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P-CN-3816

已删除· 2025-09-20 源页面
2025年9月19日
修订 4
评分
-5
↑ 2
↓ 7
支持率
22%
总票数 9
Wilson 95% 下界
6.3%
在相同票数下更稳健的支持率估计
争议指数
0.691

评分趋势

按周聚合
加载图表中...

最近修订

1 / 2
修改标签
25 天前
已新增标签:待删除。 移除标签:eucild, scp, site-cn-34, 信息危害, 模因, 认知危害。
SOURCE_CHANGED
25 天前
SOURCE_CHANGED
25 天前

最近投票

1 / 1
2025-09-19
2025-09-19
2025-09-19
2025-09-19
2025-09-19
2025-09-19
2025-09-19
2025-09-19

相关页面

暂无推荐

页面源码

源码字符数 10440文字字数 9414
[[>]]
[[module Rate]]
[[/>]]

**项目编号:**SCP-CN-3816

**项目等级:**Euclid

**特殊收容措施:**SCP-CN-3816的所有已知实例应被收容于Site-CN-34的标准中等风险异常物品保管柜中。保管柜需配备视觉识别屏蔽系统,任何人员未经站点主管及以上级别的授权不得以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在内的缘由直接目视项目实例。严禁任何人员试图凭借“个人意志力”挑战项目的阶段一效应,一切相关实验必须严格按照安全规程进行。所有实验必须在心理部门监督下进行,参与实验的人员须经过预先心理筛查,所有参与测试与实验的研究人员需要确认自身已接种过δ型模因疫苗且认知阻值RVC不低于29,同一对象实验后如需继续进行下一次实验须先接受一次B级或以上记忆删除。
鉴于SCP-CN-3816的潜在模因危害,基金会网络爬虫应持续监控各大印刷品交易平台、公共公告栏及社交媒体,寻找具有类似异常特性的寻人启事。任何发现的项目实例应立即由机动特遣队MTF-庚未-20"记忆碎片"进行回收。公众场合出现的异常寻人启事应以"恶意广告"或"行为艺术"为借口进行掩盖。

**描述:**SCP-CN-3816是一类具有认知危害特性的异常印刷品,外观通常为黑白复印件形式的寻人启事。项目的异常性质主要体现在SCP-CN-3816上的关键信息(包括照片、姓名、年龄、衣着描述)会随着观察者的认知过程发生动态变化。这种变化似乎旨在最大限度地引起观察者的认知失调和身份认同混乱。观察者在阅读SCP-CN-3816时会产生强烈的、无法控制的冲动,受影响对象会试图将启事中描述的对象与自身记忆网络中的个体进行匹配。这一过程通常导致观察者陷入递归性的记忆搜索循环。在多数情况下,SCP-CN-3816的内容会逐渐演变为指向观察者自身,特别是观察者17岁左右的身份特征。这种自我指向性不受观察者实际年龄限制。

项目的异常效应(称为CN-3816效应)通常在观察者持续注视SCP-CN-3816超过5秒至10秒后触发。受影响个体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在阶段一,认知阻值RVC不低于20或具有极强意志力的个体仍有可能凭借自身意愿中断注视并脱离影响,但会感到显著的心理不适与失落感。 一旦进入阶段二,效应将无法自行终止,必须依赖外部干预。受到CN-3816效应且被除记忆删除以外的方式打断了影响过程的个体若再次受到SCP-CN-3816的影响则会直接进入下一阶段,同时整体过程中的受影响速度增加了██%,并且对此类对象所有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均会降低。若受影响对象接受了记忆删除,则下一次异常效应对其的影响会重新从第一阶段开始。

阶段一:目视5秒 ~ 30秒: 观察者识别出照片中个体的强烈熟悉感,但无法确定具体身份。此阶段受SCP-CN-3816影响的对象会产生不可遏制的持续阅读与探究冲动。此阶段是唯一可能通过观察者自身强烈意愿(需主动移开视线或破坏项目)脱离影响的窗口期,但成功率极低(约█%)。 除此之外,通过实验,除直接将SCP-CN-3816从受影响对象视线中移除以外的通常物理干扰已被证实无效。

阶段二:目视30秒~5分钟: 观察者开始系统性搜索记忆中的亲属、熟人和社会关系。自我终止已无可能。此阶段中,若将SCP-CN-3816从受影响者视线中移除,效应不会立刻停止,受影响者会持续停留在这一阶段直至 ██秒内再无任何SCP-CN-3816个体暴露于目标视野中。

阶段三:目视5分钟~15分钟: 项目内容开始与观察者自身特征趋同,此阶段通常会引发对象引发身份认同否定与自我怀疑。对象可能出现轻微幻觉(如听到呼唤自己的名字)。所有通常物理干扰在此阶段全部无效,屏蔽型符合模因及记忆删除喷剂被证实能够显著消除SCP-CN-3816对受影响对象施加的效果。

阶段四:目视20分钟以上: 观察者陷入无法确定自身身份的混乱状态,认知阻值RVC低于29的对象此时会陷入高度精神混乱的谵妄状态,进入此阶段的个体将不可逆地转变为SCP-CN-3816-1。仅在该转变完成的极短时间内(约█秒内)执行A级记忆删除可以强制中断转变,但通常会留下轻微的逆行性遗忘或人格解体后遗症。其他一切常规阻断方式已被证实为无效。





**SCP-CN-3816-1:**指受SCP-CN-3816影响并进入第四阶段的个体。SCP-CN-3816-1个体会在转变完成后█秒内,通过目前科学无法解释的异常方式,在其衣物口袋、随身包袋或直接手中出现一批(通常为██-███份)新的SCP-CN-3816实例。SCP-CN-3816-1个体会产生强烈的、无法抑制的冲动去分发或张贴这些新实例,通常选择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
分发任务完成后,SCP-CN-3816-1个体通常会陷入不可逆的严重认知失调状态,表现为严重的解离性身份障碍、科萨科夫综合征或紧张性精神分裂症样症状。大脑扫描显示其海马体及前额叶皮层出现显著萎缩及异常电活动。收容后的SCP-CN-3816-1个体需转移至人形异常生物长期监护单元进行看护。

实验表明SCP-CN-3816对年龄在30-50岁之间的个体影响最为显著,这一年龄段群体对自身青年期身份的记忆模糊性似乎增强了项目的异常效应。



**附录CN-3816-A:发现记录**
SCP-CN-3816于2023年██月██日首次被发现于中国██市。当地警方报告称出现多起市民在张贴“寻人启事”后突发精神异常的案例。基金会外围特工介入调查后确认其异常性质。
首例回收的SCP-CN-3816实例粘贴在一处公交站牌的背面。特工陈██(认知阻值RVC为██)在回收过程中报告了异常心理体验:

“我看着那张寻人启事,突然觉得那上面的人越来越像年轻时的自己,但又清楚地知道那不是。最令人不安的是,我发现自己的手不知何时已经伸进了公文包,**我……出现了幻觉。**里面……我感觉里面好像有一叠相同的寻人启事一样——而我完全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打印的这些纸。”
该特工因高RVC值而未发生转变,在接受C级记忆删除及心理疏导后已回归工作岗位。[[footnote]]已证实此种“仿佛自己已经带了传单”的感觉是项目诱导的早期幻觉,但因为该特工意志力强且认知阻值高,并没有实际变出传单,从而中断了过程。[[/footnote]]后续调查显示,该区域类似寻人启事的分布数量存在矛盾报告,从“十余份”到“贴满整面墙”不等,推测其数量可能因观察者自身的认知状态而呈现感知差异。[[footnote]]使用固定式斯克兰顿现实稳定锚辅助观测后发现个体的实际数量为███[[/footnote]]所有回收的实例尽管内容不同,但都表现出相同的异常特性。




**附录CN-3816-B:实验记录**
[[div class="blockquote"]]
__**实验CN-3816-1 - 2023.6.12**__

**对象:**D-9982,男性,42岁

**过程:**对象被要求观察SCP-CN-3816,并口头报告其思想过程

**结果:**对象经历了典型的四个阶段反应。在第18分钟时,对象坚信寻人启事寻找的是自己,并开始回忆"被遗忘的青春经历"。同时其成为SCP-CN-3816-1的转变已经开始,发生实验后记忆删除仅部分有效,对象仍坚持认为"有人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寻找我"。

**分析:**项目对中年对象的影响尤为显著,证实了关于年龄敏感性的假设。
[[/div]]

[[div class="blockquote"]]
__**实验CN-3816-7 - 2023.7.11**__

**对象:**Dr. ████,女性,29岁,拥有大学心理学硕士学位

**过程:**对象被要求在10分钟以内观察SCP-CN-3816的同时进行脑部fMRI扫描

**结果:**fMRI显示对象的海马体和前额叶皮层活动异常活跃,随后默认模式网络出现紊乱性激活。对象报告称寻人启事上的照片"每眨眼一次就变成不同的人,最后变成了我高中毕业照上的样子"。

**分析:**神经影像学证据支持SCP-CN-3816直接影响记忆和身份相关脑区。
[[/div]]

[[div class="blockquote"]]
__**实验CN-3816-12 - 2024.3.21**__

**对象:**D-7734,女性,35岁,双胞胎姐妹之一

**过程:**对象观察SCP-CN-3816持续3分钟,其描述对象与对象本人高度相似

**结果:**对象迅速确信寻人启事指向的是其双胞胎姐妹而非自己,尽管姐妹已于五年前去世。对象似乎忽略了其姐妹已故的事实,同时表现出极度情感波动,声称能够"通过寻人启事与姐妹交流"。

**分析:**表明SCP-CN-3816可能利用观察者生活中的重大缺失或创伤。
[[/div]]


[[div class="blockquote"]]
__**实验CN-3816-17 - 2024.9.17**__

**对象:**特工███,男性,41岁,前特种部队士兵,心理评估显示其意志力极其坚定

**过程:**对象被要求观察SCP-CN-3816,并被告知可在任何感到不适时自行停止

**结果:**在持续注视约18秒后,对象突然剧烈摇头,猛地闭上眼睛并用手击打了观察窗。对象报告称:“那东西像钩子一样拽着我的脑子,我必须用尽全力才能把目光撕开。感觉……就像拒绝了某个非常重要的消息,心里空了一块。” 对象成功自行脱离影响,后续监测仅显示轻微的焦虑症状,无需记忆删除即恢复正常。

**分析:**此实验证明了在阶段一通过极端意志力自行脱离的理论可能性。对象描述的“失落感”与“拒绝重要消息”表明项目在诱导阶段试图与观察者建立一种强情感联结,强行中断此过程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阻力。
[[/div]]


**附录CN-3816-C:事件报告**

于2024年1月15日,一份SCP-CN-3816实例意外出现在Site-CN-34的员工公告板上。调查发现,该实例是由一名曾参与SCP-CN-3816实验的研究助理在无意识状态下复制并张贴的,该助理事后被诊断出患有实验相关的轻度解离性障碍。

在██小时的暴露窗口内,共有17名员工报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身份困惑症状,其中3名低级安保人员坚信自己“曾经失踪过”,并试图离开站点去“寻找自己”。事件通过部署站点范围的认知阻值强化广播和针对性记忆删除得以控制。

后续措施: 所有接触SCP-CN-3816的研究人员必须接受每周一次的心理评估和每次实验后的强制c级记忆删除。




**附录CN-3816-D:访谈记录**

[[div class="blockquote"]]




**受访者:** Dr. Seosn,心理学专家,SCP-CN-3816研究团队成员



**采访者:**Site-CN-██站点主管



**前言:** 本次访谈在多次实验后进行,旨在整合现有数据,优化收容策略。



**<记录开始>**



**主管:** 博士,基于目前的实验数据,您如何理解SCP-CN-3816的运作机制?



**Dr. Seosn:**我们认为SCP-CN-3816不是简单的认知危害,而是一种有着更为精巧的结构的效应。它不像传统模因或认知危害那样强行把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想法硬塞进你的脑子里,而是引导,引导观察者自己构建出扭曲的自我认知。主要是利用我们对自身记忆的不确定感,尤其是对形成期身份的模糊回忆——谁能确切记得自己17岁时的每一个细节呢?



**主管:**这种“引导”为何如此有效?



**Dr. Seosn:**因为它驯服了最强大的说服者:观察者自己。项目提供一个模糊框架,像一个启动器,触发大脑的模式识别和自传体记忆搜索功能。大脑会自动尝试“完成”这个模式,将其与记忆网络匹配。而当匹配失败时,产生的认知失调会促使观察者更努力地去寻找,形成正反馈循环。最终,被项目影响过的大脑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会采取自认为最省力的方案即将模式匹配到自身。值得一提的是,实验CN-3816-17证明,极少数意志力极强的个体可以在效应早期识别出这种“被引导”的拉扯感并强行挣脱,但这属于个例。



**主管:**所以,它攻击的是记忆的可靠性?



**Dr. Seosn:**更准确地说,它攻击的是基于记忆的自我认同。阶段四的转变之所以可怕,在于它不是简单的记忆覆盖,而是一次彻底的认知崩溃。大脑为了解释眼前的信息和自身状态,被迫构建出一个新的、错误的叙事:“我走失了,有人在找我,我需要分发这些启事”。这个新叙事成为了维持精神稳定的支柱,但也彻底摧毁了真实的自我认知。



**主管:**最新的主观体验记录即实验CN-3816-34 [[footnote]]详情见后文**实验CN-3816-34 “主观体验记录协议” — 2025. █. ██** [[/footnote]]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新视角?



**Dr. Seosn:**它极其珍贵。它证实了我们的模型:效应是分阶段、递进深入的。记录展示了从最初的困惑,到系统性地搜索记忆,再到最终的自我怀疑和认同替代的完整心理路径。其文学性的内心独白并非项目的“输出”,而是对象大脑在异常影响下,试图逻辑化其非逻辑体验的挣扎过程。这让我们更精确地定位了各阶段干预的窗口期和心理状态。



**主管:**基于此,我们的首要收容重点是什么?



**Dr. Seosn:**预防暴露永远是第一位的。当前针对视觉接触的收容措施是有效的。其次,是严格的人员筛选。高RVC值和δ型模因疫苗接种是必须的硬性标准。最后,是对研究人员的保护。强制性的轮岗制度、心理评估和实验后记忆删除必须严格执行。项目的危险在于其累积性和诱导性,长期接触即使有防护,也可能潜在地降低心理防线,我们必须警惕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结语:**本次访谈中,Dr. Seosn强调了SCP-CN-3816作为一个高效心理陷阱的本质,其通过引导和放大观察者自身的记忆搜索与模式识别功能来达成效果,而非植入外来信息。访谈再次确认了项目效应分阶段深入的模型,并指出其最终导致的认知崩溃。收容策略的重点应继续集中于绝对预防暴露、严格的人员认知防护以及保障长期接触人员的心理健康上。任何收容懈怠均可能导致其迅速转化为重大威胁。



**<记录结束>**

[[/div]]









[[collapsible show="+ 查阅以下内容需要不低于4级权限,请确认你的身份" hide="-身份已确认"]]



__**实验CN-3816-34 “主观体验记录协议” — 2025. █. ██**__



**对象:**研究员███,男性,38岁。心理筛查显示其对青少年时期有显著的怀念与模糊感。认知阻值RVC为██



**过程:**对象被要求持续观察SCP-CN-3816实例,并佩戴一套新型的“联觉-语言转换记录仪”。该设备旨在将对象的脑部活动,特别是海马体与默认模式神经网络的高激活状态,转换为连续的、语言化的主观描述。实验在对象进入阶段三后终止



**结果:**对象经历了标准的CN-3816效应进程。记录仪成功捕获了一段高度连贯的第一人称内心独白,详细描绘了从初始困惑到身份解离的全过程(见下文)。实验终止后,对象陷入短暂的精神恍惚,反复喃喃自语。经B级记忆删除后,对象恢复稳定。



**分析:**此实验首次以第一视角记录了CN-3816效应的完整认知侵蚀过程。其呈现出的高度扭曲的非确定性叙述已确认为并非设备生成,而是直接源于对象受影响时的大脑活动,这表明项目的影响深度触及了认知与自我构建的核心层面。该文本被视为研究CN-3816效应的关键资料。





__**SCP-CN-3816 主观体验转录 - 实验记录CN-3816-34**__

[[div class="blockquote"]]

**<记录开始>**


“███……到底是谁?”

站在街边,你的目光被一张寻人启事牢牢抓住。

最先闯入视线的是四个粗重的黑体字,配着一张模糊的黑白复印件。你端详那张脸,莫名感到熟悉——发型、衣着,都像在指向某个具体的人,继而牵出一段口音、一场对话、某次经历。当然,那不是你。可你无法将这张脸安放进确切的身份里。先是困惑,接着你开始从祖辈数起: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他们做了几个习惯性动作,就淡出了你的脑海。不,是你让他们退场的,因为记忆里的长辈从不曾有这样一副阴沉的表情。然后轮到父辈。你的父母在想象中走近又走远,他们弯腰细看那张照片,抬起头冲你微笑,许久才绕到背面去。你喊出一连串称谓:姑妈、姑父、姨妈、姨父……每个人都维持着自己特有的姿态,茫茫然的样子。辨认成了一件疲惫的事——才点过一半的人,又重新变成了陌生面孔。你明知他们与你有血缘之连,却说不出具体的温度。于是你放弃这条线索,转而清点生命中遇见、相认、相识甚至相爱过的人。他们像被盛进几个大盆,如同饭店门口水缸里待售的活龙虾。你俯身细看:十岁时邻村的玩伴、第一次进城时路旁卖小玩意儿的阿姨、母亲同事家的小孩、火车上操着乡音的青年、小学前座的女孩、县中里发誓要生死与共的兄弟……检阅他们是愉快的,也是绝望的——没有一个人,符合纸片上要寻找的那位。

当你再次抬头看向那张黑白照片,会讶异地发现:不知何时,头像已悄然改变。不再是刚才那张脸,但新旧面孔之间,仿佛藏着某种难以言说的联结。发型变成了你最熟悉的样式,衣领也是你再普通不过的日常款式。这些特征几乎快要让你锁定一个人。可顺着那个方向望去,你又看见了更多拥有同一特征的人。他们使你刚刚亮起的判断再次陷入混沌,回忆重新暗淡。你会再度凝视那曾经凝视过的头发——毫无疑问,那又成了一个全新的人。这时候,你大概会下意识地再次从祖父辈数起。这注定是徒劳的——你早已确认他们不是纸片要找的人。如今的他们,只会在无法辨认的介质背后,证明自己曾经存在。如此而已。

既然是一则寻人启事,你便继续往下读,直到看见被寻找者的名字——若将此刻视为小说的一节,你发现写的是自己名字时,大概不会惊讶。相反,你甚至会有些高兴地说:“果然不出所料!”

是的,当意识到自己与这张纸片确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你的心情是澎湃的。连你自己也未料到,在这片纷繁缭绕的文明底下,竟还有如此一个真诚的寻找者。你再次观察那张黑白照片,试图唤醒某段或许存在的时间。探索范围似乎缩小了——其实稍一动脑就明白,那人不会是你的某位亲戚,也不会是此时游荡于身边的某位熟人。你能确定,能凭直觉感知:你们相遇距今已有些时日,他对你的记忆,正如你对他的记忆一般模糊。比如这张照片,刚才你肯定那不是自己,如今却半信半疑。在那些远去的情景里,你早已忘记了自己当年的长相,不确定是否曾有同一双眼睛栖息于这黑白色调之间,用同一副肺叶呼吸。

你感到无措。一个人无法完整地描绘自己,那么由他人所描绘的你呢?由你所描绘的他人呢?望着那张照片,若说“这就是我,我原来就长这样”,你会觉得自己与图像变得亲近——对,仅仅是亲近,因为你所了解的,只是被遗忘底线与那个人之间尚未磨灭的部分。

如果你的遗忘,早已越过那个年代?你睁大眼睛看黑白照片与一旁的宋体姓名,也读到被寻找者的年龄:“今年十七周岁”。可启事并未标注张贴的年份。它可被嵌进任意一个包含三百六十五或三百六十六天的时间段落中。你再次陷入迷惑,仿佛跌入博尔赫斯的时间迷宫,站在无限可能性交错的节点,不禁慌张起来。

但我们相信,你很快会定下神,告诉自己:一切尚好,自然规律仍在上帝的掌控中平稳运行。“今年十七岁”——那么,你可以开始回想自己的十七岁。一些事情浮现了,这说明遗忘尚未吞噬全部。那是一所乡间的学校,或父亲与耕牛,又或是下乡的生产队……你能想起很多人,甚至某一刻——某个正午、黄昏或深夜,某个特定的人对你说过的一句特定的话。

现在,你大概能想到那么一个人。尽管只是属于你的、一个经时间放置而变味的影像。但若将那个人的头像转成黑白,你本应失望——因为寻人启事上白纸黑字写的是你的名字。十七岁的你,究竟是什么样的?于是刚才出现过的人影又重新登场。你很清楚,只要请那些在你十七岁的世界里存在过的人,准确描述那年某刻你与他们的关系,一切便能重现——爱恨情仇,甚至某场国际会议与战争、瘟疫、饥荒。

但你很快会摇头——这庞然大物是时间。无论自己还是他人,都难以全盘托出。你甚至很快想到:这个“十七岁”,是否本来也不属于自己?确切地说,是否不管属于谁,都已不再重要?你会想到祖辈的十七岁(在故事里),父辈的十七岁(在小说里),甚至下一代的十七岁。你不知道自己能否真的构建出这个年代的十七岁、已经或即将发生的事情。他们的喜好、埋怨与愤怒。但毫无疑问——他们,离纸上所要寻找的人,已越来越近。

我们相信你会继续看下去。接下来是一段关于衣着的描写。你弯下身子,重新认定衣物的颜色,然后毫不惊讶地发现:纸上所有描述,都与现在的你完全相符。这种雷同已近乎恐怖——两个本应存在时间距离的点,竟在此刻重合。你会想起余华和他的中篇小说,想起被命运拉扯的恐惧,想起无法摆脱的、声嘶力竭的呼救。但你也一定很快回过神来,对自己说:“我还完好地停留在现实。对这么一张寻人启事,我需要冷静。”

好,现在你慢慢顺着身上这套衣服理清思路:它们确实属于你,而非照片里的人。拿上衣来说——有一两处缝补的痕迹还在,它们藏在纽扣或拉链旁,躲在胸口或背部,隐在衣领或袖口。那是你的父母、祖父母,或街边以此为生的大妈,一针一线补全的。对,你能看见他们。然后是裤子与皮鞋,毛衣或羊毛衫,保暖内衣……纸上事无巨细地说出了它们的颜色与规格。你会想,是否曾把这身衣服借给过哪个熟人?但很快又否定。你又假设:这身衣服,会不会是某个集团的统一制服?你首先想起自己读过的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尽管许多人从中凭空消失,你仍能看到校园的远景,然后是一大群去除了头部与脚部的孩子。他们蜂拥出校门,或木讷地做着广播体操中的某一节。反正那个时候,他们都缩在某一种制服里。

你眯起眼睛仔细辨认——他们都不是你要找的。于是你想到曾工作过的地方,多半像车间一般的场景:许多人和他们的机器,或者说许多机器和附着其上的人,在努力运转。你也曾是其中之一。但这很快又被排斥。

至此,所有假设都失败了。

你让目光再次回到寻人启事。它在描述一个人,一个相对于寻找者已然丢失的人。你可以确定那不是你,但又确信他与你存在某种关系——尽管在这一层面,谁也无法说清。

你的自信与沉着只扎根于这张黑白相片,因此那个人的外貌再次攫住了你。不难猜到,照片的样子又发生了变化——从暧昧的陌生面孔,渐渐变成你某张证件照上的样子。这一转变令人惊讶。你明白,那个人确实就是自己,就是此刻站在街头阅读寻人启事的自己。他阴沉着脸,用和你某张证件照上如出一辙的阴沉回望着你。你瞪大眼睛看回去。于是,确认那人是否真是自己的另一种存在方式——你会失败。但在这一结点上,你反而笑起来,认为这不过是叙述者的游戏、叙述者的杜撰,连他自己的思绪飘落到这个地方也不知所措了。

可你很快会为这贸然的断定后悔。因为你不但越发清晰地看到黑白照片中的细节——你的皱纹、色斑、吞吐空气的毛孔,也清楚地看见:你的姓名,不知何时被何人涂抹去了,眼前只剩一块硕大的水斑。或许这寻人启事是印在某张质地不佳的纸上的,这次遗落让底层的各种公告浮出表面。你能看到各式名字、各种排版,交错、混杂、无法理解的字迹……你反而有些庆幸:自己的名字终于沉入文字之海,彻底消失。

这样,就没有理由说你是被寻找的人。

你并不希望那样,是吗?你宁愿留在一个确定无疑、无法变更的位置上,是吗?你会开始猜测:那个与你有着同一张面孔的人是谁?在哪里工作?有怎样的家庭?他的性格、爱好、境遇是否与你相同?你会再次从祖父辈开始搜寻——尽管依旧无效。清点熟人的结果也一样。对,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所失去的,也正是你的独一无二。

若再仔细观察寻人启事,你会发现年龄也被水渍浸染了。许多阿拉伯数字浮了出来,照片上的人迅速呈现出不同样子:你看到很熟悉的脸,庆幸的是,那个人并不像你;你又看到更多的脸——不断变换表情的女人、难以分出喜怒的婴儿、一群脸色阴沉的青年、公司里不同层次的职员……


至此,你彻底失去了方向。


现在,我会在街对面喊你。因为雨已经愈来愈大了。


不用怀疑你的眼睛。真的,贴满寻人启事的墙壁已变得超乎想象。你会发现,丢失的人在雨中越来越多,直到满街的呼喊渐渐冷清,直到满墙的寻找都得不到回应。


而你,也会变得轻松。


因为你可以假设:自己并不在被寻找的人之列。


你会习惯性地用右手伸进随身携带的皮包——那里面有厚厚一沓寻人启事。


你会带上所有能描述你身份的纸片,


//**走向下一条街道。**//





**<记录结束>**
[[/div]]
**//注:设备记录到的最终动作为:对象右手做出伸向口袋的动作,随后实验被终止。//**

[[/collapsible]]



[[footnoteblock]]
[[div class="footer-wikiwalk-nav"]]
[[=]]
<< [[[SCP-CN-3815]]] | SCP-CN-3816 | [[[SCP-CN-3817]]] >>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