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脉与地缘异常稳定:论中国灵脉系统的历史性干预及其对区域奇术格局的影响
2025年9月30日
修订 5
评分
68
↑ 69
↓ 1
支持率
99%
总票数 70
Wilson 95% 下界
92.3%
在相同票数下更稳健的支持率估计
争议指数
0.000
评分趋势
按周聚合 加载图表中...
最近修订
1 / 2
最近投票
1 / 7
2025-10-14
2025-10-12
2025-10-11
2025-10-09
2025-10-08
2025-10-07
2025-10-05
2025-10-05
2025-10-05
2025-10-05
相关页面
暂无推荐
页面源码
源码字符数 22469文字字数 17881
[[div_ style="display: none;"]] ==== 关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为何会涌现如此多的枢纽,有观点认为此现象实际上为超形上学因素,但由于超出本文讨论范围,在此不做赘述。 ==== [[/div]] [[include :scp-wiki-cn:theme:word-processor]] [[include :s9sandbox:component:font-and-indent]] [[module css]] #page-title { display: none; } #header h1 a::before { content: 'SCP Database'; } #header h2 span::before { content: '基金会内部论文系统'; } #header { background-image: url("https://scpsandboxcn.wikidot.com/local--files/oxygen9-files/SCPF_1_Dark.svg"); } @media (max-width: 767px) { #page-content div.title { word-break: break-all; } } div.title { font-size: 200%; } div.en-title { font-size: 150%; } div.scp-image-caption { font-size: 100.5% !important; } div.image-block-gallery { font-size: 100.5% !important; } [[/module]] [[div class="no-indent"]] [[>]] [[module rate]] [[/>]] [[include :scp-wiki-cn:component:author-label-source start=-- |name=hppp]] **地脉与地缘异常稳定:论中国灵脉系统的历史性干预及其对区域奇术格局的影响** **作者:**[[*user hppp]] ---- 相关地点**通都**目前相关作品: * [[[the-mirage-casket-1300s|]]] * [[[hunters-chasing-a-mirage-city|]]] * [[[suiyangdi|]]] [[include :scp-wiki-cn:component:author-label-source end=--]] [[=]] [[div class="title"]] **地脉与地缘异常稳定:论中国灵脉系统的历史性干预及其对区域奇术格局的影响** [[/div]] [[size 125%]]李██[[/size]] [[size 80%]](Site-CN-██ 异常地理与地脉学研究部)[[/size]] [[/=]] [[size 80%]]**摘 要:** 中国境内的主干灵脉系统(北、中、南干龙)及其与亚太大灵脉的交互,构成了东亚异常生态的基础框架。本文研究表明,该网络在历史时期内经历了多次系统性的人为干预与工程化改造,其核心动因在于历代王朝及异常组织试图通过引导、汇聚或阻断灵脉能量以服务于特定的政治与异常战略目标。这些干预行动,从隋唐大运河及异常枢纽“通都”的创建,到元朝郭守敬的地脉整合工程,深刻影响了区域的地缘异常稳定性格局。作为异常力量塑造历史进程的典型案例,研究这一系列地脉操控事件对理解当前异常分布及制定长期收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size]] [[size 80%]]**关键词:** 地脉;灵脉;龙脉;通都;中华异学会;地缘异常学[[/size]] [[size 80%]]**基金会分类号:** G41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357(2024)03-0042-08[[/size]] [[=]] [[div class="en-title"]] **Historical Interventions in the Mainland China Ley Line System and Analysis of Geopolitical Anomalous Stability** [[/div]] [[size 125%]]Li ██[[/size]] [[size 80%]](Site-CN-██ Department of Anomalous Geography & Ley Line Studies)[[/size]] [[/=]] [[size 80%]]**Abstract:** The mainland China ley line system (comprising the Northern, Central, and Southern Dragon Veins) and its interactions with the Great Asia-Pacific Ley Line form the foundational framework of East Asia's anomalous ecology.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this network has undergone multiple systematic instances of human intervention and engineering throughout history. The primary motivation behind these actions was the attempt by successive dynasties and anomalous organizations to guide, concentrate, or block ley line energy flows to serve specific political and anomalous strategic objectives. These interventions—rang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ui-Tang Grand Canal and the anomalous Nexus "Tongdu" to the geomancy integration projects led by Guo Shoujing during the Yuan Dynasty—profoundly influenced the pattern of regional geopolitical anomalous stability. As a quintessential case of anomalous forces shaping historical processes, researching this series of ley line manipulation events holds significant importance for understanding current anomalous distributions and formulating long-term containment strategies.[[/size]] [[size 80%]]**Key Words:** Ley Lines; Dragon Veins; Tongdu; Abnormality Institute; Geopolitical Anomalistics[[/size]] [[/div]] + 一. 引言:全球地脉格局下的中国灵脉系统 地脉(Leylines),或称灵脉,作为遍布全球的无形能量通道网络,其周围空间自发汇聚的高浓度奇术能量,是维系众多异常现象存在与运作的基础物理法则之一^^[((bibcite Draws))]^^。理解地脉的分布、特性与流动,对于预测异常事件、定位异常社群枢纽以及制定有效的收容策略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全球地脉图景中,东亚地区,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灵脉系统,以其无与伦比的能量密度、复杂的历史交互及其对区域异常生态的深远影响,构成了一个极其重要且独特的研究对象。 ++ 1.1. 能量之源:[[[SCP-CN-3932]]]与青藏高原的核心地位 [[div class="no-indent"]] [[include component:image-block name=http://scpsandboxcn.wikidot.com/local--files/phagepicture/3932-%E7%89%B9%E6%8F%90%E6%96%AF%E6%B5%B7%E5%9B%BE |caption=远古时期特提斯海假想图|width=250px|align=right]] [[/div]] 中国灵脉网络的非凡特性,其根源可追溯至青藏高原之下被编号为SCP-CN-3932的异常地质构造^^[((bibcite 3932))]^^。主流超自然地质学理论认为,SCP-CN-3932是古特提斯洋闭合、印度次大陆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被异常封存于青藏高原之下的前Mauritia大陆与古特提斯洋的遗迹。该构造内部维持着一个封闭且稳定的中生代生态系统,其本身即是一个强大的、持续性的奇术能量辐射源。现有的监测数据强烈表明,SCP-CN-3932如同一个巨大的“奇术反应堆”,其释放的能量渗透上方岩层,灌注至青藏高原乃至整个昆仑山脉体系,使之成为旧大陆(亚欧大陆)最强大的异常能量“泵站”之一。 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青藏高原、尤其是昆仑山脉地区在超自然历史上同样长期是重大异常事件的焦点区域。据《[[[the-kismet-ephemeris-of-kalpas-hub|万劫历数混元通纪]]]》等异常文献记载,在第零次超自然大战期间(约夏桀时期),成汤召唤金乌,消灭最后的夜之子国度。夜之子女王带着罗刹巨魔法相倒在群山之中,被压塌的部分则化作今天的西藏; > 有假说认为,该事件可能与Mauritia大陆的地质变迁存在关联,推测当时该大陆仍然存在,战争最终导致其被撞入欧亚板块之下,同时也导致[[[rounderhouse-jade-proposal|玛珠(Mamjul)]]]城沉入海底。这一假说虽为“罗刹女魔化为青藏”的传说提供了某种解释,但主流超自然地质学界仍普遍认为,该大陆的俯冲时间应远早于第零次超自然大战时期。目前关于地质事件与超自然战争之间的因果关系,仍需更多证据支持。 [[[ow1-second|第一次超自然大战]]]期间,西王母部族与自[[[lily-s-proposal|“花开之日”]]]后夜之子最后的大部落“有爰”在此区域展开激战,并最终将其战胜。在岿阳派木母郁宣龙烟的协助下,西王母部族国于公元前1235年迁都至昆仑,借以镇压被认为是夜之子末代帝女所化的“罗刹女魔”。 此后历代中原王朝与西王母部族的交流,如[[[scp-cn-3333|周穆王]]][[[scp-cn-2223|西巡昆仑]]]会见西王母(《穆天子传》)、汉武帝与西王母的会面(《汉武内传》)等,进一步强化了该地区在中原王朝历史中的神圣地位。这些持续数千年的异常事件与交互,使得青藏高原地区的Akiva辐射水平也达到了显著的高度。 因此,在异常地理因素和历史因素叠加之下,发源于此的灵脉,自诞生之初便承载着远超寻常水平的能量荷载。 ++ 1.2. 中国三大主干灵脉(三大干龙) 源自SCP-CN-3932与昆仑山脉的磅礴能量,主要沿三条主干山脉走势向东、南方向宣泄,形成了主导中国异常能量分布格局的三大主干灵脉,在传统风水学中被称为“北干龙”、“中干龙”与“南干龙”。 [[div class="no-indent"]] [[include :backrooms-wiki-cn:component:image-block-gallery |name=https://sandboxnova.wdfiles.com/local--files/hppp/map-of-the-three-great-dragons.jpg |caption=明代所绘中国三大干龙示意图|width=250px|align=right]] [[/div]] * **北干龙(国际命名:祁连山-大兴安岭灵脉)**:其能量性质沉稳、厚重,沿阿尔金山、[[[orphans-of-mt-qilian|祁连山]]]、贺兰山、阴山一路东行,于山西分叉,延伸至[[[scp-cn-1377|太行山]]]、燕山及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脉,最终经朝鲜半岛入海。该灵脉的能量场对维持中国北方地区的现实结构稳定性具有显著作用^^[((bibcite north))]^^。 * **中干龙(国际命名:秦岭-泰山灵脉)**:能量流最为集中与强韧,被视为中华文明的核心脉络之一。其主脉为秦岭,延伸至大巴山后分多支,覆盖[[[scp-cn-1500|岷山]]]、峨眉山、武当山、[[[scp-cn-1094|伏牛山]]]、[[[scp-2847|嵩山]]],气聚[[[scp-cn-1402|大别山]]],终抵[[[scp-cn-2001|泰山]]],于山东半岛入海。该脉络兼具包容与转化特性,历史上是历代王朝和诸多重要民间超自然组织的兴衰之地。 * **南干龙(国际命名:横断山-南岭-武夷山灵脉)**:能量活跃、多变,与南方复杂水网及地貌交互强烈。其气脉南下接横断山脉,入云贵高原,经广西[[[i-know-that-is-not|十万大山]]]、[[[scp-cn-2970|南岭]]],东延至武夷山([[[nx-cn-08|麻姑山]]])、雁荡山,最终于[[[scp-cn-136|杭州湾]]]入海。此灵脉滋养了众多与自然生态紧密结合的独特异常文化^^[((bibcite Lingnan))]^^。 这些主干灵脉的能量汇聚点,往往自发形成或催生了一批重要的[[[locations-of-interest-cn-list|异常社群枢纽]]]。位于横断山脉中西部的Nx-13C([[[locations-of-interest-cn-list#baishui|白水市]]]),正处于南干龙冲下青藏高原的初始段,充沛的灵气与建木残冠的遗留魔力共同作用,使其成为蜃景与过往重现之地;作为北干龙燕山支脉尾闾的天津,其地脉能量于此入海隐匿,加之子牙、大清、永定、北运、南运河五大支流于三岔口汇流,形成“五龙来朝”之水局,在聚集财气的同时亦汇聚了厚重的阴气,由此催生了作为天津奇术投影的异常枢纽Nx-40C([[[NX-40C|天海市]]]);而在大巴山、[[[yixue299|巫山]]]、[[[scp-cn-092|武陵山]]]的环绕之中,由江水与中干龙地气共同孕育出的[[[shancheng|山城]]],则凭借其迷宫般的立体结构和丰富的空间门径,成为当前中干龙的代表性枢纽与异常活动中心。 此外,发源于北干龙与中干龙之间的[[[scp-cn-2409|黄河]]],以及中干龙与南干龙之间的[[[all-things-are-one-s-proposal|长江]]],因其诞生于龙脉起源于交界地带,其水体本身也表现出独特的异常性质。至于东南沿海地区密集分布的异常枢纽群,其形成则与南干龙同亚太大灵脉的复杂交互密切相关,将在下一小节详细讨论。 [[div class="no-indent"]] [[include component:image-block name=https://scpsandboxcn.wdfiles.com/local--files/tongdu/lingmai-china.png |caption=中国三大主干灵脉[[footnote]] 关于三大干龙具体走向(如泰山属于北干龙还是中干龙等),学界争议颇多,此处采用最为广泛接受的理论。 [[/footnote]]|width=500px|align=center]] [[/div]] 值得指出的是,国际超自然学界对这三条灵脉,尤其是其起源与归属的界定存在持续争议。例如,有影响力的观点认为,喜马拉雅-横断山脉主脉应向南一直延伸至澳大利亚大分水岭和新西兰(西兰大陆),形成所谓“东南亚-澳新大灵脉”,而中国的“南干龙”仅是其一个分支。此类争议凸显了地脉研究中学术视角与政治地理的复杂性。 ++ 1.3. 外部交互:亚太大灵脉的复杂影响 [[div class="no-indent"]] [[include :backrooms-wiki-cn:component:image-block-gallery name=https://sandboxnova.wdfiles.com/local--files/hppp/lingmaiasia.png |caption=亚太大灵脉|width=400px|align=left]] [[/div]] 在分析中国灵脉系统时,绝不能忽视其与外部系统的交互,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亚太大灵脉”(Great Asia-Pacific Ley Line)。该灵脉是一条环太平洋的主要能量通道,其形成与演化是理解东亚及东南亚异常能量格局的关键。其主干自堪察加半岛延伸而出,纵贯日本列岛、台湾岛、菲律宾吕宋岛,贯穿南中国海,最终抵达新加坡。 显著区别于中国大陆以山脉为载体的三大干龙,该灵脉走势高度依赖于半岛、岛链与海底结构,这使得其能量性质兼具海洋的流动性与岛弧的活跃性。许多异常枢纽,包括FP-89-RU(“[[[berinsk-special-administrative-zone|白令斯克]]]”)、FP-05C(“[[[yixue671|若港]]]”)、FP-06(“[[[locations-of-interest#chugoku-cellar|中国地窖]]]”)等,都位于这条灵脉附近或上方。 目前关于其成因的主流学说“姆大陆俯冲说”认为,其与沉没的异常大陆“姆(Mu)大陆”密切相关。该大陆的沉没体(今菲律宾洋板块被视为其残留部分之一)在俯冲至欧亚板块之下时(其过程与Mauritia大陆形成SCP-CN-3932的碰撞事件类似,但结果迥异),发生了剧烈的奇术能量嬗变,从而塑造了这条独特的海底灵脉^^[((bibcite Mu))]^^。 然而,中国国内学界存在一种重要观点,认为“亚太大灵脉”并非完全独立生成,而是中国“北干龙”的延伸。该理论指出,北干龙(祁连山-大兴安岭灵脉)的主干气脉并非终止于朝鲜半岛,而是于中国东北境内继续向北延伸,接续俄罗斯境内的斯塔诺夫山脉(外兴安岭)及东西伯利亚山地,转而向南进入堪察加半岛,由此形成了“亚太大灵脉”的北段。尽管此观点因政治地理和监测数据覆盖范围等原因未获国际广泛认可,但它同样为解释亚太大灵脉的成因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 无论其起源为何,学术界公认的是,中国三大灵脉与亚太大灵脉之间存在复杂而深刻的交互作用。 北干龙主体于朝鲜半岛入海后,其能量流成功跨越对马海峡,与流经日本九州岛的亚太大灵脉北段产生明确的交汇与融合,其交汇处诞生了以[[[mujin-yarn|雾津]]]和[[[kanshin-ryoiki-enutsu|烟郁岛]]]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异常地点。同样,中干龙(秦岭-泰山灵脉)的终端能量亦从山东半岛扩散,经黄海向朝鲜半岛西海岸方向辐射,与当地的灵脉网络及受亚太大灵脉影响的东海岸能量场形成次级连接。这种交互也是[[[joseon-hub|朝鲜半岛异常历史]]]复杂多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为剧烈的交互发生在中国东南沿海,即南干龙(横断山-南岭-武夷山灵脉)的沿海部分与亚太大灵脉西侧支流之间。两者在此区域产生了复杂的能量纠缠与相互虹吸效应,两条主要灵脉的能量在此叠加、共振,导致这些区域的休谟值往往会发生剧烈的波动,同时其背景EVE粒子浓度和奇术潜能场强度也远高于周边地区。种种因素叠加之下,这些地区天然成为异常活动的温床,进而自发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异常社群枢纽、自由港以及各种小型异常组织的活动场所。这些枢纽的历史往往与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史一样悠久。 而其中的三大核心区域则分别位于长江三角洲、闽南金三角(厦漳泉地区)及珠江三角洲,这三大枢纽群各自的代表性枢纽分别为[/system:page-tags/tag/术加市 术加市]、[[[shishishi-hub|实事市]]]和[[[k-s-g-hub|香城]]]。 对于此现象的解释是多维的。一个广为接受的模型是“双向吸引”假说:一方面,高浓度的灵脉能量本身会吸引奇术师、现实扭曲者及其他异常个体前来聚集;另一方面,这些地区同时也是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的人类活动中心,其产生的强大生命力能量(EVE)或“信念流”同样对灵脉能量具有吸附和增强作用。两种效应正反馈循环,共同造就了这些区域异常活跃的独特面貌。除此之外,有观点认为此现象实际上为超形上学因素,但由于超出本文讨论范围,在此不做赘述。 ++ 1.4. 核心论点 综上所述,中国的灵脉系统是一个由强大内在能量源(SCP-CN-3932)驱动、通过三大主干网络分布、并与外部大灵脉(亚太大灵脉)发生复杂交互的动态体系。本论文的核心论点在于:这一网络绝非静态的自然奇观,而是在整个历史时期内,被历代王朝及异常组织视为具有最高战略价值的资源,并因此成为了大规模、系统性人为干预和工程化操控的对象。这些干预行动旨在引导、汇聚或阻断灵脉能量,以服务于特定的政治与异常战略目标,其成功与否深刻影响了东亚地区的异常稳定性与地缘政治格局。下文将通过一系列关键的历史案例研究来论证这一观点。 + 二. 地脉作为工程对象:理论基础与历史动机 将无形的地脉能量视为可被规划、引导和利用的工程对象,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奇术理论积淀,以及历代王朝与异常组织追求长治久安的现实战略需求。这些行为的出现与发展,建立在两个相互关联的基础之上:一是对地脉能量本身可操控性的奇术理论认识,二是历代统治集团利用地脉服务其核心利益的持续动机。本章将系统阐述这两方面内容,为理解后文各历史时期的具体地脉工程实践提供框架。 ++ 2.1. 地脉能量的可引导性与可操控性:奇术理论基础 地脉能量作为无形的异常能量流,其存在通常无法被常规手段直接观测,但在能量特别旺盛的节点区域,可能显现为影响局部生态环境、甚至在空中形成[[[SCP-CN-3330|极光]]]或[[[scp-cn-1999|特定形态的幻景]]]等异常现象。 地脉能量虽然宏大,但其流动并非完全不可影响。传统风水学(Feng Shui Geomancy)与现代奇术动力学(Thaumaturgical Dynamics)研究均表明,特定的地形地貌、大型人造结构乃至仪式性活动,均能对地脉能量的局部流向与浓度产生显著影响^^[((bibcite ThaumDynamics))]^^。这些干预行为主要基于以下三大原理: * **共振与引导原理**:风水理论认为,具有特定几何形状、材料构成或象征意义的大型线性结构(如道路、城墙、运河),若其走向与地脉流向形成某种共振,便能起到“引导”能量的作用。水流,因其优异的能量传导特性,常被作为构建此类结构的首选媒介。 * **节点与汇聚原理**:地脉交汇点天然具有能量放大效应。在此类节点上施加人为干预(如建造城市、祭坛、特定结构的建筑),可以像透镜聚焦光线一样,强化或改变能量的表达形式,使其更利于被利用。 * **仪式性强化**:除了物理工程,大规模的奇术仪式也能暂时或永久性地调整局部地区的现实结构,从而影响流经该处的地脉能量。历代王朝主持的国家级祭祀活动,往往包含此类目的。 这些基本原理,历经漫长岁月的探索与验证(其历史发展脉络将在下文详述),共同构成了实施地脉工程的理论工具箱,为从秦汉直道到隋唐运河等各种规模的干预实践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 2.2. 历史王朝的动机:汇聚“王气”、引入“财气”、巩固“武运” 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地脉进行的干预,其动机直接服务于王朝统治的核心利益,主要体现为对三种关键“气”的追求[[footnote]] 需指出,三大干龙与“王气”、“财气”、“武运”的对应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早期理论,如唐僧一行的“两戒两河说”,认为“以山川限华夷”,北戒“所以限戎狄也”,南戒“所以限蛮夷也”,其功能在于划分华夷界限,而非承载特定的政治经济学属性。后世随着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以及北方军事防御体系的长期化,三大干龙的象征意义才逐渐演变为本文所述之格局。 [[/footnote]]: * **汇聚“王气”(中龙)**:“王气”或称“贵气”,通常与中干龙的能量特性相关联,象征统治的合法性、稳定性与文化向心力。将政权中心置于中干龙的关键节点(如长安、洛阳),或试图将其他龙脉的能量牵引至此,是为了最大化地利用这种能量来巩固中央集权,维系帝国的统一与正统。 * **引入“财气”(南龙)**:“财气”,与南干龙活跃、丰沛的能量特性相关,象征经济繁荣、物资富足与人口兴盛。对于定都于北方(尤其是北干龙)的王朝而言,南方是主要的财税和粮食来源。通过地脉工程(如运河)引南龙之气北上,不仅是为了物理上的漕运便利,更是为了在超自然学层面将南方的繁荣“气运”导入政治中心,实现“财”与“权”在能量层面的结合。 * **巩固“武运”(北龙)**:北干龙能量沉稳、厚重,与军事防御、边疆稳固相关联,谓之“武运”。控制北干龙的关键节点(如北京),并保持其能量畅通,对于抵御北方威胁、维持帝国军事力量至关重要。同时,强大的“武运”也需要“财气”与“王气”的滋养,否则易流于枯竭或失控。 这些战略动机,驱动了历史上一次又一次或成功或失败的地脉干预尝试。其具体实践,从秦代整合北龙的初步努力,到后世更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无不围绕着这三重目标的实现与平衡而展开。 ++ 2.3. 异常组织的角色:异学会等的参与 如此宏大的地脉干预工程,绝非仅凭世俗政权即可完成。历史记录与解密档案表明,历代王朝背后往往有精通奇术的异常组织提供技术支持与理论指导。其中异学会作为历史悠久的官方核心异常机构,在多个关键历史时期扮演了核心角色,其不仅提供了地脉勘探、能量导向的高级奇术,更负责设计和执行那些超越常规物理手段的异常解决方案。 例如,当隋炀帝发现仅凭物理运河仍不足以高效达成其地脉调控目标时,正是异学会受命,采用了异常手段开辟了直接连接三地的门径,创建了口袋宇宙中的枢纽城市“通都”。这标志着地脉工程从单纯的“地形改造”跃升到了“空间创造”的层面。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大型异常工程体系往往呈现出复杂的多元参与特征。除异学会这一官方核心组织外,诸多考古与文献证据均表明,存在各类异常组织——包括且不限于欲肉教、机神教、岿阳派、龙蛇会[[footnote]] 中国本土GOI,大约起源于夏商。同时崇拜“蛇父”,“龙母”。但对于“蛇父”的崇拜优于“龙母”。 [[/footnote]]乃至蛇之手(前身)等——亦曾以直接参与、技术渗透或人员潜伏等方式,出现在包括地脉调控、宫殿建造、祭坛设立、防御工事等各类大型国家异常工程中,其互相之间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协作与博弈网络。 相应的,在地方层面,部分规模较小、地处偏远或民间发起的异常工程中,亦可见到中国本土异常组织如“漢陽幫[[footnote]] 中国本土GOI,擅长制作建筑与木制异常,据推测为相关组织__//[[[https://scp-wiki-cn.wikidot.com/scp-cn-1192 |漢陽木業™]]]//__的前身。已知资料详见__[[[https://scp-wiki-cn.wikidot.com/scp-cn-1481 |附录1481-2:分析报告——“结构分析”]]]__ [[/footnote]]”、“五花八门”等的身影。这些组织往往依托地方匠帮、道门或秘教传统,其技术路线与异学会主导的官式体系存在差异,形成了一套具有民间特色的地脉干预技艺。 异常组织的多元参与,使得历史上的地脉工程成为融合官方与民间、正统与异端、传承与创新的综合性战略实践。其技术来源的多样性与组织目的的差异性,极大增加了地脉干预工程的复杂程度,其影响力往往远超工程本身的物理规模,深刻塑造了区域性地脉格局与异常生态。 + 三. 案例研究一:隋唐——人工运河与异常门径的开创性尝试 对地脉能量的系统性探索与利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历代王朝及异常组织对灵脉系统进行了长达数个世纪的探索与初步实践。 秦代以长城与直道进行的宏大尝试,虽因手段粗糙、认知有限而未能成功构建“同脉”体系,甚至因“绝地脉”而引发猛烈的奇术回火反噬,但其展示了国家力量介入地脉调控的雄心与风险,为后世提供了深刻教训。汉朝则更为系统地将地脉理论与王朝统治结合:长安城的建设与对匈奴圣山作为其能量节点的针对性破坏,均体现了国家层面的地缘异常战略^^[((bibcite Xiongnu))]^^。至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促进了地脉理论的扩散与深化,郭璞在《葬经》中系统阐述的“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原理,为后世利用水流引导地脉能量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而异学会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逐渐成型,积累起了丰富的勘测数据与奇术经验。 然而,数百年的分裂也导致了地脉能量的“碎片化”与“南北分化”,北方地脉因战乱污染而不稳,南方能量则缺乏有效整合。这种混乱的地脉格局,严重制约了区域异常稳定性的提升。因此,当隋朝统一天下后,如何从根本上重塑并统一全国的地脉系统,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战略议题。 所有前代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积累,共同为隋唐时期进行空前规模的地脉整合工程铺平了道路。其规模之宏伟、目标之明确、以及所运用的异常技术之高超,深刻影响了此后千年的地脉政治格局。本案例将重点分析隋炀帝杨广主导的两大相互关联的战略工程:宏观的物理运河网络与隐秘的异常空间枢纽“通都”^^[((bibcite Tongdu))]^^。 ++ 4.1. 宏观工程:隋唐大运河的地脉逻辑 [[div class="no-indent"]] [[include :backrooms-wiki-cn:component:image-block-gallery name=https://sandboxnova.wdfiles.com/local--files/hppp/%E9%9A%8B%E9%81%8B%E6%B2%B3%E5%88%86%E5%B8%83%E5%9C%96.png |caption=隋运河分布图|width=250px|align=right]] [[/div]] 隋文帝杨终结南北朝长期分裂乱世,重建大一统帝国,并定都长安(属中干龙范畴),但关中地区的粮食生产已逐渐无法支撑庞大的帝国中枢。至其子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数百年割据所造成的地脉紊乱与能量割裂问题依然深重。时有[[[tictoc-s-proposal|麒麟]]]现世,被视为天命归一、地气重整的吉象。在此背景下,杨广相信自己能够效仿秦朝以宏大工程一统江山的壮举,决意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通过一项前所未有的工程,来重振并彻底统一全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地脉系统,从而构建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能量核心。其下令开凿的隋唐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贯穿南北的漕运通道,更是一个精心设计、意图贯通天下能量的地脉奇术装置。 运河体系以洛阳(中干龙核心节点之一)为中心,向北延伸至涿郡(今北京,北干龙的关键枢纽),向南直达余杭(今杭州,南干龙的终端门户)。这一布局在物理上构成了一个连接三大主干灵脉关键节点的“战略三角”,而其核心目的则远超经济与军事层面。工程的设计者(异学会文件显示其中有不少异学会成员、如时任异学仆射的萧吉等人的深度参与)旨在利用水流作为导体和象征,将北干龙的“武运”之气与南干龙的“财气”之气,大规模地牵引至洛阳,试图强化中干龙的“王气”,使洛阳成为天下能量所钟的“天心”,从而巩固隋朝的统治根基,追求所谓的“千秋万世之帝国”。尽管隋朝因滥用民力而短祚,但其构建的运河网络为后续的唐朝提供了异常能量与物资传输的物理基础。 ++ 4.2. 异常工程:异常枢纽“通都”的创建 然而,仅凭物理运河进行能量传导,存在效率延迟与沿途损耗的局限性。常规运河运输物资尚需数月,能量传导虽快,但仍无法满足帝国中枢对能量实时调控的需求。为达成隋炀帝“瞬时汇聚”的理想,必须采用更直接、更高效的异常手段。 据异学会档案记载,隋炀帝对运河的效率仍不满意,遂密令时任异学太尉兼太史令庾质寻求解决方案^^[((bibcite Yuzhi))]^^。异学会动用其掌握的高阶奇术与空间操控技术,于大业五年(609年),在洛阳、涿郡、余杭三地之间,开辟了可连接三地的异常空间通道(称为“门径”)。这三个门径的交汇处则存在于一个精心构筑的口袋宇宙之中,其中形成了一座功能性的城市枢纽,隋时称“枢京”,唐代改称“天安”,北宋时期形成民间称谓“通都”并沿用至今。基金会现对其编号为FP-03C。 “通都”的存在,使得三大灵脉关键节点的能量和物资得以近乎实时地相互传输。它成为了一个超越物理距离的超级中转站,极大增强了对地脉能量的调控能力与效率。唐朝定都长安(同样受益于中干龙),能够稳定获取经由通都调度而来的江南财富与能量,这正是“双龙护脉,明堂聚气”风水局的异常技术实现,为唐朝的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异常基础支撑。 ++ 4.3. 地脉格局的第一次重塑 隋唐的地脉工程,代表了首次成功将国家力量与异常技术相结合,对自然形成的灵脉网络进行主动的、指向性明确的改造。其结果是成功地将帝国的能量重心向中西部(长安/洛阳)强化集中,暂时实现了“中干龙”为核心吸纳南北能量的格局。这一格局的稳定运行,支撑了唐前期的空前繁荣与统一。然而,这种高度依赖中心枢纽的格局也蕴含着风险:一旦中心控制力减弱或关键连接被切断,整个系统将面临崩溃。这为后续的历史动荡埋下了伏笔。 + 五. 历史阶段三:晚唐至宋辽金——地脉中断与地缘异常分裂 隋唐时期构建的、以“通都”为核心枢纽的地脉能量网络,其稳定性高度依赖于中央政权对三大门径节点的有效控制。安史之乱的爆发,不仅是一场军事和政治灾难,更触发了一场连锁性的地脉能量危机,最终导致长期的分裂与堵塞,深刻改变了东亚的异常格局。 ++ 5.1. 转折点:安史之乱对地脉的冲击 公元755年,节度使安禄山自其经营多年的根据地——幽州(今北京,北干龙核心节点,北门径所在地)起兵反唐。这场叛乱对地脉系统造成了双重打击: 物理层面上,大规模战乱严重破坏了河北地区的经济与社会结构,运河沿线设施遭到毁坏,物理层面的能量传导渠道受到直接影响; 而于不可见的超自然层面上,安史之乱对中国地脉能量造成了更为核心的冲击。战争的巨大破坏、人口的大量死亡以及随之而来的强烈负面情绪(恐惧、绝望、仇恨),在异常层面上产生了强大的现实扭曲效应。这种效应与安禄山集团作为欲肉教信徒所实行的[[[scp-cn-1916|奇术操作]]]相结合,对流经该区域的北干龙能量造成了严重污染和阻滞^^[((bibcite AnLushan))]^^。其结果是,从幽州方向流向洛阳、长安的“武运”之气被实质性掐断。北龙能量不再是为帝国提供防御的屏障,反而成为了动乱与叛离的源头。 ++ 5.2. 长期分裂与地脉堵塞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权威一落千丈,地方藩镇割据。随后进入五代十国及宋辽金时期,中国陷入了长期的分裂状态。这种政治分裂直接导致了地脉能量系统的“碎片化”和“堵塞”。 对通都的争夺也成为了此后各割据政权的焦点,其三大关键门径节点长期分属不同敌对政权: * **北门径(北京)**:先后被契丹(辽)、女真(金)等北方民族政权控制。 * **西门径**:其核心位置在西安-洛阳-开封一线之间变动,先后由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定都开封)等中原政权控制。 * **南门径(杭州)**:先后为吴越国、南宋(定都临安,即杭州)等南方政权控制。 尽管通都位于口袋宇宙中,但其入口的控制权或对其能量流向的影响力,成为了各方势力明争暗斗的焦点。宋、辽、金等国都试图通过控制或影响通都,来截流、窃取或阻断流向对方的地脉能量;通都本身的掌控者也屡次切换追随不同的势力,或是选择自立为王。这种争夺进一步加剧了能量的不稳定和混乱。 与此同时,西门径则陷入了长期的衰弱。长安、洛阳因长期战乱和不再是统一王朝的都城,其“王气”显著衰弱。北宋选择定都开封,虽仍处中干龙范围,但已非传统龙穴,其汇聚和调控能量的能力已大不如前。分裂局面本身也削弱了中干龙作为天下中心的地位。 ++ 5.3. 亚太大灵脉的潜在影响 在此期间,中原核心地脉网络的混乱与衰弱,可能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溢出效应。原本与南干龙在东南沿海交互、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亚太大灵脉,可能趁势加强了其“虹吸”作用。南方政权(如吴越、南宋)控制下的南门径(杭州)地区,其异常能量活动模式可能更多地受到这条海洋性灵脉的影响,这或许部分解释了南宋时期东南沿海地区海外贸易与异常交流异常活跃的现象。中原核心的衰弱,间接导致了边缘区域异常生态的改变。 这一时期的历史证明,地脉网络的健康运行依赖于政治统一和关键节点的稳定控制。一旦这种统一被打破,能量流动受阻,不仅会导致区域性异常活动模式的改变(如北方战乱频发、南方海洋性异常增多),更会从根本上削弱一个文明共同体维持统一和稳定的异常基础。而元朝的到来,将正式结束这种混乱的地脉格局。 + 六. 历史阶段四:元朝——地脉的再统一与整合于北京 元朝的崛起与统一,终结了长达数个世纪的分裂局面,也为重塑并优化东亚地脉格局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元世祖忽必烈及其团队,特别是科学家与奇术大师郭守敬,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地脉工程,其核心目标不再是以洛阳为中心,而是将三大灵脉的能量直接引导至新的政治心脏——大都(北京),从而奠定了此后至今数百年的区域异常能量秩序。 ++ 6.1. 元朝的统一与战略抉择 蒙古帝国征服了金、西夏、南宋、大理等政权,自唐朝灭亡之后再次将北门径(北京)、西门径(关中-河洛地区)、南门径(杭州)重新置于同一个中央政权的控制之下。忽必烈在精通易理与堪舆的汉人谋士刘秉忠的建议下,没有选择传统的中干龙都城(长安、洛阳或开封),而是决意定都于大都(北京)——北干龙的核心枢纽。这一决策具有深远的地缘异常学考量:北京背靠燕山、军都山(玄武),左拥太行(白虎),右揽渤海(青龙),南控平原(朱雀),本身即是“四象俱全”的风水贵格,更是经略广大北方疆域、维护帝国军事安全的最佳战略支点。然而,其缺陷在于其偏处北干龙一隅,缺乏与中、南干龙的直接能量联系。 ++ 6.2. 郭守敬的地脉奇术工程 [[div class="no-indent"]] [[include component:image-block name=https://sandboxnova.wdfiles.com/local--files/hppp/Part_of_the_statue_of_Guo_Shoujing_in_Xingtai.jpg |caption=郭守敬雕像|width=100px|align=right]] [[/div]] 为解决定都北京带来的能量供给问题,忽必烈委任异学会仆射郭守敬(后被提拔至太尉)全权负责漕运与水利。郭守敬的工作远不止于物理层面的运河改造,更是一次精妙的、系统性的地脉奇术实践。 在物理层面,郭守敬团队进行了大规模实地勘测,废弃了隋唐运河绕行洛阳的“弯路”,在山东境内新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等段,使运河可从杭州直抵大都,大幅缩短了航程。为解决山东地段的地势高差问题,他创造性的大量使用船闸技术,在短短200里河道上建造了31座船闸,逐级抬升水位。这在风水奇术上被称为“聚气生财”,使水流保持“急缓有度,气行其中”的理想状态,避免了能量因地形陡变而溃散。 而相对应的,于奇术层面,郭守敬对长期淤塞的气脉进行了疏通与打通。郭守敬的运河工程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聚焦仪式。他以新河道为轴线,辅以一系列隐秘的奇术布置(如特定方位的闸坝结构、水下镇物、祭祀仪式),其目的是疏通因长期分裂而淤塞的南北能量通道,并重新打通北干龙与中、南干龙之间的超自然连接。这是一次对全国地脉网络外科手术式的修复与改造^^[((bibcite GuoShoujing))]^^。 ++ 6.3. “三元汇聚”新格局的奠定 通过郭守敬的综合性工程,元朝成功实现了地脉格局的根本性重塑,将能量汇聚点从洛阳转移至北京,形成了“三元汇聚”的新格局: * **接引南龙“财气”**:改造后的京杭大运河成为一条高效的能量导管,将南干龙终端(杭州)丰沛的“财气”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大都。这解决了北京的经济供给和能量滋养问题,实现了“财”与“权”在北方的结合。 * **吸纳中龙“贵气”**:虽然运河物理上不再经过洛阳,但地脉层面的连接已被重新激活并导向北方。中干龙(历经西安-洛阳-开封)所承载的中华文明传统的“王气”或“贵气”,其流向被调整,部分汇入北上的能量流,最终加持于大都,赋予了元朝统治更深层的文化合法性。 * **巩固北龙“本气”**:上述过程极大地强化了北京作为北干龙核心枢纽的地位。它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北方军事重镇,而是一个能够同时吸纳、融合南龙“财气”与中龙“贵气”的超级能量聚合体,其“武运”也因此变得更加雄厚和可持续。 ++ 6.4. 结果与影响 元朝成功地将全国主干灵脉的能量重新整合于北京。这一地脉格局的重塑是如此成功和稳固,加之郭守敬对北京城本身设置的防御阵法,以至于其后的明、清两朝以及现代,均选择北京作为首都。郭守敬的工程不仅解决了元朝的漕运问题,更从异常层面奠定了北京此后数百年作为东亚异常能量核心的地位。亚太大灵脉与中国灵脉系统的交互重点,也因此而更加偏向于环渤海与华东沿海区域。元朝的地脉整合,是一次将政治军事战略、工程技术与高阶奇术完美结合的典范,其影响持续至今。 + 七. 历史阶段五:明清至民国——地脉理论的固化、西学冲击与近代转型 元朝将地脉能量成功整合于北京,奠定了此后数百年的基本格局。明清两朝及至民国,在这一既定框架下,地脉的利用与实践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理论体系趋于固化并被纳入官方正统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则面临西方科学思潮的冲击、近代化浪潮的挑战,以及异常活动形式本身的变化,最终走向复杂的近代转型。 ++ 7.1. 明清时期:理论正统化与工程精细化 [[div class="no-indent"]] [[include :backrooms-wiki-cn:component:image-block-gallery name=https://sandboxnova.wdfiles.com/local--files/hppp/Beijing_1848_RU.jpg |caption=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俄罗斯帝国沙皇先知会成员对北京周边的测绘图,注意其中的植被生长分布|width=250px|align=right]] [[/div]] 明清两代,建都北京,全盘继承了元朝奠定的“三元汇聚”地脉格局,并进一步将其神圣化与制度化。明代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北京城,姚广孝等异学会历代高人在重新设计及扩建外城的过程中再次对郭守敬的阵法进行了改造升级,自此在异学会文献“异学肆伍伍”中称之为“三头六臂哪吒城,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典一口钟”的防御阵法逐渐成型,使得帝都及其周边区域免疫于来自外界的包括但不限于特征性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杀伤性异常武器打击^^[((bibcite Beijing))]^^。 其宫城(紫禁城)的布局也严格遵循风水理论,尤其是中轴线龙脉观念发展至极致。交泰殿作为“龙穴”的核心地位被正式确立,象征着天地交泰、皇权至高无上。整个城市设计,从景山(镇山)到永定门(气口),构成了一个庞大而精密的地脉能量调控系统,旨在最大化维系和汲取汇聚于此的“王气”、“武运”与“财气”。 十三陵的选址与营造,是明代地脉工程的另一典范。在修建长陵时,明成祖朱棣因唐代风水名家杨筠松出身江西,特命江西各府推举精通风水之人,最终寻得廖均卿。据传廖氏为唐代风水师廖三传的后裔。廖均卿最终定下日后的“十三陵”的选址。据其子廖信厚记载,陵墓开挖时突发地下水,此为凶兆,按律负责选址者当处极刑。廖均卿随即声称,若皇帝亲临现场,涌水自会停止。朱棣出于好奇亲赴现场,但水流依旧不止。廖均卿遂向山大声呵斥,水势果然停止,并在继续下挖三尺后,发现一对石鲤鱼与一只石盆。朱棣对其十分惊异。考其实际,乃是廖均卿作为民间奇术师提前勘测地脉流向后,为博朱棣信任使用的奇术把戏,而所谓“石盆石鲤”也为预先埋设的地脉稳定装置^^[((bibcite LiaoJunqing))]^^。 廖均卿选定陵址的故事背后也反映出明廷对陵寝这一特殊的地脉永久性节点的高度重视。皇陵不仅是安葬之所,更被视作通过血脉与地脉连接来护佑国运的奇术装置,其选址关乎王朝气运的绵长。 清代作为外来政权,在继承前朝地脉格局的基础上,展现出系统性的地缘异常战略野心。通过[[[south-china-sea|平定台湾明郑]]](东方)、招安乃至武力进击位于南海的[[[yixue671|若港]]](南方),以及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持续向中亚用兵、最终于第四次平准战争末期摧毁被视为西王母后裔的"极乐世界"并扼杀发育于其中其中的神祇“[[[tactical-theology-hub|无生老母]]]”(西方),清廷在空间上完成了对四方异常节点的压制^^[((bibcite Qing))]^^。在此背景下,康熙帝于1709年提出"泰山龙脉自长白山来"之说,将满族发祥地与中原核心地脉信仰相联结,不仅为统治合法性提供地脉学依据,更从理念与实操层面,标志着清朝对全域地脉之势的整合达到高峰。 ++ 7.2. 西学东渐与地脉观念的冲击 晚清以来,西方近代科学、地理学及工程技术的大量传入,对传统地脉学说构成了根本性挑战。铁路、电报线、矿山开采等现代工程的推进,往往在无意间切割、阻断或扰动传统的地脉结构,引发了一系列新的、难以用原有理论解释的局部现实扰动现象^^[((bibcite ModernImpact))]^^。 与此同时,不少西方异常研究组织(如女王陛下超常安保收容基金会、黑庄园、沙皇先知会等)对中国的“龙脉”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他们试图以西方的奇术学或休谟场论来重新测绘和解释这一古老的东方系统,这种“他者的凝视”在客观上为地脉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但也带来了[[[anglia-s-proposal|文化误读]]]与资源掠夺的风险。 ++ 7.3. 民国时期:从隐匿到转型 民国建立,帝制终结,附着于其上的官方地脉意识形态随之瓦解。同时随着异学会的解体与并入基金会,传统地脉知识体系一部分流入民间,被少数遗存的民间异常组织所继承和守护;一部分则传递进入基金会体系,基金会及其他国际性异常控制机构也同时开始更系统地介入中国事务。地脉的历史由此进入了充满张力与不确定性的近代阶段,为其在现代基金会体系下的状况埋下了伏笔。 + 八. 综合分析与结论 通过对历史案例的梳理与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的主干灵脉系统并非一个静态的自然背景板,而是一个动态的、曾被多次以宏大尺度进行干预和塑造的战略资源体系。本研究揭示了地脉能量流动与地缘异常稳定之间存在的深刻联系。 ++ 8.1. 历史规律的总结 历史表明,地脉网络的通畅与稳定与统一、强大的中央政权息息相关。隋唐的构建、宋辽金的分裂堵塞、元朝的再整合,这三个阶段清晰地勾勒出一条规律:重大地缘政治变动必然伴随地脉格局的重塑,而地脉格局的健康状况又反过来深刻影响政治的稳定与文明的兴衰。安史之乱导致的北龙气脉中断,以及长期分裂造成的门径分隔与能量堵塞,是导致中原地区异常稳定性下降、区域冲突加剧的重要潜在因素。反之,元朝通过技术与奇术手段重新统一并优化地脉网络,则为后续数百年的相对稳定奠定了基础。 ++ 8.2. 现代异常格局的历史由来 当前东亚地区的异常能量分布格局,是历史层叠性塑造的结果。以北京为核心的地脉能量汇聚模式,直接源于元朝的地脉整合工程。三大干龙的能量以不同比例和方式汇入北京:北龙之本气为基础,南龙之财气为持续滋养,中龙之贵气提供文化历史纵深。同时,在东南沿海,南干龙与亚太大灵脉的复杂交互仍在持续,造就了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异常枢纽林立的独特现象,其活跃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来自北方核心的能量流动强弱的影响。总之,当前中国的异常活跃区域分布,正是一本叠加了自然地理与人造工程的地图。 ++ 8.3. 对基金会收容策略的启示 本研究对基金会的收容实践具有重要启示: # 必须加强对SCP-CN-3932(能量源头)、主要灵脉节点(如北京、洛阳、南京等历史性门径城市)、以及异常枢纽“通都”(FP-03C)的持续监控。任何发生在这些关键节点的人为异常事件、地质活动、或大型工程,都可能对全国乃至区域的异常稳定性产生连锁反应。 # 理解地脉格局的历史变迁,有助于基金会预判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例如,若某些地区的地脉能量流因自然或人为原因再次发生严重阻滞或改道,可能会引发区域性现实结构弱化、异常现象井喷或历史性异常社群动荡等事件。当前如南水北调、水库大坝、风力发电机场等大型工程,虽主要目的非异常性,但其潜在的潜在地脉效应值得持续评估^^[((bibcite ModernProjects))]^^。 # 中国灵脉系统与亚太大灵脉的交互是一个需要持续关注的动态界面。该区域的任何地缘政治变动,都可能通过灵脉网络产生异常层面的溢出效应。 ++ 8.4. 研究展望 本研究仍存在可深入探索的方向: # 对异常枢纽FP-03C“通都”的深入研究是当务之急。需加强与通都实际管理者“三京理事会”的沟通与合作,明确其当前状态、内部规则、及其在三地门径间的实际能量传导效率。 # 需开发更精确的技术,以量化分析亚太大灵脉与中国灵脉系统,特别是与南干龙之间的能量交换速率与方向,以及经济活动中产生的EVE能量流对灵脉的具体影响。 # 建立一套评估体系,用于系统性评估现代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如南水北调、青藏铁路、填海造陆等)对局部乃至区域地脉格局的潜在影响,并为可能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 总结 中国的灵脉史是一部刻写在大地之上的异常史书。从隋炀帝的雄心,到郭守敬的匠心,历代政权与异常组织试图驾驭这股力量的努力,深刻塑造了东亚的文明进程与异常生态。基金会必须充分认识到地脉作为一种战略性现实要素的动态本质,将其历史、现状与未来演变纳入全局性的收容策略考量之中,方能更好地履行其保护常态的使命。 [[bibliography title="参考文献"]] : Draws : D. Draws. [[[faulting-the-leylines-a-geological-examination-of-thaumaturg|]]]. Site-120: 地理学部, 2019. : 3932 : [[[SCP-CN-3932]]][DB/OL]. IntSCPFN, 2018. 霸主工程数据库. : north : 张应云. 华北地区地脉与现实结构稳定性关联模型研究[J]. //异常地理学刊//, 12(4), 2020: 45-52. : Lingnan : 宋致远. 南岭及周边地区异常生态初步调查报告[R]. Site-CN-82: 异常地理学部, 2023. : Mu : Alex. Hawthorne. 姆大陆俯冲与环太平洋奇术能量流成因假说. Area-CN-07-β(“圣所”): Area-CN-07奇术部门, 2019. : ThaumDynamics : Isabella Rossi. 奇术动力学导论:现象与原理. //应用奇术学年刊//,7(1),2023:5-30. : Xiongnu : 江晚晴. 浅析匈奴萨满异常实践[J]. 北京: //求史//, 2022(3): 66-71. : Tongdu : (唐)佚名. 通都营造纪略[DB/OL]. 清初抄本. 通华阁. (2013-08-22)[2024-10-15]. : Yuzhi : (唐)庾质. 奉敕开凿通都门径奏疏[DB/OL]. 唐人写本. 通华阁. (2013-12-05)[2024-10-15]. : AnLushan : 基金会异常历史研究小组. 安史之乱中欲肉教活动及其对中国北方地区奇术污染分析报告[R]. Site-CN-02: 异常历史部, 2020. : GuoShoujing : (元)齐履谦. 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节选)[DB/OL]. 元刻本. 通华阁. (2016-09-18)[2024-10-15]. : Beijing : (明)姚广孝. 异学肆伍伍 城隍脉络阵[DB/OL]. 明内府抄本. SCP基金会. YXH-455. “物换星移几度秋”计划数据库. (2017-03-08)[2024-10-15]. : LiaoJunqing : (明)廖信厚. 均卿公卜陵事略辨伪[DB/OL]. 明万历刻本. SCP基金会. “物换星移几度秋”计划数据库. (2017-07-12)[2024-10-15]. : Qing : 陈容复. 清初地缘异常战略研究(1644-1760)[D]. 大庆: Site-CN-96: 历史复原部, 2015. : ModernImpact : 全球超自然联盟远东分部. 19-20世纪中国现代化工程对传统地脉结构影响的初步评估[Z]. GOC内部文件, 1955. : ModernProjects : Site-CN-34环境影响评估办公室.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沿线地脉稳定性监测年报(2023)[R]. Site-CN-34, 2024. [[/bibli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