施,其中仓库负责储存生产元件和已经研制完毕的航天器与火箭,工厂车间则存放各类制造工具。 [[include component:image-block name=http://scpsandboxcn.wikidot.com/local--files/phagepicture/%E4%B8%AD%E5%9B%BD%E8%88%AA%E5%A4%A9%E5%99%A8%E5%88%B6%E9%80%A0 |caption=站点内车间研制的航天器。]] 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紧凑的设计方案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火箭发射一旦失败便可能引发剧烈爆炸。事实上这已经发生过了,Site-CN-169在历史上一共经历过两次火箭点火后故障引发爆炸的安全事故,均造成发射井被毁,因建筑墙体内部的阻断材料的保护,整座站点才幸免于难。 Site-CN-169的主要安全风险在于其高度集成的建筑设计,各种距离关系几乎违背了国际上目前每一条有关航天设施的安全规定。但这种设计下的站点已经运行了数十年而未被顶替,原因也正是它的紧密集成。Site-CN-169内有完整的航天工业体系,同时也包含了全套的航天指挥运行体系和天文学科研究体系,任何切割转移都需要接受高昂的效率亏损成本。 基金会中国分部确实有迁移或新增火箭发射基地的计划,然而截止目前,所有试图关停或以其他火箭发射场取代Site-CN-169地位的计划均未见成效,绝大多数发射任务仍由该站点执行。 尽管轨道贮藏空间站的建设蓬勃发展,但建造满足基金会需求的大容量收容设施依然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且性价比很低,因此星际异常的首选收容方式其实是跟踪观测,有威胁的则使用武器或投入地球大气层以无效化。不过随着火箭技术的发展和发射、返回任务的增多,更多飘荡在太空的星际异常能够被运回地球进行收容,Site-CN-169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此类异常的收容地点。 星际异常项目很多情况下需要苛刻的收容环境,因为从太空来到地表,抛开过程中的高速运动不谈,单纯“地球环境”甚至“非失重”都可能带来严重影响,返回舱和站点本身如何完成收容成为了一道长期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技术难题。研究如何在收容措施中模拟太空环境,为站点的科研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果贡献,甚至超过研究异常项目本身带来的技术收益。 Site-CN-169目前是中国分部的航空航天指挥中心,统领东亚乃至整个东半球的基金会太空活动。随着时间推进,该站点的职能进一步增加,重要性愈发提升。相信在未来,Site-CN-169将担负更加重要的任务与职能,对太空探索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 ---- [[=]] ++ 部门组成 [[/=]] @@ @@ [[div class="content-panel standalone series"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 ##black|天文学部## [[f>image http://scp-wiki.wikidot.com/local--files/scp-nondescript-department-icons/dept10.png width="100px"]] **概览:**天文学部是Site-CN-169的支柱部门之一,也是整个中国分部乃至东半球基金会的天文学的核心中枢。天文学部统领着对太空与天体的调查和研究,同时监控地外空间中的异常以及可能对人类产生威胁的天文事件。 尽管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已经持续了数十年,但所取得的成果依然只有凤毛麟角,广袤无垠的外太空纵使空荡也还是有太多内容值得去发现和探索。天文学部本质上还是更偏向于一个科研部门,关注对太空的前沿科技研究。只有先对宇宙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才能更好界定异常、衡量异常。 天文学部管理着地面上众多的天文观测设施,“收天”宇宙射线观测站、“容天”光学天文望远镜、“定天”中微子探测器等均设置在Site-CN-169。另外根据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协议,一条直通Site-CN-169的机密数据传输光缆已经架设完毕,让天文学部拥有了使用同样位于贵州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能力。 [[/div]] [[div class="content-panel standalone series"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 ##black|占星学部## [[f>image https://uploadfile.wikidot.com/local--files/kcorena-s-artwork-1/占星学部 width="100px"]] **概览:**中国分部占星学部总部位于本站点。占星部主要研究星象以及其背后的神秘学内容,包括历史古籍、星图观测、意象解读等等重要内容。该部门于2010年成立,由数个星图研究小组改组而成,相较于Site-CN-169的历史来说算是一个较为新颖的部门。但如果考虑到明确继承关系的古代“观星台”组织,占星学部的历史毫无疑问是Site-CN-169中最悠久的。 占星学部的职能包括基于星座奇术体系的分析运用、恒星天视角异常的观测、星源性污染的处置等,而其主要的工作方向则是现代占星体系。占星术是根据星象的属性、方位与运动来预测事项与人的命运与动作的系统,而现代占星术体系,则是结合了平行宇宙观测的学科技术体系,以一种全新视角展现对未来与命运的探测。 [[/div]] [[div class="content-panel standalone series"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 ##black|天体物理异常部## [[f>image https://scpdsandbox.wdfiles.com/local--files/blightbox/draft width="100px"]] **概览:**天体物理异常部负责探测、记录与分析天体物理领域的异常,重点关注能够对地球或太阳系造成影响的天体。这些天体不一定会造成天文现象,很多小天体乃至人造天体异常也在天体物理异常部的关注范围内。 从异常航天器、小行星到太阳物理和行星物理乃至星系物理,都是天体物理异常部的责任领域。天体物理异常部通常重点针对单个天体进行关注,汇总探测器数据并构建物理模型,发现潜在的异常实体。基金会深空探索卫星网络的亚洲数据库就在Site-CN-169,“控天”空间望远镜的观测数据也算入此数据库,而天体物理异常部拥有该数据库的管理权。 总得来说,天文学部汇总地面观测站的宇宙观测数据,天体物理异常部汇总轨道观测卫星的观察数据。该部门于2009年成立,从当时行政体系臃肿的天文学部中分离而出,更加专业地应对天体物理领域的研究。 [[/div]] [[div class="content-panel standalone series"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 ##black|星际收容部## [[f>image http://scpsandboxcn.wikidot.com/local--files/phagepicture/%E6%98%9F%E9%99%85%E6%94%B6%E5%AE%B9%E9%83%A8logo%E6%97%A0%E5%AD%97%E7%89%88 width="100px"]] **概览:**星际收容部职责在于接收与收容地外异常,并在地球建立收容机制。通常来说,Site-CN-169内的收容物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位于外层空间的天体或天文现象,因过于遥远或庞大而无需或无法实际收容,只能保持监视观测;另一种项目就是可以运抵地表,在收容间中建立收容。后一种项目基本上都由星际收容部负责收容工作。 Site-CN-169的星际收容部是中国分部总中心,其他站点的星际收容部多只进行顾问参考、数据分析、对接联络等工作,或收容天外坠落的异常项目。而在Site-CN-169,星际收容部通过返回舱、返回式火箭或航天飞机等多种手段,可对地外捕获的异常物品进行集中收容。 由于职能的关键性,实际上星际收容部是派遣技术类航天员最多的部门,数量上仅次于空间部队的指挥类航天员。星际收容部的航天驻扎在地外多个空间站与太空飞船中,包括月球基地Area-CN-62在内的地外天体基地也多有驻留。 [[/div]] [[div class="content-panel standalone series"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 ##black|基金会空间部队司令部## [[f>image http://scpsandboxcn.wikidot.com/local--files/phagepicture/FSF-logo width="100px"]] **概览:**基金会空间部队是基金会的外层空间武装部队,代表着基金会在太空中逐步扩张与巩固的军事力量。这支部队为应对外太空威胁而存在,将在这片未知的领域保护人类与地球的安全、维护基金会利益和收容相关异常威胁。 基金会空间部队除了各种地表设施外,还拥有大量军事用途的卫星、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包括“堕天使”天基对地打击系统、“制天”近地防御轨道炮以及[[[helios-system|赫利俄斯]]]太阳奇术攻击系统。 基金会空间部队的司令部原本位于总军事指挥站点Area-CN-100,2010年在站点体制改革中脱离,转入Site-CN-169之中,强化太空行动的专业性。 [[/div]] [[=]] [[collapsible show="◆ 错误,请检查网络接口 ◆ " hide="◇ 权限认证通过 ◇"]] @@ @@ [[<]] [[div class="content-panel standalone series" style="background-color: #FFFFFF;"]] +++ ##black|地卫二部门## [[f>image http://uploadfile.wikidot.com/local--files/kcorena-s-artwork-1/throne-bw width="100px"]] **概览:**纵观万年的人类历史,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月球自始至终都是地球的唯一卫星。即使天文学知识不完善的古代,夜空中独特的月亮也会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印象。月球,这颗“地卫一”,早已烙印进了人类文明的集体记忆里。 历史上曾经存在各种有关第二颗卫星的描述,但这些无一例外都属于幻想文学作品或误传流言的范畴。然而事实是,地球确实存在一颗“地卫二”,一颗未能被公众发现的额外卫星。 这颗卫星是一个模因天体,基于概念与信息的理念圈存在,只能被对其有完备了解的人类所感知,即对于不知道的人来说是不存在的,基金会最早将这种异常现象编号为[[[SCP-1812]]]。 但随着天文模因观测技术的进步,这份文档已经被修改为掩盖文档——最初的天文观测出现了重大错误,“模因月亮”的大小和轨道与月球相当,对潮汐的影响也没有那么巨大。在确认其体量的真实情况后,“地卫二部门”正式成立以研究和应对该天体。 [[/div]] [[/<]] [[/collapsible]] [[/=]] @@ @@ ---- [[=]] ++ 收容项目 [[/=]] @@ @@ [[div class="myBasicBlock"]] {{[[[SCP-CN-2268]]]}}、{{[[[SCP-CN-3111]]]}}、{{[[[SCP-CN-3404]]]}}、{{[[[SCP-CN-3446]]]}} [[/div]] @@ @@ ---- [[=]] ++ 历史发展 [[/=]] @@ @@ [[div class="wrapL"]] [[div class="wSofia"]] Site-CN-169的历史,同时也是基金会航天发展从无到有的历程。就是这段时光里,我们被迫屈身黑暗,只为一睹星空的芳容。 [[/div]] [[div]] [[image https://scpsandboxcn.wdfiles.com/local--files/breaddddd2/aic-sofia-normal.PNG width="75px" style="margin-right: 20px;"]] [[/div]] [[/div]] [[div style="clear: left;"]] [[/div]] **太空竞赛的后起之秀** 1957年,斯普特尼克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苏联将首颗人造卫星送入了太空,同时也标志着冷战背景下美苏太空竞赛拉开帷幕。回望历史,一段人类探索的黄金时代自此开启,但对于当时的基金会来说,这条消息带来的影响唯有恐慌。 [[include component:image-block name=http://scpsandboxcn.wikidot.com/local--files/phagepicture/%E5%A4%A9%E5%9F%BA%E6%AD%A6%E5%99%A8%E8%AE%BE%E6%83%B3%E5%9B%BE |caption=苏联对天基超自然武器的设想图。]] 彼时的世界正经历着常态的黄金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兼第七次超自然战争带来的创伤让所有人后怕,也让国家机器意识到了管控异常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全球帷幕建设突飞猛进。 按理来说,那个年代对基金会来说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年代,可事实不然。美苏争霸带来的超技术军备竞赛和两极对立给基金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二者都希望获得基金会的技术,也希望获得基金会在政治阵营上的支持与加入。所以当基金会保持中立不愿归顺时,[[[the-coldest-war-hub|最冷之战]]]的漩涡不可避免地将我们卷入其中。 因此,太空竞赛对基金会来说,恐慌的意味远大于探索的激情,O5议会几乎笃定帷幕内超自然的争端会朝着太空推进,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不论是苏联[[[gru-p-hub|格鲁乌“P”部门]]]主导设计的灵能航天器,还是背后站着美国国防部五芒星的模因危害广播卫星,都昭示着太空正在沦为一个不受控的超技术角斗场。 冷战年代常态与帷幕的繁荣只是大众眼前的表象,超自然在暗地里被强权所把玩。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太空活动中的超自然现象增长势头,人类恐怕将失去稳扎稳打发展科技探索宇宙的能力,整个外层空间也可能会变成一片异常泛滥的混沌之地。 探索太空,这个决定意味着与美苏两方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因为一旦依附任意一方,结果只会加剧太空的超技术竞赛。只有凭借自己的实力发展航天技术,才能在太空中拥有话语权,让两大强权阵营都遵守帷幕的铁律。 可现实是,基金会当时没有任何航天产业基础,一切只能从零开始。然而就是这个“零”的开始,饱含磨难与沧桑。 **“龙井”基地** Site-CN-169并非一开始就叫这个名字,它鲜为人知的前身是一座基金会秘密基地,远比一般站点的密级要高,其代号为“龙井”。这是一座“见光死”设施,所有内部发生的事只能留在内部,一旦被发现就只能全面自毁,清除自身与基金会之间的联系。 [[include component:image-block name=http://scpsandboxcn.wikidot.com/local--files/phagepicture/169%E8%B4%B5%E5%B7%9E%E5%9C%B0%E5%9B%BE |caption=Site-CN-169所在位置。]] “龙井”基地的任务,就是秘密发展基金会的航天产业,研发前往宇宙的技术门票,实现基金会自主掌控的可持续太空发射。1960年的九月第一天,“龙井”基地正式开始运行。 这座基地选址在此有着多方面的考虑。一是新中国拥有一定的工业和交通基础,相较于在非洲等地区从头开始航天产业建设,该地区能够相对较好的满足基金会发展航天产业的需求;二是当时中国正在推进“两弹一星”计划,一定程度上为基金会的研发行动提供了国际掩护——相关发射实验会被首先怀疑成中国的发射行动;三是当时中国在国际阵营上与美苏均有矛盾,协助两方对基金会进行打压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这些考虑是必要的,因为基金会的航天事业只能秘密进行。在当时的太空领域,美苏两方是绝对的领头羊,而这两方不可能坐视基金会拥有自己的航天产业。对他们来说,基金会是一个不合作的神秘组织,而神秘意味着威胁,不合作意味着敌对。如果公开进行研究,基金会的火箭早在能点火前就将被摧毁。 事实上,“龙井”基地并非基金会对航天产业的唯一尝试,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潜伏在美苏航天机构的特工冒着生命危险窃取资料,各站点科研人员夜以继日完成计算帮助,就连这种直接研发的秘密基地也不止一座。 当时基金会一共建设了五座研究航天技术的秘密基地,然而两座分别在1963和1970执行了“见光死”协议,自毁以避免被发现。一座基地在1966年的火箭燃料实验过程中因爆炸而被夷为平地,还有一座因异常项目事故被迫放弃航天任务,转为收容用途。 贵州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连绵溶洞为“龙井”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环境,使其成为唯一一个坚守职能到最后的基地。 可是,只是保证自身不被发现,并不能为航天事业做出贡献。要想避免被察觉基金会已经掌握了火箭发射能力,还需要解决一个掩盖问题——掩盖火箭发射本身。 **三种方案** 在那个太空竞赛的巅峰期,为了防范来自对方诸如洲际导弹之类的空天威胁,美苏两大阵营都建设了完备的预警探测网,中国也推进着自身探测网络的建设。霎那间,“龙井”基地顶部的天空就被密布的眼睛所覆盖。 火箭发射过程中的红外特征异常显眼,如果正常发射,那即便整座基地都藏于地下,发射后处于如此高度和速度的尾焰所带来的红外特征,想不去看都难。一旦被发现,简单推演就能确定发射来源,“基金会掌握了航天科技”被公之于众就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基金会需要的从来都不只是隐蔽地发射火箭,还需要隐蔽地让它飞上天。最终,经过众多研究员的不懈努力,有三种方案被拿上台面讨论。 [[include component:image-block name=http://scpsandboxcn.wikidot.com/local--files/phagepicture/%E7%A0%94%E5%88%B6%E5%8F%91%E5%8A%A8%E6%9C%BA |caption=站点内最早投入使用的发动机研发实验室。]] 第一种,方案代号“冷红”,指的是低红外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计划。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向发动机喷焰中加入某种化学制剂,同时改造发动机的喷射口,尽可能地减少发动机尾焰的红外特征。 这种方案的负面影响也十分明显,那就是会显著拉低推重比。除了额外添加的化学制剂储存罐以外,发动机必须采用尽可能广的喷射口,分散尾焰以降低红外特征的显著性。这将导致发动机重量增加而推力显著降低,必须使得发动机本身拥有十分强劲的动力才能满足这个要求。 第二种,方案代号“破阵子”,指的是让火箭穿越积雨云发射,躲避低空的雷达监视乃至目视监视的可能性。恶劣天气对火箭发射会带来严重影响,抛开极度混乱的风向,仅仅是积雨云内部的水汽就会对发射中的火箭造成破坏。这需要极为精湛的姿态控制技术,对当时来说可谓天方夜谭。 第三种,方案代号“羚羊飞渡”,指的是空射火箭。这种方案带有极为浓重的科幻色彩,也被认为是三个方案中最有理论可行性但实现难度最大的。由运输机或气球等空中载具将火箭送入高空,然后在半空像空空导弹一样完成点火发射,自空中飞入太空。 这个方法的重点不是在空中发射火箭,而是这么一个构想:要想骗过世界上的国家发射火箭,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它伪装成其他火箭。 火箭的飞行路线很容易测算,一个国家如果在空中发现了一枚火箭,那么只需要反推几个参数,就能获知这支火箭从何而来。设想一个情况,如果美国推算出这支火箭发射自苏联或者中国的发射场,那它因为地缘政治的原因就不会去过问这支火箭的发射情况,而苏联或中国本身并没有发射火箭,过高的火箭又发射不到,那自然也无法过问情况。 基金会自然不可能使用苏联、美国、中国任何一方的发射场,但如果采用空射火箭,就能让火箭半道进入这些基地的常用发射路线,从而伪造成自这些国家发射场升空的假象。 对当时的基金会来说,要想骗过全世界,并没有多少选择。最好的办法,就是三种方案同时进行。 **深井中的虫子,也要仰望星空** [[include component:image-block name=http://scpsandboxcn.wikidot.com/local--files/phagepicture/169%E7%81%AB%E7%AE%AD%E5%8F%91%E5%B0%84%E5%89%8D |caption=Site-CN-169首次发射前的检测工作。]] 空射火箭最终还是因为技术要求过于超前而没有研制成功,运输机技术与火箭技术都难以达到正常发射的要求。但这种方案的核心思路被保留,即中途进入发射路线,伪装成非基金会航天基地发射的火箭。 低红外特征的火箭发动机研制成功,最终被命名为“藏红花”。这种火箭发动机主要采用了大气窗口规避和低燃温两项技术。地球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和悬浮颗粒本身就能吸收和散射红外线辐射,只要在推进剂配方中加入特定添加剂,就能让尾焰的红外辐射位于被大气强烈吸收的波段内,规避大气窗口。低燃温则是选用燃烧温度较低的推进剂,降低红外辐射能级。 另外辅以喷口的专项设计,使得发动机符合了对低红外特征的需求,近乎实现了如今的无焰推进技术。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藏红花”火箭发动机推重比依然过低,尽管已经满足了发射后隐藏尾焰的目的,推力还是不足以将载荷送往近地轨道。 两种思路与技术互相结合,就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射方案——运载火箭的第一级采用低红外发动机,上面级则统一采用常规火箭发动机。由低红外发动机将火箭“隐秘”送上公开发射场的发射路线,再改用常规火箭发动机提供足够推力,达成近似空射的效果。 火箭发射可能被目击的风险以及伴随发射的响动仍是问题,但这些都可由一场迫近的风暴解决。只要有一场不怎么好的天气做掩护,火箭在空中飞行的姿态就难以被平民目击,自由飞向太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数天前,台风“摇篮”登陆广西,进而向贵州前进,在途中减弱为强热带风暴。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强烈的风暴与降水将极大减少民众出门,响动也只会理解成雷暴。“龙井”基地指挥部在获得O5指挥部的批示后,立刻确定了发射命令,目标就是台风“摇篮”的风眼。 尽管受云贵高原影响,已经变成强热带风暴的“摇篮”的风眼结构已经几乎不复存在,但中心风速依然低于周边强烈的风速,接下来就是对基金会飞控性能的考验。 另外,此前把假发射场定在苏联境内其实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苏联相较于“龙井”基地实在太远,从发射场发射的火箭到贵州那一块已经有了很大的海拔高度,伪造的难度很大。然而,1970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东方红一号”,标志着中国具备航天能力的同时,也为“龙井”基地提供了更合适的伪装地点。火箭将被送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路径,然后直抵太空。 1971年4月24日,基金会自主研制的“先驱一号”运载火箭成功点火升空,顶着“摇篮”风暴,直破其中心,在“藏红花”发动机的推动下成功进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路线,上面级分离正常,最终飞入太空。 搭载在“先驱一号”上的是一颗太空科研探索卫星,同时也是一颗航天技术验证星,其被命名为“青鸟一号”。这是SCP基金会首次发射的人造卫星,标志着基金会在国际的打压下正式拥有航天能力。“青鸟一号”成功进入近地轨道,轨道高度169千米,在两周的飞行中为基金会带来了宝贵的数据资料。“龙井”基地最终改编号为“Site-CN-169”,就是为了纪念着充满梦想与奋斗的高度。 自此,我们从深井出发,星空昭然若揭。 @@ @@ ---- [[=]] ++ 浩瀚苍穹 [[/=]] @@ @@ [[div class="wrapL"]] [[div class="wSofia"]]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走到了现在。 更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还将走向未来。 [[/div]] [[div]] [[image https://scpsandboxcn.wdfiles.com/local--files/breaddddd2/aic-sofia-normal.PNG width="75px" style="margin-right: 20px;"]] [[/div]] [[/div]] [[div style="clear: left;"]] [[/div]] 1991年,伴随着苏联解体,冷战作为一个时代落下了帷幕。尽管这个时代带给世界的影响还很深远,但世界的变化已经不可阻挡,新的未来就要到来。 随着国际形势不再如曾经般严峻,基金会从最冷之战中复苏,重新与各国政府建立其正常的合作关系。2000年,在新千年的重要关头,Site-CN-169被正式披露给包括中国政府在内的各国政府,基金会向世界正式公开自己的航天能力。 距离站点存在被公开至今已经过去了二十余年,世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纯粹的宇宙探索热情看似衰退,但航天科技仍在实打实进步。商业航空崭露头角,奇妙的卫星层出不穷。脱离了全球保密限制的基金会走上了航天科技发展的快车道,充分发挥自己在异常研究和前沿科学领域的优势,走上了人类航天发展的领头羊位置。 当前,Site-CN-169正参与和推动一系列基金会航天计划,完成从“抵达太空”“研究太空”到“建设太空”的三步走战略,以人类之名探索太空的火炬永不熄灭。 [[div class="blockquote" style="border: solid 1px #AAA;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background: url(http://scp-wiki.wdfiles.com/local--files/the-great-hippo/SCP_icon%281%29.png) top right no-repeat"]] [[div style="border-left: 2px solid #880000; padding:0 0 0 1em"]] +++ 代号:海姆达尔计划 **简介:**探索外星生命,研究地外智慧表现出的对人类生命和/或文明的强力、活跃敌意,并制定预警措施与后备预案。 [[/div]] [[=]] [[collapsible show="◆ 展开方案计划内容 ◆ " hide="◇ 收起方案计划内容 ◇"]] [[<]] [[[project-heimdall|海姆达尔计划]]]是一项地外文明探索计划,由William Pendergast将军领导。2015年,Site-CN-169作为中国分部的代表设施,被纳入海姆达尔计划第一阶段编制扩展设施中,开始参与相关研究以及有关航天发射任务。中国分部海姆达尔计划指挥部于同年年底在本站点成立。 对于地外文明,人类还所知甚少,发射大功率信号并监听宇宙中可能的电磁波仍然是主要的探索手段。基于对现有异常项目中外星痕迹的分析,地外文明可能在通讯手段乃至时钟上都与人类存在极大差异,捕捉遥远信号的手段还需更新换代。 Site-CN-169正在并网全站的天文观测设备,并加紧新设备的研制,预计筹建一套地外讯息综合监听网络,囊括从GHz到nHz所有频率电磁波,并增设引力波、中微子等监控设备。 [[/<]] [[/collapsible]] [[/=]] @@ @@ [[/div]] [[div class="blockquote" style="border: solid 1px #AAA;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background: url(http://scp-wiki.wdfiles.com/local--files/the-great-hippo/SCP_icon%281%29.png) top right no-repeat"]] [[div style="border-left: 2px solid #880000; padding:0 0 0 1em"]] +++ 代号:艾泽尔计划 **简介:**太阳系内行星天体探索计划,开展系内天体探测器乃至科考队伍的部署,建设稳定高效的太阳系中继通讯网络。 [[/div]] [[=]] [[collapsible show="◆ 展开方案计划内容 ◆ " hide="◇ 收起方案计划内容 ◇"]] [[<]] 基金会对太空的探索不可能止步于近地轨道,即使是那个Site-CN-169隐藏自身的年代,基金会仍怀揣愿景把一支支火箭射向宇宙,甚至攒出来了月球表面基地Area-CN-62。遥远的星体永远都是前进的目标,相信这也是整个人类共同的愿望。 艾泽尔计划是基金会开展的太阳系内行星探测项目,2012年由O5-7在Site-CN-169正式宣布立项。该计划对基金会此前多个行星探索计划进行了整合,开始在统一指挥与规划下执行后续行星探索工程。金星工程“[[[scp-2474|塞西莉娅]]]”、木星工程“[[[scp-2399|退伍兵]]]”等项目均已被纳入艾泽尔计划中。 除了各类环绕、着陆探测器,该计划的重点目的 还包括各太阳系天体与地球之间通讯链路的建设,多颗中继星将被陆续发射,预计将在2029年正式建成通讯链路一期工程,可供全人类地外行星探测器共用。 [[/<]] [[/collapsible]] [[/=]] @@ @@ [[/div]] [[div class="blockquote" style="border: solid 1px #AAA;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background: url(http://scp-wiki.wdfiles.com/local--files/the-great-hippo/SCP_icon%281%29.png) top right no-repeat"]] [[div style="border-left: 2px solid #880000; padding:0 0 0 1em"]] +++ 代号:太阳神鸟计划 **简介:**太阳的天体观测与研究项目计划,对太阳活动及其伴生现象、太阳对地空间环境影响以及相关异常项目进行研究。 [[/div]] [[=]] [[collapsible show="◆ 展开方案计划内容 ◆ " hide="◇ 收起方案计划内容 ◇"]] [[<]] 宇宙浩荡不止夜空,最亮的星星点亮了文明的灯火。基金会对太阳活动的观测一直进行,但起步只是简单的活动观测,地面望远镜承担了绝大部分观察任务,且只占了基金会天文研究的一小部分。 真正促使基金会迈入航天太阳观测时代的,是[[[SCP-179]]]的联络行动。为了近距离接触这位伴随太阳的异常实体,基金会研制了传输中介卫星并于2003年实现与该实体的接触,同时开展对太阳的抵近观察。 头一步到位后,基金会发现,这颗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上有着异常和宝藏,却一直被人类所忽视——即使我们每天抬头都能看见它。太阳神鸟计划就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由Site-CN-169承办与中国政府的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合作项目,并加紧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极轨大椭圆轨道空间望远镜的研制与发射,在未来获得对太阳[[[scp-cn-2845|真实情况]]]的探测能力和[[[shaggydredlocks-proposal|天文威胁]]]的预警能力。 [[/<]] [[/collapsible]] [[/=]] @@ @@ [[/div]] [[div class="blockquote" style="border: solid 1px #AAA; background-color: transparent;background: url(http://scp-wiki.wdfiles.com/local--files/the-great-hippo/SCP_icon%281%29.png) top right no-repeat"]] [[div style="border-left: 2px solid #880000; padding:0 0 0 1em"]] +++ 代号:余烬来信计划 **简介:**K级末日情景下的存续计划之一,旨在把流星余迹通信作为远距离通讯的后备手段,为人类存续与重建工作提供尽可能的通讯支援。 [[/div]] [[=]] [[collapsible show="◆ 展开方案计划内容 ◆ " hide="◇ 收起方案计划内容 ◇"]] [[<]] 流星余迹通信,顾名思义,是一种基于流星尾迹的无线电通信手段。当小天体坠入大气层成为流星时,会与地球大气发射剧烈摩擦燃烧,产生一条电离粒子轨迹,这就是流星余迹。这种流星余迹的电子密度比周围电离层密度更大,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反射或散射超短波,实现远距离的短时间通讯。 一般来说,流星余迹通信的生效时间极短,只能传输低限度的信息。但这种通讯手段不依赖电离层,几乎不受包括核爆在内的电离层活动影响,能够在任何情况下保证通讯成立。 流星余迹通信依靠的是坠入地球大气的小天体,因此难以预测通信通道开启时间,只能由发送方不断尝试发射直至一条信息传输成功。但在末日情景下,地表通讯手段尤其是远距离通讯手段可能崩溃,大气电离层的变动也会极大干扰短波电台等通信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流星余迹通信可能成为保障通讯的最后一道手段。 在格尼美德协议激活后,“余烬来信”计划将进入待机状态。在Site-CN-169有一套终端控制设施,通过激光、无线电、中微子等多种手段连接太空的三颗待命卫星。一旦计划开始信号发送,这三颗待命卫星将通过后门数据包或光压武器,促使全球卫星按计划坠入大气层。 部分人造卫星坠落产生的余迹,同样可以达成流星余迹通信的效果。以全球卫星网络的有序摧毁为代价,完成末日时人类所需的重要通讯保障,助力文明的复苏。 [[/<]] [[/collapsible]] [[/=]] @@ @@ [[/div]] @@ @@ [[=]] @@◆   ◆   ◆@@ [[/=]] @@ @@ 远古时期,我们仰望星空,只觉得这是一片曼妙的画卷,便靠着想象划分黄道宫或二十八星宿,为每个星座书写传说,为每颗星星赋予意义。 后来,我们发展科学,在望远镜的彼端一睹群星的芳容,竟发现每颗闪点都是一个璀璨的世界,便以公式临摹星海的轨迹,用摄影拉进光年的距离。 再后来,我们向宇宙许下诺言,人类不可能永远待在摇篮里,于是剩下的故事你们耳熟能详,倒计时下歌颂远视铭言,零窗口里谱写英雄赞歌。 曾几何时,我们被迫屈身深井,躲避地表上的纷争。我们也曾有过愤恨,恨我们不能主宰头顶的银河,恨我们只能藏身地下溶洞之中,宛若苟延残喘的蝼蚁。 可当星空真正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明白,狭隘的不是井壁,井口朝上,只见苍穹,我们前进的目标才更加坚定。狭隘的也不是文明,纷争过往,方法方式有所不同,但对于宇宙的向往都是互通的。 宇宙从不属于某一个人,这是我们每个人曾经都有过的成见。不论是井外还是井中,这种成见才是真正的狭隘,只因这片宇宙实在太大,容得下历史,容得下分歧,容得下每一个人类的梦想,容得下每一个缤纷的可能。 若我们持续计较勾心斗角的游戏,那埋葬的只会是自己的前路,而宇宙仍将包容这种埋葬。可倘若我们团结一心,那宇宙将变得前所未有之小,小到只有两样东西存在: @@ @@ [[include component:image-block name=http://scpsandboxcn.wikidot.com/local--files/phagepicture/169%E6%B5%81%E6%98%9F|align=center|caption=人类,以及无止境的神秘与奇迹|width=160px]] @@ @@ [[=]] [[div style="font-family:XinYuGongCangSangTi, sans-serif;"]] [[size 210%]]**晚@@   @@安@@   @@,@@   @@地@@   @@球**[[/size]] [[/div]] [[/=]] @@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