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球真正形状的研究:马桶假说

源页面
2025年3月13日
修订 7
评分
41
↑ 67
↓ 26
支持率
72%
总票数 93
Wilson 95% 下界
62.2%
在相同票数下更稳健的支持率估计
争议指数
0.806

评分趋势

按周聚合
加载图表中...

最近修订

1 / 3
SOURCE_CHANGED
6 个月前
SOURCE_CHANGED
6 个月前
SOURCE_CHANGED
6 个月前

最近投票

1 / 10
2025-05-26
2025-04-08
2025-03-28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9
2025-03-18
2025-03-18
2025-03-18

相关页面

暂无推荐

页面源码

[[>]] [[module Rate]] [[/>]] 我们目前所熟知的地球样貌都是在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登月所拍摄得到的图片,包括基金会内共事的同事们,地球上超过99%的人从未在脱离它自身的地方看到过它的全貌。这让我们对现有的地球理论产生了某种怀疑——地球真的是如同描述一样,呈球体出现吗?在此之前并未有人在基金会内进行过此类测量,我和我的几位同事进行了EVE浓度测量与回火边界测量以测量区域范围内的非气态物质,以及其余很多实验,结果出乎意料。 地球似乎是“正圆”或是“圆形”,又或是传言所说的“扁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某天,我们在赤道周围放置了大量试探EVE粒子(共两种,一般选用含有EVE能量较多的EVE粒子,并且本身属性与地表所有EVE粒子属性不相同),由于EVE粒子的骨架特殊性,其会在两头产生触媒,两种属性不同但相吸的EVE粒子可在两头结合,并脱去触媒(脱去后的触媒会形成废弃的EVE能量),合成新的EVE链(此时还称为粒子,一旦超过7条则称为EVE链),EVE链在没有外界能量的干扰下可以无限缔结。 根据传输回来的EVE链的能量强度和传播能量时间可得其缔结轨迹,即可退出地球中心切片形状并非接近圆形,有些部位的起伏差甚至超出了地壳的深度综合而成的误差值,显然表明,这并非是地壳地形导致的原因,而是整个地球的形状。 ||~ 经度||~ 纬度||~ 强度波动|| || 0到180 || 90到60 || 约400 || || 0到360 || 60到0 || 约1400 || || 0到360 || 0到60 || 约1425 || 由此可推断大致数值; ||~ 部位||~ 经度||~ 纬度||||~ 大约半径|| || 上部 || 0到180 || 90到60 || 约4007.5 || || 中部 || 0到360 || 60到0 || 约16030到14026.25 || || 下部 || 0到360 || 0到60 || 约16030到14026.25 || 同样的实验我们又在本初子午线、北回归线、南回归线进行了,最后得到一些如下的形状: * 在本初子午线上,缔结轨迹呈漏斗型,先曲后直。 * 在北回归线上,缔结轨迹呈现椭圆形。 * 在南回归线上,缔结轨迹几乎呈矩形。 随后,我们在瑙鲁共和国处——也就是所谓“赤道”以南约42公里处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地理勘察,同时收集了大量的物质样本,并对其物质结构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休谟勘测,我们发现: 液态与固态物质的休谟指数较为稳定,但若此时两种物质正处于晨昏线区域内,其休谟指数将会出现大幅度波动。 随后据相关检测,这类休谟反应将导致物质所受到的月球潮汐力发生改变,并使其表面产生规则的引力发生面,在这个发生面中,物质被互相吸引,被身边的其它物质死死的粘住了;与此同时,物质所受月球潮汐力增长至1倍到2倍不止,在此情况下,物质将被月球吸引,向上“凸起”——但由于引力发生面存在,物质并不会前往月球,也不会脱离地球。 通过对比当今人们普遍相信的“地圆说”给予的潮汐力数值。经过真实测量后,赤道部分该数值偏大,而赤道往北潮汐力剧烈下降,在北回归线附近趋于平缓,往南则呈不规则缓慢变化,在南极圈附近趋于平缓。说明地球形状是完全不规则的,赤道部分距离月球相当近,而南北部分则要远一些。 此休谟反应也会和太阳引潮现象相互作用,但其对物质产生的引力发生面面积更为广大并更具有规则,因此物质不会向上凸起或者向下凹起,而是平整的排成一个面——因此,在此类休谟反应长期的作用下,地球的大部分赤道区域物质被长长的向上拉起,较小部分赤道区域的物质则被整齐的排为一个平面。其余部分,即地球各区域物质的排布又分别呈现不同的形状,有很强的区域性,各部分根据一定的排列就组合而成我们的地球。所以,经过推测,我们觉得地球可能是马桶形的,而且可以据此合理推测月亮是马桶刷。 右图便是月亮马桶刷的假想图,编号一二三分别是月亮的侧、正及底面,一三就是常人所见的峨眉月和满月。 [[include component:image-block | name=https://scpsandboxcn.wikidot.com/local--files/collab:toilet-earth/moon | caption=月亮马桶刷假想图 | width=200px ]] 再看地球,与马桶刷月亮不同,世界上存在有种种证据论证马桶假说。 我们从地下的角度来看,地下水为何存在?很显然,这是马桶水,我们都知道,马桶水在马桶里面。 在太平洋的中低纬度地区,理论上就是马桶座,海水的温度差异和风的作用会导致大规模的气旋或反气旋的漩涡现象,这便是冲马桶时的漩涡,海水向海底冲去最后经过层层神奇过滤成了地下水,一切都串联起来了。 并且,太平洋还被称为垃圾大洲,马桶冲水时会将秽物聚集,垃圾大洲的原理竟然与其如出一辙,如此还不明显么? 有蓄水池才有冲水,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储水,冬季降水,这就是长周期的水箱。 我们再从生物奇术学来看——为何所有的EVE粒子都在进行无规则运动,无迹可寻?因为是无规则,所以可以排除风等自然因素,而无规则运动形似生物的四下逃窜,为什么会四下逃窜?我们难道不能假设是因为马桶地球的臭味让他们无所适从吗?这也是为什么有臭氧层。这进一步论证了我的猜想。 在圣经中,这也是普遍公认的事实:在《以赛亚书》第40章22节中提到,“上帝坐在地球大圈之上”,这个大圈,显然指的是马桶圈。 综上,下图为综合目前所有返回资料和数据外加假想构思由仪器合成而成的地球图,地球真正的形状是马桶形的。关于太阳系是否为一个宇宙厕所的研究我们尚还在进行。 = [[image http://scp-wiki-coloredbucket.wdfiles.com/local--files/c-x/earth]] ------ **研究团队:**[[user Dr Roger_F_XL]]、[[user ColoredBucket]]、[[user PROTECT WATER]]、[[user nirvana073]]、[[user Shoryt]] **致谢名单[[footnote]]我们的成功离不开以下所有朋友的突破性帮助,感谢他们给予我们的支持以及严谨可靠的论证材料、想法、思路等。正是有了他们95人的帮助,我们方才铸就了如此杰出的论文。[[/footnote]]:**[[user Dr Hormress]]、[[user day by die]]、[[user fu-ying]]、[[user Kanie Ja]]、[[user Dr Fishbone]]、[[user hoah2333]]、[[user 5M7]]、[[user cqhsama]]、[[user four_clover]]、[[user NoRaNetaN]]、[[user Paradise Lasting]]、[[user Fallingdirt]]、[[user Doctor HHZ]]、[[user Arthur Murdoch ]]、[[user Tsunami_Toshiharu]]、[[user Alania Shaw]]、[[user rain autumn]]、[[user QWPET]]、[[user Tedium]]、[[user DVA24]]、[[user diseased bird]]、[[user CDphantom]]、[[user two cat]]、[[user Troyanlian]]、[[user Yosk-San king]]、[[user Drwaterbottle]]、[[user ghost hat]]、[[user bug303]]、[[user CharlesCai]]、[[user Sekai_s]]、[[user DrStse]]、[[user Jochoi]]、[[user Abigail_Ade]]、[[user AC_zayin]]、[[user AceAttackAssassin]]、[[user achsab]]、[[user Aegnus]]、[[user 19road_songlin]]、[[user 62ECN]]、[[user 7starsseeker]]、[[user 8Fish]]、[[user agentLQ]]、[[user Agent Phage]]、[[user Agent Solomon]]、[[user Agnom Phosphorus]]、[[user Agonark]]、[[user shilohato]]、[[user CloudySky]]、[[user DarkKnight]]、[[user EchoMoon]]、[[user doctor Stanley]]、[[user DrEkelhaft]]、[[user HollowMind]]、[[user IceQueen]]、[[user Dr FengYi]]、[[user Keystone]]、[[user Luminous]]、[[user Dr_Naxurt]]、[[user Dr RainSnow]]、[[user Obsidian]]、[[user Dr_R_Moriarty]]、[[user DrSee]]、[[user DrTuring]]、[[user SilentWhisper]]、[[user DrVromani]]、[[user Unreal]]、[[user Wandering_Soul]]、[[user Dr-wengwan]]、[[user Dr White Cat]]、[[user Zenith]]、[[user Alpha]]、[[user Beta]]、[[user Gamma]]、[[user Delta]]、[[user Epsilon]]、[[user Zeta]]、[[user Eta]]、[[user Theta]]、[[user Iota]]、[[user Kappa]]、[[user Lambda]]、[[user Mu]]、[[user Nu]]、[[user Omicron]]、[[user Pi]]、[[user Rho]]、[[user Sigma]]、[[user Tau]]、[[user Upsilon]]、[[user Phi]]、[[user Chi]]、[[user Psi]]、[[user Omega]]、[[user AlphaOmega]]、[[user DrWeddell]]、[[user DeltaEpsilon]]、[[user studyforclearly5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