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迎新讲座
2025年10月14日
修订 5
核心指标
评分
8
↑ 15
↓ 7
支持率
68%
总票数 22
Wilson 95% 下界
47.3%
在相同票数下更稳健的支持率估计
争议指数
0.868
评分趋势
加载图表中...
最近修订
1 / 2
最近投票
1 / 3
2025-10-19
2025-10-17
2025-10-17
2025-10-16
2025-10-16
2025-10-15
2025-10-15
2025-10-15
2025-10-15
2025-10-15
页面源码
源码字符数 4671文字字数 3424
[[include :scp-wiki-cn:theme:dialogue-department]]
[[module CSS]]
#header h1 a:after {
content: 'SCP';
text-shadow: 1px 1px 3px #000;
}
#header h2:after {
content: '控制 收容 保护';
}
div#header {
width: 100%;
max-width: none;
background: url(https://scpsandboxcn.wikidot.com/local--files/collab:site-cn-00/logo-final), linear-gradient(45deg, #383838 55%, #000);
background-size: 100px, 100%;
background-attachment: fixed;
background-position: center 8px, 0;
padding-bottom: 21;
height: 165px;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
.email-example .collapsible-block-folded a.collapsible-block-link {
animation: blink 0.8s ease-in-out infinite alternate;
}
@keyframes blink {
0% { color: transparent; }
50%, 100% { color: #b01; }
}
.email {border: solid 2px #000000; width: 88%; padding: 1px 15px; margin: 10px; box-shadow: 0 1px 3px rgba(0,0,0,.5)}
.email-example a.collapsible-block-link {font-weight: bold;}
.tofrom {margin-left: 10px; margin-top: 5px; padding: 1px 15px; border-left: solid 3px maroon}
[[/module]]
[[>]]
[[module rate]]
[[/>]]
各位下午好,我是Site-CN-999的在任研究员Wheelisk,今天由我来为在座的各位新人带来你们的入职迎新讲座。多说无益,我们直接开始今天的主题。
虽然这场讲座在各位入职一月多才开设,但的确是为了补偿大家或缺的入职讲座。不过在这个时间口举办这场讲座,还有另一个缘由,那就是最近被推到风口浪尖的“培训小组”一事。
好了好了,请大家安静一些。我知道你们中的大部分人应该都已知悉培训小组,不过肯定还是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之人,那我也顺带解释一下。近日,我站正在开展高级研究员进阶培训,旨在进一步提升各方面人才的综合能力,除学术研究方面外,还加强其应急情况反应能力以便在MTF出勤时快速处理收容失效,这便是成立培训小组的根本目的。现已有四支培训小组建成。由于其进入门槛较高,培训内容深且广,实行轮换制,[https://scp-wiki-cn.wikidot.com/the-lecture-of-bio-thaumaturgy 甚至有机会被站长亲自授课],使不少人趋之若鹜,以至于引起了一些躁动。
那么躁动具体是什么呢?首先就是关于加入培训小组的“漏洞”。因为至少要在一个月内发布两篇研究报告才有报名的资格,所以就“自然而然”出现了内容注水、乱找实验项目、提案长而无物的大批研究报告。出现这样的情况自然不是我们组建这个培训组的初衷,我们不想让各位去相互攀比,恶性竞争,毫无意义地你追我赶,这样反而和最初的提升各自水平的理念背道而驰。
不过抛开近期大量出现的低质研究报告不谈,我们依然并不期待看到满天飞的实验报告,因为这样表象的繁荣可能——或者说肯定意味着背后的空洞。
所以“空洞”是什么呢?就是日益增长的报告条目让更多人被迫入云涉水,不得不将自己的精力放置于“加入培训小组”这件事上,而忽略了自己本来所擅长的领域和能力,只是无谓地被卷入他人的竞争。
当然,培训小组刚成立时还未出现如此极端的情况,我们尚可以将999站的一众研究员、博士们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经在培训组的,一类是未加入培训小组的。在未加入培训组的人中又分为了三类,一类是对培训组看淡的,一类是正在切实努力希望能加入培训小组的,一类是表面看淡实则依旧渴望加入培训组的。
对于已经在培训小组的人,我们姑且称他们为吃皇粮的,他们一般都默默无闻,反而不在意表现自己,这一方面是出于自己实力已经得到充分认可的自信,一方面是出于不想对其他人施压。而正在切实努力希望能加入培训小组的,就算做是有志青年,他们其实也都是埋头苦干的,是真正希望来培训组提升自我能力的。至于看淡的,我们不多做评价。
我们要重点讨论的是那第四类人,也就是表面看淡实则依旧渴望加入培训小组的人,他们也是真正将培训小组吵得沸沸扬扬之人。这群人几乎能用可憎形容。这么说完全不过分,因为这些人之所以表面看淡,是因为他们的水平只有半瓶,上不去下不来,又不好显摆,只能用淡然的表象蛊惑他人麻醉内心。而他们又想加入,也不是为了提升自我,而是为了彰显地位,满足自己曾经不便显摆的需求。这些人报告不是一篇不写的,指南、公告也不是一次不看,但就是永远提升不了,故步自封慢慢就僵化成一个阶级。
但这种人表现出来却是一副高深莫测的神态,也就经常会神奇地吸引一群新人。这种吸引力倒不是在培训小组成立后才产生的,而是一直都有的。我在刚入职时就常在食堂听到几个人在针对一些站点内的规章制度或者是[https://scp-wiki-cn.wikidot.com/the-cancer 站长的离奇异事]发表自己的高谈阔论,然后迎来几句附和,培训小组建立后,同样的一一批人的谈话内容就又成了这个新兴组织。
起先他们只是热切地探讨培训小组的轮换人员,猜测谁会“跌落神坛”或是谁又“黄袍加身”。慢慢地,大概在培训小组建立满两个月之后,这群人的谈话内容便成为了严厉批判这个组织。批判什么呢?不合理的选拔机制,疑似内定的人员,复杂的规章制度。这听着确实很唬人,再加上他们撼天动地的气势,我最初旁听的时候也吃了一惊,甚至险些怀疑起了官僚在基金会内的复辟。但作为第一批被选拔进培训小组且目睹了12次人员流动的人,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表示,这些情况都是不存在的。
那这能说明什么呢?
说明那些人的动机根本就不是简单地骂培训小组,他们的动机更为复杂。他们是表面看淡培训小组,自诩人间清醒,劈头盖脸地骂一顿,最后没准还象征性地反抗一下,实则是因为自己加入无望而希望通过这种简单的情绪宣泄来博取他人的关注,从而抚慰自己因暗中攀比而否定自己的失败感。其二,刚才已经说过,他们针对的并不是培训小组,而是站点内的各项因自身原因而感到不满的规定、人或事,然后通过对其进行在涉世未深的人看来十分“细致”的“分析”和探究后,博取一定的威望,树立自己的威信,提升自己的地位。现在培训小组的出现无疑为他们又增添了新的话题,而且是一个可以榨取长久威望、威信、地位的话题,也就不难看见他们乐此不彼的交流了。
但事情的发展还更荒谬。这么形容或许不太恰当,但我也没有更好的形容词了。长话短说,就是一些希望进培训小组并付出了很大努力,将其定为一个长期目标的人,也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第二类人,受到了这种负面言论的很大影响。他们中有的满怀热血,埋头苦干,最后凭借自己的努力进入了培训小组,但是却招来了这帮人的冷嘲热讽。为何?为的就是他们进去了!在食堂、休息室、宿舍,他们“众人皆醉我独醒”,能耐至极。看到有人进去了,没带上自己,又上蹿下跳当起跳梁小丑,不断干扰别人,刷新存在感。所以说这群人很可憎。你们既要对他们的行为做出理性的判断,也要避免自己成为这样的人。
这些有关培训小组的长篇大论,我不期望大家能完全理解其中蕴含的处世哲学和对于你们应该给自己怎样定位的忠告,所以接下来我会再进一步给大家针对此事提出一些要求。人类已经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它们的间距没超过一百年,却给帷幕内外的科技带来了巨大变革。而现在帷幕外的传言普遍认为人类又开始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这个说法不无道理,至少在帷幕内,从D级人员日益下降的死亡率和显著减小的收容失效风险来看,我们确乎在进行第三次工业革命,科技发展速度几乎远超冷战期间的速度。但这样的发展是和风险并存的。死亡率下降,人员工作舒适度提高,心理指数直线型上升,种种迹象表明我们现在的环境和曾经大相径庭,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在就不再有挑战。
诚然,老一辈基金会员工经历的落后的技术,短缺的人手,动荡的局势等等艰苦,确实是我们现在所不用承受的,可这样所营造的舒适圈却适得其反,使得现在的大部分员工已经不再具有曾经前辈们的精神意志,这便是第一个挑战。其次,就像培训小组所带来的种种效应一样,总会有心术不正的人去揣测他人想法,以一种恶意,这是不利于我们个人的正确思想和集体的正确发展的。不是说我们不能独立思考,而是要有理性地思考,思考和理性思考这两个概念并不冲突,思考只是大脑对于事物的瞬时处理,理性思考是客观冷静地详细处理事物。因此每个人培养这种能力,又是第二个挑战。
最后一个挑战,也是最关键的压台大戏,是一个命题,叫做“身处时代洪流我们是否具有自我”。我个人认为这个命题可以再简化,删去“身处时代洪流”这个限定语。这是因为不论我们现如今究竟处于什么时代,周遭是何环境,我们都应“具有自我”。一方面是为了处理模因污染的异常,一方面是为了摒除杂念安置内心,能正视外物、自己,做到望物不带情,顾己不无心。这便是转换。我们不能做到绝对客观审视外物,更不能不带主观情绪评价自己。但我们要学会之间的转换,将无谓的思绪转换成平和的思想,或者直接将其转换掉。这种能力的养成并不简单,我也不指望大家能一蹴而就。不过慢慢来,总会有所结果的。
那么我对于各位的要求,也就呼之欲出了:我希望大家可以克服上述三个挑战,如果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第三个挑战,那至少也要解决前两个挑战。这些挑战并不只是针对培训小组一事的有感而发,而是就站点内长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还会持续的问题进行的总结。虽然质朴,可能不太符合各位对于基金会这样一个神秘组织的迎新演讲的想象,但各位都坐在这儿了,应该也是真正怀揣着对于保护人类、保护常态的信念,不能步了那第四类人的后尘。而想要保护外物,那就先要健全自身,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我这么说也不是去给各位泼冷水,只是希望各位能正视自己的定位,埋头苦干,向第一、二类人学习,总会发光发热的。虽然不一定在青史上留名,但我们都会记住你的贡献的。
好了,这场讲座也临近尾声了,感谢大家能在这里听我发表干巴巴的论述,如果有人有疑问也欢迎来咨询。大家休息片刻,稍后会有人来宣读下一批培训小组轮换表。会议室门口的橙汁不限量,但考虑到大家晚上的工作,还是不要喝太多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