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夜人

源页面
2025年6月21日
修订 6
评分
36
↑ 41
↓ 5
支持率
89%
总票数 46
Wilson 95% 下界
77.0%
在相同票数下更稳健的支持率估计
争议指数
0.388

评分趋势

按周聚合
加载图表中...

最近修订

1 / 3
SOURCE_CHANGED
1 个月前
SOURCE_CHANGED
1 个月前
SOURCE_CHANGED
2 个月前

最近投票

1 / 5
2025-08-15
2025-07-28
2025-07-28
2025-07-23
2025-07-21
2025-07-21
2025-07-15
2025-07-13
2025-07-12

相关页面

暂无推荐

页面源码

[[include :scp-wiki-cn:theme:ultimate-reader ultimate-mode=*]] [[>]] [[module Rate]] [[/>]] 你喜欢熬夜吗?我很喜欢。 “熬夜”是个贬义词。“熬”也可以组词,“煎熬”,“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医学专家会说熬夜就是在缩减寿命,而我觉得利用好夜晚反而是在增加寿命。想一想,当其他人儿躺在床上无所事事的时候,你还能乘着灯光或者月光(当然我想你没有那么穷),干一点事——不能是白天的工作,把白天的苦难带到夜晚是最蠢的一件事——必须是自己喜欢的爱好有关的事,该是多么美好。白天的自己随着太阳落山跟着走到地平线以下的另外一边,而夜晚的自己,随着月亮从东边慢慢向你点了灯的桌前走来。 夜晚的可利用时间一定是在电气化之后才被挤出来的。我很难想象在电到来之前仍然执着利用这段时光的人儿们。一定是不用操心吃穿的人儿,白天的自己不会被体力劳动拖累,于是晚上也就还有精力点起一盏油灯或蜡烛之类的,挑灯夜战读点书籍——书自然也是有了闲钱自己买的。而电来了之后呢?买个简陋的台灯,你就可以达成这些曾经上流人士们才能达成的操作了。当然,进入二十一世纪,你也可以抛弃台灯,抱着自己的自发光小屏幕乐一会,不过这样那些医学专家又要喋喋不休了——我的晶状体关你们什么事?让我多看会吧,趁我因熬夜而缩短的人生结束以前,让我(用自己的屏幕)再看看世界吧。 哦,说到这里,致谢列表里除了电气化还要加一项——互联网。光有屏幕是没法实现看世界的,你大概只能玩点小游戏,还是没联网的那种。我的电脑还没升级到去年刚发的Windows Vista,那个到处都是的玻璃特效可没法在我的破电脑上跑动。于是在我电脑上,没联网的小游戏最好玩的,也就只能算三维弹球了。等待拨号上网的时候我会玩玩,到现在也算个专家。不过感谢布什(不是同意他所有政见的意思),“2007年普及宽带”的目标,在我家反正已经实现。这下不用怕4chan上那些“多图杀猫”的帖子,当然,也让我看世界的方式从纯文字变成了图文并茂。 电气化和互联网给了夜晚形状,但真正让它活过来的,是沉默。白天的声音太吵了——汽车的喇叭、同事的寒暄、冰箱的嗡嗡声,全都挤在耳道里排队。而深夜的静是具体的,你能听见老式硬盘的咔嗒声,还有路由器发光二极管接通时的细小的咔哒声。这种时候,敲键盘就是我在这样的夜里彰显自己存在的唯一方式。显得粗鲁,但是也没有别的办法,谁叫那些活在二十世纪的电脑发明者们选择用键盘和鼠标作为这样一个米黄色魔法箱子的输入设备呢。 医学专家盯着我的一举一动看到这里,估计已经急得跳脚了。当然,急火攻心,他们在这种情况下会忽略很多东西,例如他们在计算寿命的时候,没算进去的是夜晚的时间密度。夜晚的时间密度不一样。同一块屏幕,白天读上面的学习资料像嚼蜡,凌晨两点读怪谈和八卦却像咬开一颗酸糖,神经末梢突然醒了过来。他们也不会懂为什么有人宁愿用CRT显示器也不读书——那种97%色域都不够的古老玻璃匣子,偏黄的底色反而让文字像浮在羊皮纸上。印刷体太精确了,熬夜的人要的是模糊感,以及不完美的暖意。 这种暖意会带来一种安全感,让你相信屏幕上的很多东西。所以在这种时候,最好的方式是点开4chan的/x/,看点他们胡扯的Creepypasta。4chan的/x/是个很有趣的地方,有很多很多值得你挑灯夜战的东西。 Jeff the Killer。这是我自从换上宽带流畅看图之后观赏的第一个Creepypasta。图片加载得比预想中快。宽带确实改变了某些规则——在拨号时代,这种高分辨率的脸部特写会从上到下逐行显现,像揭开裹尸布。而现在它“啪”地一下全摊在眼前,连他嘴角裂到耳根的疤痕都没来得及缓冲。当然,它吓了我一跳。 医学专家应该研究这张脸而不是我的作息。他们总说晚上该睡觉,却没人提过凌晨一点盯着这张惨白的脸看后,睡意早就不见了。原上传者用MS Paint写的警告是 “GO TO SLEEP”,但那些和我一样被吓着的4chan友们早用绿色粗体字在下面留言“I'LL NEVER SLEEP BECAUSE OF UR SHITPIC”、 “UR MOM TOLD ME TO STAY UP”。 关于Jeff的起源有十几个版本。有人说他是被校园霸凌的受害者,有人说他根本是硫酸池里泡过的合成图像。最无聊的版本来自某个自称这就是他一个朋友的哥们,叫Sesseur大概,说这Jeff变成这个样子是因为他当时正往浴缸里倾倒酸液进行清洁,但不小心滑倒了,酸溅到了他的身上。邻居们(包括这位仁兄)听到了他的哭声,就将他送往了医院。当然,下面的评论都是嘲笑他的,Jeff能笑着让你拍这张照,你两大概都是某种Gay。凌晨的/x/版从不需要真相,只需要那张脸在滚动页面时突然闪现的惊吓,以及之后的破口大骂,再带上细细品味之后的幸存回味。 我点开回复框。光标在空白的文本框里闪烁,像在等待某种深夜特有的坦白。打了一行“fake and gay”,又删掉。这种时候最好保持沉默,让Jeff的惨白面容代替你说话。毕竟Creepypasta的本质还是“Copy and Paste”,要学会让自己变成某种信息的中继站——接收、转发、偶尔蓝屏,但绝不深究信号来源。 不过我确实想写点东西了,感谢Jeff,如果你躺在皮肤科正等着做面部皮肤移植手术那我为你祈祷一下。当然这种善意我也不能在4chan写出来,否则这样被评论“fake and gay”的得是我了。 于是我准备换个口味。打开新标签页,然后点击谷歌下面的那个“I'm Feeling Lucky”。这回它给我推了个[https://www.izumikato.com 日本的艺术家博客]。这人专做点什么?各种雕塑?我能看到他在各种地方展出着自己的雕塑,以及对雕塑的再创作——用绘画重新呈现的丑陋雕塑脸,呵,这人还对自己的作品自豪着呢。往下翻,早期的作品正常得多,不过是些油画静物,歪扭的茶杯,柄上缠着绷带状的陶土。某张静物的边缘露出半截烟盒,是日本便利店常见的Lark,这让我想起拨号时代加载到一半的图片——你知道缺失的部分无非是更多相同像素。我看艺术家的成长轨迹和我们这种熬夜者的生物钟一样,越往后越呈现出病理学特征。这些早期的静物肯定没法入现在的他的法眼,你需要点好几下才能访问这些早期存档。 回到雕塑页面。04年的那张照片挺带感,他好像找到了今后创作的母本,从那以后基本上都是对那个雕塑的复刻。但标题不变,永远是无题。懒得起名字的先生,既然你把命名权放弃,那我要负起母亲的责任,给他起个名字了。 于是回到4chan,用这个论坛的黄色底色加点纪实色彩——用布什那偷出来的机密文件风格更好。我需要一个够神秘的代号,配得上这块静态的混凝土雕像。 手指悬在键盘上。Site-19?脑子里突然蹦出这个编号,毫无道理。就是它了,和Area-51一样的结构,那些常逛/x/的友人会懂的。项目编号也得遵循某种编号系统,毕竟这是一个系统,一个不能为人所知的系统。SCP三个字母组合起来有种官方的生硬感,173这个数字则纯粹是随机敲下的,六个按键均匀分布在QWERTY键盘上,够中性,够随机。 字母可能需要反缩写,牢笼毕竟需要规则才能生效。[[span class="ruby"]]--系统崩溃协议--[[span class="rt"]] --System Crash Protocol-- [[/span]][[/span]]、[[span class="ruby"]]--静态收容措施--[[span class="rt"]] --Static Containment Procedure-- [[/span]][[/span]]、[[span class="ruby"]]特殊收容措施[[span class="rt"]] Special Containment Procedure [[/span]][[/span]]。就这个。 “收容措施”。不是“故事”,是“措施”。一个系统需要规则,牢笼需要锁链。那些冰冷的、不带感情的规程,或许才是恐惧真正的温床。想象一下,那些穿着白大褂的人,束缚着白天的自己,日复一日,执行着一套繁琐到令人窒息的流程,只为了确保……这块混凝土疙瘩老老实实待在原地。荒谬,值得被嘲笑,这是我这只夜猫子送给他们的玩笑。 它来自什么年代?93年吧,和我一个年纪最好,一个互联网尚未抓住夜晚的我的时代,而且档案就该有点年头。混凝土和钢筋,理所当然。喷漆?Crylon品牌的名字跳了出来,这牌子我在五金店货架上见过无数次,廉价罐装喷漆的典型代表。喷漆会剥落,露出里面的筋骨,这细节得留着。我像个大夫,要给我的宝宝望闻问切。 一切都很顺利。 但是它不吓人。 头疼,脖子酸。夜晚的我开始屈服于白天的我设下的生物钟。光标停滞在那里,原地闪动着。看来医疗专家得手了,他们预言了这一结果,现在正等着看我笑话。一群白大褂也许站在窗边,拿着文件夹和圆珠笔,期盼着我能乖乖上床睡觉,把我骗回小小的牢笼里。 这玩意儿不吓人,一点都不。它只是一块沉默的混凝土,蹲在想象的收容室里。我试图往它身上泼点血浆,或者添几行扭曲的符文——但念头刚冒出来就被自己掐灭了。太刻意。太像那些廉价恐怖片里黏糊糊的道具,在凌晨三点的屏幕光下显得尤其虚假。 键盘的缝隙里积着灰,摸上去涩涩的。我捻了捻指尖,试图捻出点灵感。没有。只有灰尘。医学专家们此刻大概在某个温暖的被窝里心满意足地打鼾,梦里都在计算我又折损了多少分钟寿命。他们永远不会理解,这种卡壳的焦灼本身也是一种密度。白天的焦虑是钝刀子割肉,磨磨蹭蹭。深夜的焦虑是高压锅,所有的神经末梢都绷紧在这一点上,等着那一声不知道会不会来的泄压嘶鸣。 硬盘又咔哒了一下,比刚才更响,带着点不满的拖腔。这台老伙计也在抗议了。它肚子里塞满了各种未完成的碎片:半截小说开头,写了一半的脚本,还有上次试图学编程时留下的hello world。现在又要往里塞一个不吓人的混凝土疙瘩。CRT屏幕的光晕似乎更黄了点,像旧报纸被烟熏过的边角。那些文字,我刚刚敲下的“SCP-173”、“Site-19”,在昏黄的光里飘着,失去了文档该有的冷硬感,倒像是什么酒后胡话。 我盯着屏幕右下角。时间跳了一下。离那些医学专家宣称的“不可逆转的损伤临界点”又近了一分钟。他们赢了,以一种极其平庸的方式——不是靠说教,而是靠生物钟本身的重量,靠这具躯体积累的、无法被咖啡因完全驱散的酸楚。脖子后面那块肌肉硬得像块石头,比我构想中的173还要顽固。 手指还悬在键盘上方。那个空白的文本框,那个闪烁的光标,还在等。等一个能让这堆混凝土活过来的咒语。或者,等一个投降的信号。投降?回到那张被医学专家们祝福过的、象征着健康与屈从的床铺?让夜晚的“我”就此消失,让白天的“我”提前接管这具疲惫的躯壳? 开什么玩笑。 脖子酸就做点转脖,多自然的道理。咔哒一声,酸痛感自然而然就消散了,白大褂们失望地转过眼睛,不忍承认他们的失败,而我又重获新生。脖子转动时的咔哒声在寂静里格外清晰,可能有几片微小的骨头终于回到了原位。白大褂们预言的临界点轻易被我甩在身后,这点小小的胜利感就像劣质咖啡一样提神。 但宝贝,你该怎么才能更吓人呢? 无题2004 雕塑 205x56x52cm 两米高的宝宝,你的手摆放的位置,大概会在我的脖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