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观月,19世纪30年代
2024年2月21日
修订 6
评分
27
↑ 27
↓ 0
支持率
100%
总票数 27
Wilson 95% 下界
87.5%
在相同票数下更稳健的支持率估计
争议指数
0.000
评分趋势
按周聚合 加载图表中...
最近修订
1 / 3
修改标签
7 个月前
已新增标签:_美第奇神秘艺术学院, 美第奇神秘艺术学院。 移除标签:_美第奇秘密艺术学院, 美第奇秘密艺术学院。
修改标签
1 年前
已新增标签:_美第奇秘密艺术学院。
SOURCE_CHANGED
1 年前
最近投票
1 / 3
2024-02-26
2024-02-26
2024-02-23
2024-02-22
2024-02-22
2024-02-21
2024-02-21
2024-02-21
2024-02-21
2024-02-21
相关页面
暂无推荐
页面源码
[[>]]
[[module rate]]
[[/>]]
[[include :scp-wiki:theme:bedrock]]
[[include :fondazionescp:theme:ars-aeterna]]
[[module CSS]]
.formadao {
border: solid 1px #888880;
border-radius: 10px;
background-color: #999990;
margin: 10px 0 15px;
box-shadow: 3px 3px 6px #bbb;
box-shadow:
0 2px 6px rgba(0, 0, 0, .5),
inset 0 1px rgba(255, 255, 255, .3),
inset 0 10px rgba(255, 255, 255, .2),
inset 0 10px 20px rgba(255, 255, 255, .25),
inset 0 -15px 30px rgba(0, 0, 0, .1);
background: #fcfdfb;
font-family: Courier New, Courier, monospace;
font-size: 16px;
width: auto;
padding: 10px 15px;
margin: 20px auto;
background: url(http://siddobox.wikidot.com/local--files/rework-format/Background%20%2830%29.png) center no-repeat;
text-shadow: 1px 1px 1px rgba(0,0,0,.25);
}
.immaginao {
float:right;
width: 45%;
padding: 0 2%
}
.criticao {
float: center;
border: solid 1px #000;
padding: 1px 15px;
box-shadow: 0 1px 3px rgba(0,0,0,.2);
border-radius: 10px;
}
[[/module]]
[[div class="formadao"]]
[[=]]
+ ##black|**//__两人观月__//**##
[[size 75%]]DENOMINAZIONE D'UFFICIO:463-[DBE][[/size]]
[[/=]]
[[div class="immaginao"]]
[[include :scp-wiki:component:image-features-source |hover-enlarge=--]
|enlarge-amount=8
|speed=300
|float=true
|url=http://scpsandboxcn.wikidot.com/local--files/ljr-s-file/%E8%B5%8F%E6%9C%88
|caption=《两人观月》之一,1824
]]
@@ @@
[[/div]]
@@ @@
**作者:**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创作年代:**19世纪30年代
**尺寸:**34.9 x 43.8 cm
**材质:**布面油画
**当前展示地点:**德国柏林学院
**描述:**
《两人观月》是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作品。它描绘了画家本人与另一个人同行的场景。
画家曾在1819年、1824年与1830年创作了更为知名的《两人观月》,这三张画上的人物分别被人们广泛认定是弗里德里希的友人奥古斯特·海因里希和弗里德里希的妻子克里斯蒂安·卡洛琳·邦梅尔。不同于前面提到的三幅画作,这一幅《两人观月》中,不能够清晰地辨识出弗里德里希左侧人物的身份。
画面呈现了弗里德里希与另一个人结伴而行,在山间一条小径上停留凝望天空的场景。两个人物居于画面左侧,背对观众而立。画家本人身着德国传统礼服,这被认为是画家本人对1819年王室法令的反抗。画家左侧的人物与弗里德里希并肩站立,身上的衣服与当时德国时兴的服饰与传统的服饰都不相同。弗里德里希似乎是刻意模糊了左侧人物衣饰上的细节,因而不能辨认其衣饰的特征。
在画面的右侧,是一棵盘虬的橡树,稀稀落落的枝叶与左侧一棵繁茂的大树连结,从而将画面的上部填充。在画面空间内较近处,景物由于阴影而显得晦暗,仅能看出天光照明下的轮廓。
然而,对于本画,一直存在有画家想要表现的真正景象的争议。学院内多位导师与督员分别就画家到底想要描绘“日食”还是“新月”展开过讨论,但是画面本身的色调偏暖以及天空的颜色较为明亮,使得讨论最后没有得出一个让大多数人满意的结果。由于其构图显然继承自画家自己的三幅《两人观月》作品,故仍旧将本幅画命名为《两人观月》。
认为画面表现了“新月”景象的人们来说,月亮则在画面中心稍左的位置,画家在此处描绘了完整圆月的轮廓,但是仅对很小一部分的月亮提亮,用以表示新月的状态。认为画面表现了“日食”景象的人们来说,画家在此处描绘了一种日全食将近的状态,太阳仅在月亮的遮挡下展现出一点光辉的边缘。
不论争议如何,画面本身色彩的温度与构图的体现表现出一种朦胧的宁静,一种静谧的庄严。这被认为是弗里德里希浪漫主义色彩的延续,给观众带来了精神上的安宁与对自然深不可测的思考。
**神秘学性质:**
直接观察《两人观月》5分钟左右,观察者会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安宁,伴随着轻微的眩晕。如果继续观察作品,观察者会反映画面左侧人物的特征会逐渐变的与观察者自己相似,同时产生幻觉。此时令另一名观察者开始观察,不会发现前者所说的左侧人物特征改变。
所有的幻觉都以观察者为固定视角。在安宁与轻微眩晕的感觉的延续下,观察者会发现自己处于一种“令人放松且略带悲伤”的场景中。幻觉会持续任意时刻,在此期间,观察者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处于幻觉之中,通过大幅度的运动或者外力的辅助可以使自己脱离幻觉。
经过对进入幻觉的观察者的采访,发现幻觉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幻觉中,观察者发现自己以一种幼童的视角,站在一位身穿翠绿色长裙的女性身后不远处,仰头看着她的背影。女性站在宽大的木地板上,微微附身靠在窗台上,凝望着打开的窗户外。窗外的景象因为遮挡而难以看清,即便如此,观察者都毫无来由地认为时令应当是春天。在观察者观察女性背影的全过程中,整个幻觉内没有大的景物变动,只有窗外的风吹起女性的裙摆与衣角,或者是天上隐约可见的白云的飘动。
第二种幻觉中,观察者仍旧是以一种孩子的视角,在室内昏暗的灯光中,看到一位头上包裹着白色头巾的女性在自己的前方逐渐走上楼梯。在拐角处,女性的脚步会顿住一下,然后继续前进,直到走完剩余的楼梯。如果观察者选择不脱离幻觉的话,那么只会听到一点脚步在楼上移动的声音,画面不会再出现大的变动。整个幻觉的色调较为阴沉,观察者会反应“悲伤的情绪实际上远远大于放松”。
第三种幻觉中,观察者会感觉到自己处在一条小木船上,船底的波浪并不平稳,导致幻觉中的视角一直在晃动。周围是被浓重的雾气掩盖的冰川,观察者称这时候会感受到“令人难以忍受的冷意与恐惧”。眼前不远处是一艘倾倒的大船,透过雾气依稀可以辨别大船附近有人影在向自己这个方向撤离。而在一段时间后,小船会逐渐驶离大船,届时观察者会感受到强烈的不安,并且发现自己应该是在喊叫,但是观察者没有听到声音。
[[collapsible show="△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更新" hide="○ 折叠更新"]]
在画作被希特勒政府征用作为纳粹主义宣传后,观察该画作产生了第四种或许会出现的幻觉。
观察者在幻觉中会站在山脚下,仰望低矮的山顶。山顶上面的树很稀少,天空中的云彩被染成血红色,有光在山的后方照射过来,观察者感到难以辨认那是雾气中太阳的丁达尔光还是探照灯发出的光线。这让观察者感受到强烈的不安。山顶矗立着一根木质的十字架。在观察者的整个幻觉过程中,偶尔会有乌鸦落在十字架上。剩余的景物变动只有云彩的环绕。
由于此种幻觉的出现并未对希特勒政府用该画作宣传的目的起到极大影响,故没有停止对该画作的使用。
[[/collapsible]]
[[collapsible show="△ 20世纪80年代末期更新" hide="○ 折叠更新"]]
在德国柏林学院五十年后重新在附属艺术馆展出《两人观月》时,画作产生了第五种幻觉场景。幻觉被描述为卵石海滩,观察者与另一个人并肩站立,在一块巨大的卵石上观看缓缓升起的太阳。太阳的光芒照在了平静的海面上,观察者感受到了“畅快与无穷的安心”,并且感受到完全的放松,在幻觉中醒来之后会感受到疲劳的消除以及情绪的积极。
通过对观察者提供的人物样貌分析,可以确定与观察者在幻觉中站立的人是弗里德里希的哥哥克里斯多夫[[footnote]]克里斯多夫在弗里德里希十多岁时因滑雪事故而去世,直接原因是为了拯救将要溺水的弗里德里希。[[/footnote]]。
[[/collapsible]]
**来源:**
__**1832年:**__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完成画作《两人观月》。在弗里德里希本人观看画作的过程中,他在自己的手记中记录了自己的感受:
> 曾经我说,“当你闭上肉体的眼睛,你就第一次能够用心灵眼睛观察你的绘画”。而我现在无比平静的说,这幅画是不一样的。
>
> 我将精神永远镌刻进了这幅画中,我希望它可以给所有人带来安宁与平静。这种感觉是我波折的一生所渴望的归处,也是我能够再见到我的亲人的地方[[footnote]]弗里德里希的人生遭遇了接二连三的不幸,他的母亲、哥哥和两位姐妹在十年内相继去世[[/footnote]]。
>
> 它让我看见了我自己的命途。我自己,站在画中的我自己的身边,感受着脚下草叶的粗砺,看着天空,感受着这种孤寂。我知道这就是结局了。
__**1840年5月:**__ 弗里德里希去世。在1835年弗里德里希因中风而瘫痪后,他一直将这幅画挂在自己的卧室里。逝世后,该画作的神秘学性质在其子整理画家遗物时被发现。随后,德国德累斯顿学院的学员卡尔庞捷·怀兹赶往弗里德里希家中,与其子协商买下了这幅画。后来该作品被送至德国柏林学院收藏,因为弗里德里希的作品并不被大众所接受,因此这幅画很少得到被展出的机会。
__**20世纪初:**__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的作品重新被人们发现并得到推崇,而《两人观月》也成为了经常被德国柏林学院研究及其附属艺术馆展出的作品。
__**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__ 战时,希特勒为了宣扬种族主义,将一部分画家批判为“颓废艺术家”,但是选择了弗里德里希的《两人观月》作为纳粹主义的宣传。希特勒所选择的《两人观月》,就是在德国神秘学部队劫掠了德国柏林学院后,抢劫到的收藏品。
希特勒借用这幅画的神秘学性质鼓动德国年轻人服从征兵加入军队,并且安抚后方德国人民的民心。在战争以及思想的宣传上,《两人观月》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__**20世纪40年代中期:**__ 在希特勒政府倒台后,通过与SCP基金会和全球超自然联盟的交涉,德国柏林学院重新找回了《两人观月》,并且重新收藏。由于《两人观月》的神秘学性质给德国人民带来的影响被SCP基金会无害化处理。
__**20世纪80年代末期:**__因为在二战时期用以宣传希特勒政府,弗里德里希的画在几十年内被人们唯恐避之不及,而《两人观月》也再次进入了蒙尘的阶段。一直到四十年后,弗里德里希的画作才终于被世人给予客观的评价,而《两人观月》也重新被德国柏林学院附属艺术馆展出。
在展出的当天,所有沉浸于幻觉中的观众都只进入了第五种幻觉,而前四种幻觉自此都再也不会因为观察画作而产生。
[[include :scp-wiki:component:image-features-source |hover-enlarge=--]
|enlarge-amount=5
|speed=300
|float=true
|url=http://scpsandboxcn.wikidot.com/local--files/ljr-s-file/%E6%97%A5%E5%87%BA
|caption=第五种幻觉。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