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年

源页面
2025年8月24日
修订 7
评分
20
↑ 21
↓ 1
支持率
95%
总票数 22
Wilson 95% 下界
78.2%
在相同票数下更稳健的支持率估计
争议指数
0.174

评分趋势

按周聚合
加载图表中...

最近修订

1 / 3
SOURCE_CHANGED
23 天前
SOURCE_CHANGED
23 天前
SOURCE_CHANGED
25 天前

最近投票

1 / 3
2025-09-06
2025-09-04
2025-09-03
2025-09-01
2025-08-30
2025-08-27
2025-08-26
2025-08-25
2025-08-25

相关页面

暂无推荐

页面源码

[[>]] [[module Rate]] [[/>]] [[=image http://scpsandboxcn.wikidot.com/local--files/fds-scpmc/%E6%BD%AE%E6%B0%B4 style="width: 100%; max-width: 600px;"]]​ [[=]] //潮汕,有如乡村又如城镇,仿佛永远延伸着的低矮的楼房群落。群落中时不时凸现一两座高耸的城堡似的西洋楼,从西洋楼向下望,可以看见一两所灰黑规整的大祠堂坐落于建筑群落的边缘开阔地带。祠堂屋檐下漆金的木雕大梁,屋檐上五彩的瓷雕人像,大门口挂着金穗写着姓氏的大红灯笼,它们都在永远潮湿的空气与隐约的潮剧歌声中缓慢地黯淡着。// //潮汕,白头发的在家等着黑头发的回家,而黑头发的在他乡望着有着白头发的故乡,一代又是一代,一代又是一代。汽笛轰鸣,舟帆填海的盛景已然离去了……时代仿佛在这片临海的沃土上驻足,停留,叹息,最后将她忘记。只有潮汕的儿孙们,随着韩江水,跨过广济桥,手提着年糕,心怀着家乡,头也不回地往前。// [[/=]] 写下这一段文字时,我才过完了春节,正乘坐着由汕头新站至广州的城际高铁穿越汕头市澄海区,不过这篇故事的主题并不在此时此刻,这片土地的厚重不是我一人一时能够说清。 ------ 百年以前,准确来讲,是1925年1月上旬,新年前夕,一副海外信件到达汕头隆都镇,由明德家塾转投,送到了澄海县龙湖地域的一排老屋之间,一个姓李的人家的“四点金”宅子门口。 [[=image http://scpsandboxcn.wikidot.com/local--files/fds-scpmc/%E5%9B%9B%E7%82%B9%E9%87%91 style="width: 100%; max-width: 600px;"]]​ 那是一封侨批,是旧时海外华侨寄回国内的一种汇款暨家书,也叫做“银信”。在新中国成立前,广东福建地区“下南洋”去海外讨生活盛行成风,因此在这一时段,有大量侨批被寄往了广福地区,其中以潮汕地区的侨批数量最多,也最具代表性。这些侨批,大多由专门来往国内外的“水客”和侨批馆递送。然而这一封侨批似乎尤为特殊。 递送它的不是一般的邮差或是杂工,而是明德家塾的潘掌柜,在1951年以前,他一直任基金会对华交流处华南地区总负责人一职。 “加官进禄”的石刻底下,门吱呀一声开了一半,抖落了门前石蝙蝠叼着的半截香灰,来拿信的是一个穿着短衫,留着短须,黝黑粗糙的高瘦中年男人。男人瞅了潘掌柜一眼,显然认出了他来,却没有什么很特殊的表示。拿了信,也不言语,默默的把名字签好,拿了信便回头进了天井。 天井四角摆着四盆苏铁,中央端坐着一盆水莲,正屋外放着藤椅藤桌一套,厢房里一个妇人的头探出来:“可是阿城的消息?” “是,你爱来看迈?” “你先读,昨日阿三姐送来几斤糯米,我先来去做几个红粿桃。” “好,那红粿做好了记得拜老爷。” “知呐。” 男人也不再过问,就坐在藤椅上,就着下午的阳光端详着这封银信。 信是书法封,寄批人、批款、收批地与收批人均已写明,然而却没有编号和寄批地,一刀把信封裁开,露出里面的一张白净工整的信纸。 > 书奉上 > 父/母大人膝下恭维 > 慈恭康泰福履安绥为颂 > 敬禀者 久未问候,重洋远隔,弥添怀思,儿如今在米利坚国学工程,身体精神俱如常。然前路尚未定卜,无力回乡为双亲拜年问安,惭愧至极 > 双亲现今垂累纷乱凡事,务以小心保重为要,儿在米利坚积攒薄财,现附米国钞五百元随批奉上 > 天公保佑,双亲福安 > 书不尽意 > 民国十三年九月初三 不肖儿 李德城 禀 信纸后头,果然压着五张油绿绿的钞票,男人用手指拨了拨,在钞票下,却又有一张硬纸的折叠卡片,上头写着“父亲启”,用黑色的墨盖了个三足三箭同心圆形的印章。 男人看了那印章,又看了看园子里敞开了的厢房门,便把卡片塞进兜里,把剩下的钞票和信按原封装起,放在桌上,自己却进了里屋。 男人转了转旋钮,一截浸了油的灯芯往上蹿了蹿,嚓,火柴点亮了油灯,而油灯点亮了男人掏出来的卡片,将卡片翻开,与前一篇信文丝毫不同的讯息出现在纸上—— ——可惜,当时卡片上写的是什么,我们如今无从得知,那是一份阅后即焚的机密。我们算是无福得见,至于前面那一份家书,自2014年起,它就被我父亲赠送给了汕头市政府,如今它被放置于被放置在汕头市金平区外马路18号侨批文物馆的某个档案柜里。 在接到信件,过完春节后不久,我的天祖父李有福——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短衫短须的潮汕汉子——就送我的高祖父李德高启程前往北平学习,我曾猜测这件事和那份来自基金会总部的卡片有着密切联系,但无从证明——过了一百年,证明这种联系也不具备太大的意义了。 当李德高走下火车,到达东城北平车站,抬头遥望正阳门时,一片元宵节的雪正巧落在他的鼻尖,这是这个南方人生来第一次碰见雪。 正月十五雪打灯,现如今北平车站站台上正挂着一连串的大红灯笼,上头积了雪,瞧着像树上打了霜的红柿子。这灯笼一挂就是一条街,从前门大街一直到正阳楼顶,一溜清一色儿的大红柿子,都挂满了;箭楼上四层九十四孔的箭窗子像是饕餮口一样大张着,屋檐下天青色的琉璃瓦剪边,底下围着的汉白玉的栏杆,远远传来的前门大街的京剧戏曲声——李德高眼睁睁瞅着这他从未见到过的北国景色,愣住了,老半晌,才夹着胳膊下父亲写的推荐信,往学校的方向,一边问,一边看,一边走。 李德高上学去了,而时间也自顾自地照常走着,走得真的是快极了,就在李德高到北平上学的两个月后,也就是三月,国父孙中山先生逝世了;随后在五月,中华全国总工会组建,在上海,青岛发生了五卅事件;到了六月,瞿秋白的《热血日报》卖到了李德高的学校门口;七月,广州国民政府建立了…… ------ ……回过神来,距离李德高到学校报道,已过了十三年。 1938年6月21日,卷着滚滚黑烟的日本战船与咆哮着的战机突然出现,撕裂了南澳岛海域的安宁,日军对潮汕地区的进攻正式开始,广东抗战的第一枪打响了,自此刻起,抗日战争的烽火将在潮汕延绵燃烧足足七年。 [[=image http://scpsandboxcn.wikidot.com/local--files/fds-scpmc/%E5%8D%97%E6%BE%B3 style="width: 100%; max-width: 600px;"]]​ 李有福家的这个端午节过得很艰难,该说,整个汕头,整个潮汕都过得很艰难。日军打汕头海关的时候,海关仅有的的五名警察,足足阻挡了百名日军进攻近一个小时之久,但日军的机枪最终还是破坏了这单薄而坚韧的防线。仅在一日之后,汕头市区沦陷;六天后,潮州沦陷;八天后,澄海沦陷。 天空不复澄澈,往日田野间滑翔的白鹭们无影无踪,阴云覆盖了海岸线的每一片天空,灰色的硝烟弥漫着,将万物包裹了,这片大地仿佛正在流血而亡,如同坠入一场噩梦或一场高烧;祠堂里跪满了白胡子的家长们,徒劳地反复地祷告着,“老爷”们的残破的旌旗在烈风中徒劳地飘扬,香炉的火一刻也不曾熄灭,却盖不过火药、钢铁或血的铁锈气味。 但与此同时,也有一队特殊的身影在岩石遍布的山间活动着,那是潮汕青年抗日游击队,他们装备着步枪和大刀,身体强健,眼神锐利,随时准备与敌抗争到底。我的曾祖父李袁辉就是青年游击队的其中一员,那时,他仅有十七岁。 一次与日军的短兵相接,发生在潮州潮安县城庵埠西北的水美村。 李袁辉一队人正在水美村正南边,祠堂前的水池旁巡逻,这时,一个神色慌张的村民跑过来,向队员们报告,村西面有些可疑的身影出现,游击队员们立即警觉起来,李袁辉登上水池旁的山坡瞭望点,只见一队伪军和鬼子,头顶着王八头盔,手里端着三八大盖,瞧得真真的,就从村西的稻田里,慢慢地摸了过来,正要过桥! “准备战斗!准备战斗!”命令声一刻便传遍了全村,榕树下那口几十年的大铜钟猛地怒吼起来了,游击队员们每个人的精神都戒备着,李袁辉立即带领一部分民兵守住了垛口,一部分民兵则护送群众撤进山区。战斗很快打响了,先鬼子一步而来的是迫击炮的炮弹,黑乎乎的炮弹,呼啸着从高空砸下来,把地上的尘土砖石都一股脑地掀飞了,其中有一两颗落在了祠堂的屋顶上——在如今的水美村,依旧能看见当年的战争在祠堂屋顶上留下的那块伤疤。 子弹擦着脸颊飞过,打在身边的掺着贝壳灰的红砖上,激起的沙石刮在皮肤上,生疼,李袁辉立即举起枪反击,却被对方的机枪一梭子弹压了回来,只好撤回房子里,等候日伪军进入村子。 水美村的战场突然安静了,游击队员们都默契地向村里撤去,找到各自的战斗位置,从隐蔽处,稳稳地瞄准了那些冒失的敌军。 一步,两步,对方已经走过了桥,走到了埋伏圈里,一个鬼子举枪对着村头小庙里供着的关公像,干瞪着一双小眼,毛茬茬的胡须竖立着,憎憎地望着四周。就在这时,连环雷响了起来,一连串的爆炸声代替了关公的怒吼,火焰与灰尘吞噬了鬼子们。趁敌人被连环雷炸得晕头转向,战士们抓住这个好机会,纷纷举起枪支向敌人开火…… 战斗在三个小时后便结束了,鬼子不得不又一次放弃了对水美村的扫荡。然而,李袁辉的两个弟兄被鬼子的子弹打中,伤重难治,牺牲了,那两个弟兄都是李袁辉同村从小到大的好友,那天,李袁辉一个人跑到祠堂角落,喝光了一瓶白酒,偷抹了几滴眼泪。 葬礼是隔天办的,战时,比起原来的礼制,这次的葬礼要简单不少。村里的长辈拿纸钱在河里“买”了几勺回水,给牺牲的战士们清洗干净了,在脚底点了一盏豆油灯,便封了棺,盖了钉。叫了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同战士们搬上山去,再用稻谷往坟头一撒,撒在圹里。 一年一年过去,稻子已收了14茬,战士们的坟墓上早已满是青葱绿意,虽然祠堂顶上的大洞还没有补上,身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Site-14的李德城却终于收到了日本投降的急报。这一年,已经是他告别家乡,远舶重洋的第25个年头。 ------ 在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基金会曾经考虑过尽可能地促进中国和平建国,以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建设基金会中国分部的国内政治环境。 在基金会的暗中斡旋下,许多基金会在华重要人员或中华异学会前社员,大都以中国民主同盟或其他进步党派成员的身份,作为中间方,极力排除各方压力,以确保两党达成共识。终于,重庆会谈在1945年成功举行了。在重庆会谈举办期间,国共两方分别与基金会方面举行了秘密会议,两党都向基金会做出了和平建国并配合基金会在中国的工作的承诺。然而,在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了双十协定,基金会在中国的布局,突然就被打乱了。 夏日的加州,火炉一般炽热,人只要迈出门外,便觉得身体要烧起来似的。在这样一个时日里,即将离开美国,渡回家乡的李德城的心情不可谓不复杂。他已经收拾好了行李,从宿舍一楼门口玄关往上看,可以看见二楼儿子熟睡着的房间。一想到儿子即将在没有父亲陪伴的美国生活成长,不舍与留念之情便刹那间抓住了他。 从14站转移的命令下得十分突然,并且十分紧急,李德城只能匆忙将儿子托付给同是潮汕人的妻子,便立即离开。主管的指令很清晰:回到中国,等待指令。但是指令什么时候下达,指令内容可能是怎么样的,主管一个字也没有提。但李德城知道,这时候对自己下达转移命令,必然与国内局势密切相关,他知道,祖国需要他。李德城最后遥望了儿子的房间一眼,便头也不回地走了。 李德城尚在赶赴机场的路上的同时,中国本土帷幕内的政治情形,又一次悄然发生了剧变。 撕毁“双十协定”后,蒋政府不顾基金会的劝阻,立马着手准备对基金会在华的,包括异常项目资料与先进科技技术在内的资产的全面接管。同月,下属于臭名昭著的军委调查统计局,由戴笠直接负责的所谓“异常调查统计处”建立,该处开始大肆搜查在华的基金会人员和其他异常组织成员,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并疯狂搜集可用于军事的技术资料。一时间,异常组织避之不及,纷纷逃离国统区以至于中国本土。 李袁辉此时已经不再是游击队员了,他现在正在汕头市金平区镇邦街7号的[[span class="ruby"]]中法药房[[span class="rt"]]中央红色交通中站[[/span]][[/span]]当伙计,每天抓药,配药,仅此而已。 但有一天,中法药房迎来了一个特殊的客人。那是在秋季,一个平凡的,凉爽的下午,国民党的警察照例在小公园巡着逻,广场上各类店铺的叫卖声和大戏台上的潮剧声混成一片。从街东港口方向,乘着这杂乱的闹市声响,走来一个中年人。他的脚步很轻,很慢,让人提不起警惕,甚至让人难以对他产生兴趣,他就这么走过了小公园广场,走进了药房。 直到中年男人走到李袁辉的面前,敲了敲木柜台,李袁辉才注意到他,但李袁辉也只是一边整理着药柜一边问: “阿叔,哪里不舒服?” “头顶涌泉痛嘞。” 李袁辉整理药柜的手停了。 “阿叔,涌泉穴在脚底呢。” “头痛医脚,对路数吧?” 李袁辉抬起头来,仔细观察着眼前的中年人。 “您这又是听谁说的?” “异学老方嘛。” 李袁辉整个身子压在柜台上,瞅着中年人。 “药方有吗?” “这儿。” 中年人自大衣袋里抽出一张卡片,上面印着三足三箭同心圆的图案。 “跟我来。云飞!你下来帮衬着!” “诶。”一个比李袁辉小点的青年人像风一样刮到了楼下。李袁辉则带着客人上了二楼。 锁好门,李袁辉快步走到窗前,迅速地观察了广场的情形,便合窗回头。 “有尾巴吗?” 中年人摇摇头。 两人在药房二楼的办公桌旁坐下,这时李袁辉并不知道,眼前的人就是自己的亲伯伯李德城,而李德城却知道李袁辉的身份。在台灯昏暗的灯光下,李德城以一种深情而复杂的目光,仔细注视着李袁辉,看着自己的这个有了出息的好侄子,胸口仿佛有一万字想要吐出口,但终究还是忍住了,基金会的保密条例对亲属依旧生效。 对过了身份并在基金会卡片上盖好了印章——李德城使用的,自然是基金会给他安排的化名和证件——李袁辉迅速从保险柜里找出一张船票与一沓现金,递给了李德城,随后按铃叫来了店铺里的另一名交通员。 “阿叔,你先找汕头旅社住一夜,明早八九点左右,我们安排车夫送您到火车站,搭火车去潮安,到潮安在搭船去大埔,那里会有我们的人接应您。这位小王同志会跟着您一起去。” 李德城点了点头,就和王交通员一同走下了楼梯,走出了药房,李袁辉在二楼窗前目送他们远去。 一日后,李德城顺着韩江水逆流而上了,他于一个月后抵达北京,在那里,他将在帷幕之内的“隐秘战线”中进行更加险恶的斗争。 中原解放区保卫战很快打响了,同年7月上旬,中共中央发出了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进攻的指令,一年之后,刘伯承,邓小平部越过陇海路,涉过黄泛区,跨过沙河、涡河、汝河、淮河等天然屏障,南征进入大别山,完成了千里跃进的任务,吹动了战略反攻的号角。经历了十年内战和十四年抗战的人民军队早已经脱胎换骨,仅仅三年,就取得了三大战役的完全胜利,攻破了南京。戴笠的“异统”还没来得及为“党国”做出什么贡献,就已经随着它的负责人在1946年的那场空难之中销声匿迹了。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949年10月24日,李有福如今已经是九十岁高龄的人,妻子早已经离他而去,孙子李袁辉去了北方,只有次子李德高还陪在身边。他一早听到了攻城动静,就每日坐在院子里的藤椅上等待,终于,等来了他想听到的消息。 “解放了!解放了!红军进城了!” 随即,他幸福地合上了双眼。 中华异学会前社员,基金会名誉顾问李有福于汕头解放当天,在家中含笑离世,享年九十有一。 仅在一日之后,我的祖父李光信出生。 ------ 新中国诞生了,崭新的人民政府在成立之初,就做出了积极配合基金会工作的决定,基金会对华工作的难得的窗口出现了。 一位基金会高级成员亲自前往北京与新中国政府进行会谈,虽然会谈的具体参会人员或会谈内容我们无从知晓,但可以确定的是,Site-CN-75就是在这一时间段建立的,而Site-CN-91的初步建设计划也是在这一时段提出。 新中国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从百年战乱中的焦土上重新站起,开始又一次生长。一晃眼,又是十七年过去了。 李袁辉的父亲李德高,在1966年3月5日因伤寒离世,享年六十六岁。 然而,历史即将进入不可说的十年。 [!-- 本段经过大幅删减 --] 李袁辉在“二月抗争”中被诬为“逆流”,被下放到了潮州的一个发电厂做工,在那里,他养成了用日记本画东西的习惯。他用他做情报工作时锻炼的速写技术,用画笔记录了他下放期间发电厂工人火热的劳动场景,在他的草稿中,我们能看见黝黑的煤矿,运煤的铁轨,选煤的摇床,滚热的炉膛,高大的烟囱还有开朗能干的工人们。 李光信在1965年就已经参军,在军队里十分走运地躲过了文化大革命的波及。 李德城已经年过七旬,自新中国成立后,他就一直留在Site-CN-75工作,虽然大革命的风暴难以直接影响身在帷幕之内的基金会,但社会机器的瘫痪还是使得站点工作近乎停滞。这一时段,李德高留在美国的儿子李光耀给他写了很多封信,但是没有一封能交到他手上。 李袁辉在1977年8月离开了矿场,这一年他五十六岁,他的三个笔记本已经画满了发电厂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如今,这些草稿依旧被存放在发电厂的历史展览馆中。 李光信在1979年参加了对越反击战,于同年4月回国。 基金会前情报员,Site-CN-75初批重要干部之一李德诚于1991年逝世,享年95岁。 [[=image http://scpsandboxcn.wikidot.com/local--files/fds-scpmc/%E6%94%B9%E9%9D%A9%E5%BC%80%E6%94%BE style="width: 80%; max-width: 600px;"]]​ 上世纪七十年代,考虑到当时汕头的特区身份,Site-CN-29在广东地区布置的第一个卫星站点被规划在了汕头,几十年后,这一决定被认为是重大的战略决策错误。 上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在当时算是稀有的各类高楼大厦,开始在汕头北岸如雨后春笋般地树立起来,然而也在这同时,骗取出口退税的风潮在潮汕等粤东地区愈演愈烈,最终,随着汕头迎宾馆的一场大火,震惊全国的粤东骗税大案东窗事发。 自此,潮汕地区的金融信用掉至谷底,经济发展急转直下。 2000年7月下旬,汕头卫星站点原有的编号被废除,原有的大部分站点设施建筑回归国有,资金人员大多回流向位于广州的29号主站。汕头卫星站只剩下汕头内海北岸岸头,一座孤零零的挂着“军事禁区”牌子的老港口,然而里面几乎已没有军队,也几乎没有什么机密可言,只有一两个安保部的人坐在灯塔上瞭望,偶尔有淘气的孩子跑进港口,最多也就是提溜出去而已。 我的祖父李光信在2010年退休,他最喜爱的退休活动,就是在汕头的海边散步,然后把他珍藏的旧时从祖父辈那里听来的故事,一条一条,慢慢地讲述给我和父亲。 从民国到抗日,从抗日到解放,从解放到如今…… ……时代的辉煌成就,在此刻仿佛与潮汕已然无关,只剩下这几段零零碎碎的故事残段留给我们这些后人。这些故事攒起来不过万字,着实是短的,但要说完它,花的时间却长得吓人。潮汕讲完这个故事,就用了一百年整。 它绝不是独属于一人一家,或一个时代的故事。它属于这片土地,属于这片土地上的每个人,每一分流逝的时间。 我依旧记得在汕头旧站港口,祖父向我们讲完最后一个故事的情形,那是除夕,春节联欢晚会已经在港口办公室里的电视上开播了,我们祖孙三人静静地靠着海岸的石栏杆站着,百年的故事和时光在我们的脑中回荡,望着广阔的汕头内海海面,望着对岸的礐石山和海上来往的渔船货船,望着潮汕已经逝去的壮烈的辉煌的旧日岁月,望着或客走他乡或死守国门的祖先身影,直到望见落日已熄,望见群星将明。 [[=image http://scpsandboxcn.wikidot.com/local--files/fds-scpmc/%E6%B8%AF%E5%8F%A3 style="width: 80%; max-width: 600px;"]]​ [[=]] // 任凭思绪如何回转,任凭回忆中的故乡是多么辉煌,逝去的年代依旧逝去了,再也回不来。// // 好似韩江水,一如潮汕潮。 // [[/=]] @@@@ @@@@ @@@@ @@@@ @@@@ @@@@ @@@@ /本文有关李姓家族的大部分内容纯属虚构 /注:中央红色交通线的大部分工作人员在1934年就已经撤离,参加长征,为了剧情需要,此处设定在1934年后,红色交通线仍在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