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音律术指导通用教材(第5版)》
2025年10月23日
修订 7
核心指标
评分
47
↑ 50
↓ 3
支持率
94%
总票数 53
Wilson 95% 下界
84.6%
在相同票数下更稳健的支持率估计
争议指数
0.214
评分趋势
加载图表中...
最近修订
1 / 3
最近投票
1 / 6
2025-11-05
2025-11-02
2025-10-31
2025-10-29
2025-10-29
2025-10-29
2025-10-28
2025-10-27
2025-10-26
2025-10-25
页面源码
源码字符数 29138文字字数 25509
[[include :scp-wiki-cn:component:toggle-sidebar]]
[[include :scp-wiki-cn:theme:minimal
|title=华东奇术学研讨会
|subtitle=科普教育中心]]
[[include :scp-wiki-cn:credit:start]]
@@@@
**名称:**《基础音律术指导通用教材(第5版)》
@@@@
**作者:**[[*user Angoulmuck]] & [[*user DustStore]]
@@@@
**留言:**本文是当时3k参赛作品“为醋包饺子”里“醋”的扩充,大概就是通过音乐释放奇术这么个东西。然后和橘子聊了会儿天坚定了要写这个东西的信念。当时还觉得这是个完全的蓝海所以写的也很放荡不羁想到什么写什么反正也没有参考。结果所有都写完了之后,橘子找到了一个叫“音击术概览”的20年文章……完全地撞车了啊啊啊啊啊啊。全然败北!音击术好像已经固定了一些关于乐理和技法上的东西,但是和我想的概念还不一样,而且最重要的是东西已经写完了,如果这个要改就要全部重写,但是我的激情已经枯竭了还没转好。于是稍微找凿海聊了一下发现只是虚惊一场,借此机会顺带让凿海在前言里客串了(对。
对了其实还偷偷塞了一点不是很明显的设计比如划分了几个奇术类科目:咒文学(法阵、纹章、符文在这里),炼化学(炼金术、魔药学这种神秘的东西),仪式学(很明显!其实我感觉仪式是奇术里最魔法的部分,所有奇术都离不开这个东西),言灵术(其实本来应该算在咒文里的,然后后来发现咒文的“咒”里好像没包括“言”的部分),应用奇术学(感觉就是工科的自动化来着),分析论(高等数学处理一下),异画学和音律术(对的,艺术向奇术),还有奇术史学(秘史也是史,对)——正好九术。这样其实感觉能划分的内容都划分出来了。虽然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神神叨叨的风格(玩密教玩的。
[[include :scp-wiki-cn:credit:end]]
[[module CSS]]
@import url('https://fonts.googleapis.com/css2?family=Noto+Serif+SC&display=swap');
#header h1 a{
margin: 0;
width: 50%;
}
h1 span{
font-family: 'Noto Serif SC', serif;
font-size: 180%;
}
h2 span{
font-family: 'Noto Serif SC', serif;
font-size: 200%;
}
h3 span{
font-family: 'Noto Serif SC', serif;
font-size: 180%;
}
#main-content p {
font-family: 'Noto Serif SC', serif;
line-height: 160%;
margin-block: 1.8em;
font-size: 125%;
text-indent: 2em;
word-wrap: break-word;
white-space: normal;
word-break: break-all;
}
.creditButton p a:visited{
color: #ffffff !important;
}
.creditButton p a:link{
color: #ffffff !important;
}
.ruby{
text-indent: 0;
}
#page-title {
font-family: 'Noto Serif SC', serif;
font-size: 280%;
}
#page-content p a:link {
color: #000000;
}
#page-content p a:visited {
color: #000000;
}
#page-content p a:hover {
color: #1E90FF;
}
#page-content p a:active {
color: #000000;
}
#toc {
border-top: none;
border-right: none;
border-bottom: none;
border-left: 2px solid #000;
position: fixed;
bottom: 4.5vh;
right: -300px;
width: 300px;
transition: right 0.2s;
}
#toc:hover, #toc:focus-within {
right: 0;
}
#toc-action-bar {
display: none;
}
.title {
position: absolute;
top: 0;
right: 100%;
background: rgb(var(--toc-background-color));
border: solid var(--toc-border-width) rgb(var(--toc-border-color));
}
#toc-list {
height: 50vh;
overflow-y: auto;
}
[[/module]]
[[=]]
[[image http://scpsandboxcn.wikidot.com/local--files/angoulmuck/%E5%9F%BA%E7%A1%80%E9%9F%B3%E5%BE%8B%E6%9C%AF%E6%8C%87%E5%AF%BC.png width="auto"]]
[[/=]]
[[toc]]
@@@@
@@@@
[[=]]
++ 第5版前言
[[/=]]
随着时代的发展,奇术学不断祛魅:上世纪末,咒文学与炼化学先后新增了生产辅助学习与工业流程设计,本世纪,应用奇术学成为了机械自动化的类似学科,分析论更是直接被纳入物理学门类,如今互联网行业兴起,仪式学也开始向计算机靠拢。如果有各位所注意,“奇术史学”这个名词应该已经许久没有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了——如今这一科目的相当一部分已经被拆分到了各个奇术相关内容的基础学习中,我们经常能在一些奇术学科普中见到它曾经的身影。而另一部分的奇术史学内容被转到了历史学、宗教学与人类学的名下。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中,音律术、异画学与言灵术却一直处于一种令人尴尬的位置。
言灵术的境况不必多说,它其中所包含的“帷幕后”的内容太多了:从凭借神性实体之名调用到的权限而使用的“律令”;到模仿异常实体沟通EVE粒子的技巧而习得的“语言”。如若也尝试将言灵术加入主体常态学科成为半隐学,风险控制极为困难。
音律术则是恰恰相反:其中包含的“帷幕后”的内容并不多,或者说太少了。只要掌握了EVE粒子诱发的技巧,只要人们会唱歌、会演奏,就约等于学会了音律术。或者说,如今许多常态下音乐学校在教的内容,就已经是音律术的祛魅版本,而介于这种情况,让音律术成为某种半隐学也是很困难的——它离我们的生活太近,又太远。异画学也是同样的道理,笔者就不再赘述。
在这里笔者可能要把奇术学的一些门类进行比较。咒文学和言灵术同样离我们很近,我们每天都会和各种语言、文字和符号打交道,但是那些包含力量的语言是固定的,包含力量的符号也是固定的,正因如此,对于帷幕后的我们来说这些知识便是可控的。但是,音乐与绘画,或者说,艺术——从一万年前人类在洞穴中茹毛饮血,到一万年后我们在互联网上讨论星辰大海,都没有离开过我们的生活。于帷幕后的一些组织而言,如果没有办法控制知识、便控制掌握知识的人,确实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方法——笔者无意评判这种行为的对错,但本社始终秉持着“堵不如疏”的思想,这也正是这本教材出版的原因。作为科班团体,本社将尽可能地帮助有意学习音律术的人规避掉绝大多数的风险,进行系统性的学习与实践。
本书第5版在继承第4版特点的基础上,根据[[[thaum-elementary-flow|最新提出]]]的[[span class="ruby"]]奇术基本流[[span class="rt"]]Thaumatology Elementary Flow[[/span]][[/span]]模型(下简称TEF模型)进行了调整与修改,删除了较为陈旧的“奇术三大定律”、与不常使用的“和声大调”、“旋律大调”、“特种自然大小调”,增加了对于基础乐理与奇术理论概念的讲解。
不要吝啬自己的情绪,情绪是音乐的源泉,也是奇术的源泉——在利用本书学习音律术时,建议读者一定要多思考、多分析、多练习,以及欣赏已有的优秀作品成果。简易术式构建练习也应尽量采用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普适意义的内容,或者采用成熟的常态-奇术演练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好音律术,进而在实际中真正做到熟练运用音律术达成具体应用问题。
本书由华东奇术学研讨会科普教育中心编写完成,具体分工如下:上海音乐学院音律术学部白易宸教授编写第一、二、五章并负责全书统稿,由华东理工大学奇术学院朱明文教授编写第三、七章,SCP基金会中文分部艺术性异常讨论组Transleithanien博士编写第六章,中央音乐学院奇术分院段鋈教授编写第四章与第三章中的调性本位论部分。
SCP基金会中文分部特外站点十号奇术组研究员Store审阅了本教材并提出了十分中肯的修改意见,在此表述衷心的感谢。在编写过程中,本社得到了许多业内人士的鼓励和支持,包括SCP基金会中文分部开放的关于音击术仪式记录、[[[to-hear-an-emotion-from-a-note|音击术早期研究资料以及讲座的影像]]],种种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在此对所有支持和帮助本书编写的人们表达诚挚的感激。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衷心希望能得到读者与同行的批评指正!
笔者邮箱:yichenbai@ects.edu.com
[[>]]
笔者
2025年于上海
[[/>]]
@@@@
@@@@
@@@@
@@@@
@@@@
@@@@
+ 第一章 乐音体系与奇术流
音律术作为奇术学的重要分支,其理论建构始于对乐音本质的深刻理解。不同于传统声学将音视为纯粹的物理振动现象,音律术在TEF模型框架下,将乐音重新定义为EVE粒子在特定频率区间内的有序运动表征。本章将系统阐述乐音的基本属性与键盘参照体系,建立音律术研究的理论基础。
@@@@
+++ 一、音的四重属性及其奇术学释义
在经典声学理论中,音被界定为具备音高、时值、强度与音色四种基本属性。这四种属性在音律术实践中获得了新的诠释维度,它们共同决定了奇术流的空间定位、持续状态、能量分布与内部结构。
1.**音高:**对应于声音的振动频率,在奇术学中直接映射为奇术流在垂直维度的密度梯度(k)与运动方向。高频音(高音)引导EVE粒子以更高密度聚集,并驱动整体流场呈现上行态势;反之,低频音(低音)则促使粒子结构趋于疏离,引导流场向下沉降。此性质决定了术式能量的基本空间指向与分布形态,是构筑术式空间结构的首要参数。
2.**时值:**音的持续时间,决定了奇术流的时序特性和稳定程度。长时值音能够塑造出持续、稳定的流场环境,为复杂术式提供必要的结构骨架与能量基底;短时值音则生成瞬时的高能脉冲,适用于术式的触发机制、节点强化或节奏性调制。对时值的精确控制,直接影响术式的生效持续时间、作用范围以及与其他术式的时序协调性。
3.**强度:**音的振幅,关联于EVE粒子的动能水平,在TEF模型中表现为局部能量密度的瞬时涨落。强音制造显著的能量峰值,产生强烈的定向驱动与冲击效应;弱音则承担流场的微调、缓冲与连接功能。强度的变化规律,决定了术式的能量输出特性、作用强度以及动态范围,是表达术式意图强弱的关键。
4.**音色:**由声音的谐波结构决定,影响奇术流的内部构成与微观纹理。不同音源(如弦乐、木管、铜管)因其独特的泛音列分布,会诱导产生具有特定干涉与衍射特性的粒子流。因此,即便在音高、时值与强度序列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不同音色的演奏也可能导致最终术式效果呈现细微但关键的分化。这体现了音色在术式精细化调控中的特殊价值。
需要着重指出,在既定的旋律术式框架内,音色与强度的改变通常被视为可被容许的调整,因此一部已完成的作品也可以视情况在这两方面进行个性化调整,常见的情况是更改配器组与变化表情——这些操作一般不会瓦解其核心术式构型。另一方面,任何对音高相对关系(音程)或节奏比例(时值关系)的修改,都将直接破坏其固有的TEF动力学结构,导致原术式失效。这种改变可能表现为原术式的失效,也可能会导致其不可预测地转化为另一种术式形态,这是音律术实践中需要严格把控的关键环节。
@@@@
+++ 二、键盘体系
为建立统一的学术规范与实践标准,本教材采用十二平均律体系的钢琴键盘作为基础参照系。这一选择基于其音高体系的标准化与可视化特性,便于初学者建立准确的空间概念。
在钢琴键盘上,包括所有的白键与黑键,相邻的两个键都构成半音,隔开一个键的两个键都构成全音。半音是一种计量单位,它是为了反应音与音之间的音高关系而存在的。两个半音等于一个全音。所有的琴键,从左到右,从低音到高音都按照半音关系依次排列。
1.音名体系采用C、D、E、F、G、A、B七个基本音级作为命名基础,变化音级通过升号(♯)、降号(♭)予以标示。如此,我们就在键盘上得到了以C、D、E、F、G、A、B为名的白键,和以♯C/♭D、♯D/♭E、♯F/♭G、♯G/♭A、♯A/♭B为名的黑键。变化音级的意思是将基本音级加以升高或降低,包括升音级(将基本音级升高半音)、降音级(将基本音级降低半音)、重升音级(将基本音级升高全音)、重降音级(将基本音级降低全音)。特别注意的是,不光黑键会以变化音级命名,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打个比方:我们会管C叫做♯B或者♭♭D。这种命名方式确保了音高指向的明确性,避免了唱名体系可能带来的调性依赖问题。在音律术研究中,音名的绝对性较之唱名的相对性具有更重要的理论价值。
2.音组划分系统为解决同名音高的区分问题提供了有效方案。自低频起,依次划分为大字二组、大字一组、大字组、小字组、小字一组等,直至小字五组。这种分组方式不仅建立了音高的精确定位系统,更重要的是揭示了不同频段EVE粒子运动的基本特性。
3.音域概念在音律术中被赋予了新的功能性内涵。通常将完整的音域划分为三个特征区域:低音区(涵盖大字二组至大字组)以高密度、强惯性的粒子运动为特征,适用于能量蓄积与术式基底构建;中音区(小字组至小字二组)兼具密度与流动性,常作为施术主体与辅助流体的连接区域;高音区(小字三组以上)则以快速响应与强穿透力见长,适于构筑术式的爆发点或导向性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此种划分仅为通用理论模型,具体乐器与人声存在显著的个性差异。例如,某些铜管乐器在低音区仍能保持较强的穿透力,而部分弦乐器在高音区也可展现特殊的绵延特性。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具体发声体的物理特性进行针对性调整。
@@@@
+++ 三、TEF模型下的音律术基础
在TEF模型框架下,音律术的特性可以通过一组基本方程予以描述。虽然本教材避免过多数学推导,但了解这些基本关系有助于深化对音律术原理的理解。
流率方程 [[$ q=kv $]] 确立了音律术的能量基础,其中流率[[$ q $]]代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EVE粒子数,密度[[$ k $]]反映粒子的空间分布状态,速度[[$ v $]]表征粒子的运动效率。这一方程揭示了音高与时值的协同作用机制:高频音通过提升粒子速度[[$ v $]]来增加流率,长时值音通过维持粒子密度[[$ k $]]来保证能量的持续输出。
连续性方程 [[$ \frac{\partial q}{\partial x} + \frac{\partial k}{\partial t} = 0 $]]描述了音律术中能量的守恒特性。该方程表明,空间中流率的变化必然伴随着时间上密度的相应改变。这解释了为何音律术中的旋律必须保持连贯性——任何音符的中断都会破坏能量的连续传递,导致术式结构的崩塌。
状态方程 [[$ v=v_{f}\left(1-\frac{k}{k_{j}}\right) $]] 揭示了流速与密度之间的制约关系。当粒子密度[[$ k $]]接近最大值[[$ kj $]]时,流速[[$ v $]]将趋近于零,这解释了为何过于密集复杂的和声结构反而可能导致术式僵化。成功的音律术实践需要在能量密度与流动效率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通过这些基本方程,我们可以理解音律术的内在规律:它既不是纯粹的艺术表达,也不是简单的能量释放,而是一门需要精确控制多重参数的复杂科学。理解这些基本动力学关系,是摆脱感性摸索、进入理性施术阶段的关键。音律术的实践,本质上是基于这些规律,对多重声学参数进行精确编排的系统工程。
@@@@
@@@@
@@@@
@@@@
@@@@
@@@@
+ 第二章 律制
标准音高历代都有所不同,目前国际通用高度,也被称为第一国际高度名,是以小字一组的A每秒钟振动440次为标准,目前这也是标准音的定义。
在音律术的框架中,律制既非纯粹的调音制度,也不只是历史上音乐文化的产物,而是一种能流体系的约束方式。它规定了音与音之间的间距,也规定了奇术流内部的应力关系。在音高系统的划分上,奇术学传统沿用了乐理学的几种基本模型:五度相生律、纯律与十二平均律。前两者在古典音乐中以“自然”为名而被保存,后者则以“理性”之名被推广。奇术学的研究表明,这三种律制不仅仅是调音的差异,它们在能流层面上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流体稳定方式:局部耦合、整体协调与等距分布。
五律制作为规定音高体系中各音精确频率关系的数学法则,在音律术研究中具有超越音乐学范畴的重要意义。不同的律制不仅决定了音高的组织方式,更定义了奇术流得以稳定存在的几何边界条件。本章将系统分析三种基本律制的数学特性与其对应的奇术学内涵。
@@@@
+++ 一、五度相生律
五度相生律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形成的完整律制之一,其理论基础是以纯五度(频率比3:2)为生成元,通过连续相生构建整个音阶体系。从数学角度看,这是一种基于简单整数比的递归生成系统。
在奇术学视角下,五度相生律塑造了一种特殊的能量场结构。每一次五度相生都构成一条强韧的能量回路,这些回路在局部范围内形成高度稳定的应力传导网络。研究表明,在此律制下激发的奇术流表现出显著的局部耦合特性:相邻音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极高,几乎不存在相位延迟。
这种律制的应用特征十分鲜明:由于其强大的局部张力,特别适用于需要快速响应与力量集中的术式类型。例如在防护性术式中,五度相生律能够构建出反应灵敏的能量屏障;在攻击性术式中,则可实现能量的瞬时汇聚与定向释放。然而,这种律制的局限性同样明显——其整体协调性较差,长程能量传递时易出现结构失稳,因而不适于构建复杂的多层级术式。
@@@@
+++ 二、纯律
纯律是在五度相生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改良体系,其核心改进在于引入了纯律大三度(频率比5:4)作为新的结构要素。这一改进使得音阶内部的频率比更贴近自然泛音列的数学关系,形成了更为复杂的整数比网络。
在奇术学表现上,纯律创造了与五度相生律截然不同的能量场特性。它通过引入大三度结构,有效平衡了音阶内部的应力分布,使得能量在场中的传递更为均匀平缓。实验测量显示,纯律下的奇术流谐波分量更为丰富,各频率成分间的干涉效应显著降低。
这种律制的优势在于其卓越的整体协调性。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时间维持的仪式性术式,或作用范围广泛的环境缓释类操作。在纯律支持下构建的防护场往往具有更好的渗透性与自我修复能力;而治疗性术式在此律制下也能表现出更稳定的持续效果。值得注意的是,纯律的这种整体协调性是以牺牲局部强度为代价的,其在瞬时能量输出方面不及五度相生律。
@@@@
+++ 三、十二平均律
十二平均律的出现是律学史上的革命性突破。其核心原理是将八度音程精确均分为十二个半音,每个半音的频率比为 [[$ 2^\frac{1}{12} $]] 。这种设计使得所有音程在数学上都变为近似值,但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优势。
在奇术学层面,十二平均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调域可移性"上。由于所有半音距离相等,任何调性下的术式构型都可以在不损失基本形态的前提下进行自由平移。这一特性极大地扩展了音律术的应用范围,为复杂调性转换与现代大型术式的标准化提供了理论可能。
十二平均律下的奇术流表现出独特的量化特征:能量在各音级间的分布高度均匀,不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点。这种特性使得它特别适合于需要精确控制的现代应用场景,如工业奇术流程或多重术式并行处理。然而,这种普适性的获得是以牺牲各音程的自然纯净度为代价的,其奇术流在局部强度与整体协调性方面均逊于前两种律制。
@@@@
+++ 四、音分值
理论阐述需以精确的测量数据为支撑。为了超越主观听觉感受,客观比较不同律制间存在的细微音高差异,我们引入音分作为标准的音高计量单位。该体系由学者亚历山大·约翰·埃利斯系统提出,其核心定义是:在十二平均律中,将一个半音区间等分为100音分,一个八度区间对应1200音分。通过计算频率比的对数值,任何音程都可以用精确的音分值予以表征,从而为所有律制提供了一个客观、统一的比较基准。
基于音分计算法则,我们将C自然大调音阶在各律制下的绝对音高关系归纳如下表所示:
@@@@
||~ 律制||~ C||~ D||~ E||~ F||~ G||~ A||~ B||~ C||
||五度相生律||0||204||408||498||702||906||1110||1200||
||十二平均律||0||200||400||500||700||900||1100||1200||
||纯律||0||204||386||498||702||884||1088||1200||
@@@@
@@@@
从上表可以看出:五度相生律所有全音都相等,音分值为204,所有半音也相等,音分值为90,全音大于两个半音之合。纯律中,全音的音分值分为204与182两种,半音的音分值则为112,这一结果与纯律的制律有关。十二平均律最为协调,但其除了一度与八度之外,其余各音音高与其它两律都不相同。
通过音分的量化我们可以直观地理解前面所述的“不同律制适用不同的施术目的”——这些微小的音分差异直接决定了术式的稳定性、强度与适用范围。
如数据所示,五度相生律在单一调性内,其音程规则的均质性使得在单音情况下各音结合所激发的奇术流局部协调性极高,应力传导近乎无损。这从原理上解释了其为何特别适用于要求力量纯粹、反应迅捷的术式。然而,24的音分差是其固有缺陷。当术式试图超越单一调性的范畴,进行长程能量传递或结构扩展时,这点微小的“不协调”会被不断累积放大,最终引发术式在宏观尺度上失稳的情况。
纯律中,大小全音与宽半音的特点在特定的主音(如C音)上能形成一个应力分布均匀的和谐场,精确的整数比关系使其在特定调性下高度稳定,尤其是存在和弦音的同时结合时,以此为基础的多声部术式纯正和谐,特别适合需要持续稳定的仪式性术式。
对十二平均律来说,每个音程中都会存在数个音分的微小偏差,从微观粒子层面看,意味着每一个音程激发的奇术流都并非处于能量传递效率最高的最纯净状态,但其所有半音均相等,进行术式变换时,能流的差值最为可控,因此在现代音律术中被广泛采用。
@@@@
+++ 五、分音列
讲完了音律,那音律的制定是否存在什么基础呢?
我们平时所听到的声音,一般都是由许多声音组合而成,这种声音我们会称之为“复合音”。以弦的振动为例,它不仅是全弦的振动,其上每个细分的短弦也在振动。由全弦振动所产生的音,即我们所能听见的最清楚也是最响的音叫做“基音”,而又其他各个细分的短弦振动而产生的音一般很难被听到,它叫做“泛音”或者“倍音”。将基音与泛音按照高低次序排列而产生的音列被叫做“分音列”,其中的各个音则称之为“分音”。
分音列理论揭示了单个乐音内部的复杂结构。每个乐音都由一个基音和一系列泛音构成,这些成分的频率与强度关系决定了音色的本质特征。在奇术学研究中,分音列被理解为奇术流微结构的直接影响因素。
基音频率决定了奇术流的主频特性,主导着能量的基本流向与分布模式,泛音则会影响能量密度。先进的音律术研究已经开始尝试利用泛音来实现特殊的术式效果。
@@@@
+++ 六、律制选择的实践考量
在音律术实践中,律制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首先必须明确术式的目标需求:若追求力量的瞬时爆发,五度相生律是理想选择;若注重效果的持久稳定,则应优先考虑纯律;若需要灵活的调性转换或标准化操作,十二平均律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同时还需考虑施术环境的特殊性。在天然谐波丰富的环境中,纯律往往能获得额外的能量加成;而在人工建构的空间中,十二平均律可能表现出更好的适应性。施术者的个人特质也是重要考量因素:不同的感知能力与操控习惯可能导致个体对特定律制的亲和度差异。
现代音律术的发展趋势是律制的融合应用。通过精确计算不同律制间的频率差,有经验的施术者可以在关键节点引入律制转换,从而在保持主体结构稳定的同时,获得特定部位的强度提升或特殊效果。这种高级技巧需要深厚的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此不多展开。
@@@@
@@@@
@@@@
@@@@
@@@@
@@@@
+ 第三章 调、调关系与调式
由基本音级构成的音列,其音高位置称为"调"。调的确立为音高组织提供了基准,决定了旋律与和声的绝对音高范围。在音律术实践中,调的选择直接影响奇术流的基频特性,是构建稳定术式场的基础。在音律术的体系中,“调”并不仅仅是音乐理论意义上音级体系的起点,而是一种奇术能流的定位方式。调的确立,即意味着在多维的音高空间中划定一处基准,使得能流得以围绕该基准组织、流动与稳定。
@@@@
+++ 一、基准调
在古典乐理中,我们以C调为基准,将其构成音级 C-D-E-F-G-A-B 视作无升降号的自然系统。奇术学则认为,这一系统在TEF场中呈现最为平衡的能流分布:其频率比率接近整数比例,流体应力最小,且能量散逸均匀。因此,C调被视为奇术能流的“零点调”或“中性调”。在此调内构建的术式具有最强的可迁移性,但相对缺乏情绪指向性。换言之,C调既是奇术空间的起点,也是情感表达的空场。所有其他调的情绪色彩与能流特征,皆可视为从此中性基准出发的偏移。
@@@@
+++ 二、变调
当基准音升高或降低时,音级体系随之整体平移,此种平移在乐理上称为“变调”。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将C调的七个音,也就是由基准音级构成的音列,全部移高纯五度,这将会得到G调。G调的调号会在F的音位上标注一个升号,代表将F升高半音。
由基本调开始向上按纯五度连续相生,依次可以得到G调、D调、A调、E调、B调、♯F调、♯C调。而向下纯五度连续相生则可以得到F调、♭B调、♭E调、♭A调、♭D调、♭G调、♭C调。在奇术学上则被理解为能流基准的偏转。基准上移,能流张力增大,音的密度趋紧;基准下移,张力舒缓,音的密度趋松。若以能量曲线表示,则升调对应高坡的积能状态,降调对应低谷的缓释状态。因而,高音域的调常被感知为明亮、紧迫或昂扬,而低音域的调则显得深沉、稳重或黯淡。这种感受并非纯粹心理性的联想,而是奇术流在不同频带中的实际能量分布差异所致。
五度相生这种调性理论同“五度相生律”不同,虽然它们都应用了“五度相生”这一相同的方法,但我们不难注意到,“调”是音的组合,而“律”则是音的规范,初学者尤其需要注意这一点,这是极其容易混淆的内容!
在陈明这一点后,我们重新来看“五度相生”的调性,就会发现他具备与五度相生律相似的特性——循环与耦合,只不过从音与音的纯粹能流变成了调与调的组合能流。从调的相互关系来看,五度循环是理解能流相干性的关键。任一调向上五度生成的新调,与原调在能流构型上具有最高的相似度,它们之间的EVE流线能够无损衔接。向下五度生成的调,则在流体结构上呈现反相对称。这种相干与反相关系,使得调与调之间构成一个闭合的环——即所谓的五度循环圈。奇术学将此环称为“调性连续体”:在该连续体上,能流的状态沿环变化而不失连续性;而在相隔较远的调之间,能流结构的相位差累积至一定程度后,会出现断裂或干涉。因而,调关系的“远近”,实际上是能流相位差的度量。
@@@@
+++ 三、等音调
等音调是根据十二平均律所有半音都相等的理论而诞生的,意为“两个调之间所有的音均为等音关系”,这也意味着仅有在十二平均律下才会应用到这一情况。因此,许多古代音律术式中不存在这种特殊形式,只是由于目前十二平均律应用最广,使得这种不常见的情况常见了起来。
等音调共有三对,分别是:♯F调和♭G调;B调和♭C调;♯C调和♭D调。
需要注意的是,升号调与降号调在音乐上表现作用完全不同,术式形成也完全不同。还记得我们刚才提到的“基准偏转”吗?升调对应积蓄,降调对应释放,即使是相同的音高,在不同环境下的作用也会有所区别。不过,特殊地,等音调间切换也是一种术式构建方法。它相当于创造了一个奇术能流的相对稳定状态,通常在一些不适宜采用其它和缓调时用于维系术式稳定。例如柴可夫斯基的《摇篮曲》,他在其中交替使用了B调和♭C调这一对等音调,通过反复“积蓄”与“释放”,将能量维系在了一个恰到好处的中值。
@@@@
+++ 四、调式
几个音(常见为三至七个)按照一定的关系(高低关系、稳定与不稳定关系)组合在一起,以某个音为中心构成一个音组织,这个音组织就叫做“调式”。
从这里开始,我们将会谈及音的表现方式,调式就是其中之一。
调式的种类很多,而且各不相同。从音的数目到音的关系都不一样。而在个别调式上,音高关系和数目即使相同,但若隶属于不同的调式体系,达成的效果也不一样。例如同为以C为主音的调式,《松花江上》是清乐宫调式,《列宁格勒交响曲》则是大调式 。前者是五声调式体系,而后者则是大小调体系。
调式中各音的关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稳定与否。不稳定音通常围绕着稳定音进行,而稳定音中,基于其不同的稳定程度,其中最为稳定的音就叫作“主音”。若是从主音到主音,将调式中的各音按照高低顺序排列起来,这就叫做音阶——从低到高叫上行;从高到低叫下行。若是将上行音阶依次使用罗马数字标号,自主音开始按上行七声调式计算,标好的各音名叫调式音级。其中第I级、第III级、第V级为稳定音级,其余为不稳定音级。第I级即为主音,上方纯五度——也就是第V级为属音,位于中间的第III级为中音。还是自主音开始计算,下方纯五度——也就是第IV级为下属音,第VI级则是下中音。主音上二度(第II级)为上主音,下二度(第VII级)叫做“导音”。
各音级根据其与主音的关系,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如果用数学概念解析这个过程会更清晰——即,若将整部作品视作一个函数组,则各个乐章是不同的函数,而调式就是每个函数的导数。导数的各种特征会反应函数的部分特性。
其中,主音(第I级)、属音(第V级)、下属音(第IV级),此三者对音律术奇术构成最为重要:
主音作为调式的中心音,主要起到了一种“导向能量锚点”的作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它不是将自己作为一个核心,而是一种标志物,引导所有其他音级的能量流动最终回归主音,形成稳定的能量闭合环。属音位于主音上方纯五度,属音会导向曲子的决定性张力,推动能流向主音运动,是构建术式发展段落的核心要素。下属音位于主音下方纯五度,为导能流场提供反向的引导性平衡。因此,它们被统称为“正音级”。其余的部分则被称为“副音级”。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几种常见的大小调式。
1. **自然大调式:**自然大调是调式的一种,由七个音组成。由两个相同的四声音阶结合而成,中间用大二度分开。其稳定音合起来构成一个大三和弦。不稳定音以二度音程关系倾向于稳定音,构成奇术运行的基本音调。其根本特征,是主音上方的大三度,这一音程最能说明大调式的特征。
2. **自然小调式:**自然小调由两个不同的四声音阶结合,中间以大二度分开。不稳定音级以二度音程关系倾向稳定音级,构成奇术运行的基本音调。由主音到中音为小三度,此音程最能代表其特征。
3. **和声小调式:**将自然小调的VII级音升高半音即为和声小调。特性音程为VI级音至VII级音的增二度。在音律术中,这一变化增强了导音向主音的倾向性,使能量运动更具张力。
4. **旋律小调式:**将自然小调的VI级与VII级音都升高半音。其上行音阶的四声音阶结构与自然大调式完全相同,但在下行时通常恢复自然小调式形态。这种独特的结构使旋律小调式兼具大小调式的某些特征,在音律术中适用于需要复杂能量变化的术式。
除大小调划分之外,我们还特别存在五声调式体系。
五声调式体系是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核心。其理论基础建立在纯五度相生法则之上:从宫音出发,向上纯五度生徵音,再向上纯五度生商音,继续生羽音、角音,构成完整的五声体系。按照纯五度排列起来的五个音所构成的调式,就名为“五声调式”。将其移动到一个八度之内,按照从低到高排序,就产生了我们常说的“宫商角徵羽”。这种排列呈现出独特的音程结构:相邻音级之间仅包含大二度和小三度音程,完全避免了半音和三全音等具有强烈倾向性的音程。
以宫音为主音,就叫宫调式,以此类推,分别有商调式、角调式、徵调式、羽调式。
这五种五声调式在五声调式体系中最具代表性。“宫商角徵羽”五音又叫做正音。而在正音之外,还存在四个偏音:“清角”、“变宫”、“变徵”、“闰”。
不过由于中国本土音乐的断代,中国也并未发展出相应的音律术体系,我们主要是使用西方已成型的音律术体系对本土音乐进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教学。目前学术界对五声调式如何使用的观点并不相同,而若是加入偏音,其衍生的调式亦不尽相同。在此不作详尽讲解。
@@@@
+++ 五、调性本位论
调性是调式所具有的特性.
调性本位论是音律术体系中的核心理论,其建立在对大量音律术实践案例的系统性总结之上。该理论认为,每个调性都具有独特的声学特征与能量特性,这些特性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与奇术应用,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色彩联想与情感象征。
由于经验总结的局限性,目前内容仅含有自然大小调式。从声学角度分析,不同调性因其在频率空间中的特定位置,会激发出不同的谐波结构。这些谐波结构的差异,在人类感知系统中被解析为不同的"色彩感"。例如,C大调因其谐波结构的完整性,在感知中呈现为"纯白色";而c小调则因其谐波结构的不完整性,在感知中呈现为"纯黑色"。
下表列出了二十四种自然调性的本位特征,学习者应当熟练掌握各调性的基本特性:
@@@@
||~ 调性||~ 色彩描述||~ 情感与象征||~ 本位名||~ 术式倾向||~ 典型应用||
|| C大调|| 纯白|| 最纯洁、最初始|| 圣本位|| 纯净场|| 基础防护、净化术式||
|| c小调|| 纯黑|| 抗争|| 刃本位|| 攻击|| 突破性、攻击性术式||
|| ♯C大调|| 奶白|| 阳光、纯洁|| 春本位|| 缓冲 ||安抚术式、中和术式||
|| ♯c小调|| 深褐|| 痛苦、呻吟|| 血本位|| 原始祭祀与巫毒|| 伤痛转移、诅咒术式||
|| D大调|| 纯绿|| 质朴、自然、天然|| 生本位|| 滋养生长|| 治疗术式、维生术||
|| d小调|| 墨绿|| 思想深刻、沉思|| 秘本位|| 秘氛与奇术强化|| 分析术式、增强术式||
|| ♭E大调|| 淡黄|| 光明、明亮|| 光本位|| 占卜|| 预言、显形术式||
|| ♭e小调|| 明黄|| 充满灵感,思维活跃|| 灵本位|| 活性化|| 催化术式||
|| E大调|| 纯黄|| 灿烂、光辉|| 昼本位|| 阳性、外放场|| 强化、振奋术式||
|| e小调|| 深蓝|| 忧郁、悲伤|| 夜本位|| 内敛场|| 镇静、休眠术式||
|| F大调|| 淡红|| 温暖、柔和|| 灶本位|| 延续|| 维持、保护类术式||
|| f小调|| 深红|| 悲愁、哀伤|| 秋本位|| 衰减与转化|| 能量削弱、状态转换||
|| ♯F大调|| 鲜红|| 明朗、有魅力|| 酒本位|| 诱导与迷狂|| 教唆术法、欺诈术||
|| ♯f小调|| 暗红|| 寂寞、伤感|| 烬本位|| 唤灵|| 死灵术||
|| G大调|| 大红|| 热烈、温暖|| 火本位|| 极端活跃|| 能量爆发、快速作用||
|| g小调|| 海蓝|| 怀念、思念、伤感|| 海本位|| 信息流动性|| 远程作用、信息传递||
|| ♭A大调|| 明黄|| 坚定有力、有气势|| 铸本位|| 坚固|| 实体构建、术式结构强化||
|| ♯g小调|| 淡蓝|| 轻松、欢快、优美|| 风本位|| 物质流动性|| 移动、加速类术式||
|| A大调|| 金黄|| 宏伟、辉煌|| 权本位|| 统御|| 控制、命令类术式||
|| a小调|| 纯蓝|| 惆怅、忧伤|| 霜本位|| 冷却凝固|| 减速、停滞术式||
|| ♭B大调|| 淡粉|| 活泼、轻盈|| 梦本位|| 虚幻与变化|| 幻术、夜游术||
|| ♭b小调|| 棕黄|| 庄严、虔诚、忏悔|| 律本位|| 秩序约束|| 封印类术式||
|| B大调|| 银白|| 高雅、明丽|| 月本位|| 阴性、反射|| 领域类术式||
|| b小调|| 暗灰|| 悲怆、断肠、冷峻|| 冬本位|| 终结|| 终止、清除类术式||
@@@@
@@@@
同一调性下采用不同于自然调式的变体,会产生本位的细微偏移。例如在圣本位中:采用利底亚调式时,会使术式扩张,强化净化效果;采用混合利底亚调式时,则会使能流更具包容性。这种偏移效应需要在实践中仔细体会和把握。调性之间的转换不仅是音乐技巧,更是能量再分配的过程。关系相近的调性转换(如C大调到G大调)较为平稳;关系较远的调性转换需要适当的过渡准备;大小调之间的转换会引发能流性质的显著变化。
在术式构建的过程中,调性转换时机的选择至关重要。过早转换可能导致能流断裂,过晚转换则会错过最佳作用时机。这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来培养准确的时间感。
@@@@
+++ 六、调式中的音程与和弦
音程是一种能量构建单元,指两个音高之间的距离关系。在调式体系中,音程与能量的基本运动形态相关。
根据听觉协和程度,音程可分为完全协和音程(纯四度、纯五度、纯八度)、不完全协和音程(大小三度、大小六度)及不协和音程(大小二度、大小七度、所有增减音程)。在音律术中,这种协和性对应着能量结合的稳定程度:完全协和音程形成稳定的能量支撑结构、不完全协和音程提供适度的能量张力、不协和音程产生强烈的能量运动倾向。
每个自然调式都包含特定的音程组合。以C自然大调为例,其音程分布呈现出规律性的特征:大二度音程存在于C-D、D-E、F-G、G-A、A-B之间,小二度音程则出现在E-F、B-C之间;大三度音程包括C-E、F-A、G-B,小三度音程则有D-F、E-G、A-C;纯四度音程分布于C-F、D-G、E-A、G-C、A-D、B-E,纯五度音程则体现在C-G、D-A、E-B、F-C、G-D、A-E的对应关系中。这种系统的音程分布为构建稳定的能量场提供了理论基础。
和弦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不同音高按照特定规则组合而成的音群结构。在音律术的实践中,和弦承担着构建复杂能量场的重要功能。三和弦作为最基础的和弦形式,由三个音按三度叠置原则构成,主要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大三和弦由大三度加小三度构成(如C-E-G),在音律术中对应着稳定而明亮的能量场,常被用于术式的起始和终止部分;小三和弦由小三度加大三度构成(如A-C-E),具有柔和而内敛的能量特性,适用于构建持续性的术式段落;增三和弦由两个大三度叠加构成(如C-E-♯G),会产生扩张而不安的能量张力,需要及时进行解决;减三和弦由两个小三度叠加构成(如B-D-F),形成收缩而紧张的能量状态,表现出强烈的不稳定感。
七和弦是一种更复杂的体系,它在三和弦基础上再叠加一个三度音程构成的进阶形式。其中,大小七和弦(又称属七和弦)由大三和弦叠加小三度构成;小小七和弦(又称小七和弦)由小三和弦叠加小三度构成;减小七和弦(又称半减七和弦)由减三和弦叠加大三度构成;减减七和弦(又称减七和弦)则由减三和弦叠加小三度构成。这些不同的七和弦结构为音律术提供了更丰富的能量变化可能。
在音律术的实际运用中,和弦的使用需要遵循严格的能量导向原则。属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能够形成完整的能量循环,这是构建稳定术式结构的基础;下属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则提供了一种相对温和的能量回归路径;而变格能够创造出特殊的能量氛围,适用于特定的术式需求。色彩对比原则要求通过大小和弦的对比来制造能量的明暗变化,使用副三和弦来增加能量的层次感,并在适当的时候运用变和弦来创造能量的突变效果。这些手法的合理运用,能够显著提升术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声部进行原则强调各声部应保持平稳进行,以确保能量流动的自然性和连贯性。需要避免不良的声部进行,防止能量场出现混乱;同时要特别注意声部间的平衡关系,以维持能量的均匀分布。严格遵守以上规则可以确保术式稳定有效。
@@@@
@@@@
@@@@
@@@@
@@@@
@@@@
+ 第四章 调式变音、转调与移调
在确立了调式的基本构型及其在奇术能流场中的基础功能后,实践的复杂性则体现在对既定结构的偏离与转换之中。调式变音、转调与移调,这三类技术分别对应于能流场的局部微扰、整体重构与基准平移,是音律术从静态结构研究迈向动态流程控制的核心环节。它们扩展了音乐表现的可能性,在奇术学意义上同样提供了调控能流强度、方向与性质的手段。在TEF模型提出后,我们可以通过数字量化解释这一系列现象。
@@@@
+++ 一、调式变音
调式变音的本质,是在保持调式主体骨架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引入非本调式自然音级的变化音,对局部能流状态进行有目的的干预。这些变化音可被视为嵌入稳定能流场中的临时性极点,其功能在于改变特定节点上EVE粒子的运动路径或能量状态。
从构成上看,调式变音主要通过升高或降低基本音级来实现,通常伴随着相应的临时变音记号。其音乐功能主要集中于:
**增强倾向性:**最为典型的是导音化处理,例如在和声小调中升高第七级音,使其向主音的倾向性更为尖锐,在能流层面表现为构建一个更强的能量梯度,驱动粒子更高效地回归主音锚点。
**丰富旋律线条:**通过引入经过音、辅助音等形态的变音,使旋律进行更为平滑或富于色彩变化,对应于能流路径的细微优化或纹理的复杂化。
**制造和声紧张度:**例如在自然大调中引入降六级音,可构成那波里和弦,带来特殊的色彩与紧张感,在奇术上则意味着在稳定场中制造一个可控的集中点,用于特定效果的激发。
在TEF模型中,调式变音所引起的音高改变(Δf)会直接导致局部粒子密度(k)与流速(v)的再分布。其影响范围通常是局部的,且具有时效性,一旦变音解决至稳定音级,该局部扰动即被场域自身吸收并恢复平衡。因此,调式变音的施用必须遵循严格的“预备与解决”规则,这并非刻板的教条,而是确保局部扰动不会演变为全局失稳的安全准则。任意引入而未予妥善解决的变化音,如同在流体中制造了一个未能及时平复的涡漩,其累积效应可能导致术式能流结构的连锁性崩溃。
@@@@
+++ 二、转调
转调标志着施术过程中能量基准的转变,是从一个稳定的调性过渡到另一个调性动态过程。此过程涉及了原有能流结构的解构与新结构的重建,是音律术式中实现能量层级跃迁、场景转换或复合效果的核心技术。
转调的技术路径多样,但其核心在于找到连接两个调域的“桥梁”。利用同时存在于原调与目标调的和弦作为中转站,我们称之为“共同和弦转调”。在奇术学看来,此共同和弦是一个具有双重能流指向性的特殊结构,它在转调瞬间成为一个临时的、可重构的能量节点,引导能流从原基准平滑地转向新基准。两调的共同和弦越多,能流相位差越小,转调过程越平稳。我们还可以经过媒介转调,使用不属于任一调性的和弦(如减七和弦、增六和弦)作为过渡。这类和弦因其高度的不协和性与功能模糊性,在能流场上制造了一个短暂的“混沌态”或“中性场”,有效消解了原调场的结构性应力,为构建新场提供了清零的起点。最后一种是旋律性转调,它通过旋律进行中特征的音程或音型暗示新调。这在能流层面可视为通过序列性的微导向,逐步引导粒子运动适应新的基准频率。不过在音律术中通常很少使用这种手法。
基于不同调性间的差别,转调又被分为近关系转调和远关系转调。前者指向属调、下属调或关系大小调之间的转换;后者指向调性距离较远的调域转换。
近关系下,由于能流结构相似度高,相位差小,此类转调能保持术式能量的连贯性与整体性,适用于术式的展开、深化或情绪的自然演进。远关系则要相对困难一些,如转向二级关系调或更远的调。其能流相位差大,转换瞬间会产生显著的能阶跃迁和场强变化,带来强烈的对比、冲击或启示感。在奇术实践中,远关系转调常用于标志术式阶段的根本性变革,或用于连接性质迥异的不同能流效应,但其操作风险较高,对施术者的控制力要求极为严苛。
@@@@
+++ 三、移调
移调是在保持内部音程结构与调式关系绝对不变的前提下,将整个术式或段落的音高整体移至另一个调高水平上的操作。它不改变术式内在的相对能流动力学,而是调整其作用的绝对频率基准。
移调的可行性高度依赖于所采用的律制。在十二平均律体系中,由于所有半音距离相等,移调得以无损进行。但在五度相生律或纯律中,移调可能导致部分音程纯净度的损失,进而影响能流效率。因此,现代标准化的音律术实践普遍建立在十二平均律基础上,以实现术式的高度可移植性。
尽管移调不改变术式的内在逻辑,但学习者必须认识到,不同的绝对调高在TEF场中对应着不同的基础能流特性。低频调域(如降号较多的调)粒子密度高,惯性大,适于构建厚重、持久、作用于物质层面的术式基底;高频调域(升号较多的调)粒子活跃,穿透性强,适于构建灵敏、迅捷、作用于信息或精神层面的术式结构。因此,移调并非纯粹的机械操作,施术者需根据目标调域的声学特性、施术环境共鸣特性以及施术媒介(如乐器或人声)的最佳音区,进行审慎选择,并在必要时对术式的强度、共鸣器等参数进行补偿性微调,以确保术式效果在平移后的最优化再现。
@@@@
+++ 四、三者的协同与系统性应用
在高阶音律术实践中,调式变音、转调与移调常被整合运用,构成复杂的动态能流控制系统。例如,一个大型复合术式可能始于某一基准调,通过内部多次的调式变音进行精细调节;在关键节点通过近关系转调实现能量扩张;继而利用远关系转调切换至一个性质迥异的效果场;最终,为了适应特定的执行环境或共鸣体,将整个术式结构进行移调处理。
它们虽同属调性领域的扩展技术,但其在音乐结构与奇术功能上具有本质区别:调式变音是调式内部的局部修饰,作用于微观调节;转调是调性空间的整体切换,对应着重构;而移调则是调高层面的整体平移,保持原本结构不变而调整其作用频段。在复杂的音律术编制中,三者常被协同运用,通过局部微调、场域转换与整体适配的多层次操作,共同构建出既富于变化又严谨可控的复合型术式体系。
@@@@
@@@@
@@@@
@@@@
@@@@
@@@@
+ 第五章 织体
音乐理论中,“织体”指的是音乐中各个声部、旋律线、和声层之间的组合方式;但是音律术中有着另一种“织体”的概念,它指的是能流之间的组织方式。我们将音乐概念中的织体称之为“音织体”,奇术概念上的织体称之为“法织体”。旋律与和声定义了能流的纵向结构与横向指向,而由旋律与和声组成的音织体则决定了这些能流在时间维度上的组织与交互方式——这就是法织体。法织体关乎能量是线性传递、分层支撑,还是网状交织,这直接影响了术式的结构性稳定度、信息承载容量与能量作用效率。对法织体的理解与选择,是区分基础施术与高级能流架构的关键。
@@@@
+++ 一、单音织体
单音织体是最基础的织体形式,只有一条旋律线,没有任何和声或伴奏。例如独唱、独奏的旋律,或单一乐器演奏的曲调。在音律术中,单音织体能唤起的法织体的能流结构是线性的。其EVE粒子流呈现为一条在时间轴上延展的能流线。施术者的意志与情感作为唯一的驱动源,直接注入旋律的每一个音高与节奏变化中,不存在任何并行或支撑性的能量层。由于其能量高度集中、指向性极强,单织体在传递“绝对指令”、“纯粹概念”或进行“定向召唤”时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它排除了和声色彩的干扰,使得施术者的意图能以最清晰、最直接的方式作用于目标。
这种法织体的稳定性完全依赖于单一线条的完整性。施术者任何细微的情绪波动、音准偏差或节奏不稳,都会直接导致能流线的扭曲、衰减甚至断裂,即所谓的“能量溢散”。因此,在系统性教学中,单音织体常被用作初级训练的核心手段,旨在联系施术者对自身情绪的精微导向与对能量线条的绝对控制力,而非用于构建复杂的实践术式。
@@@@
+++ 二、主调音织体
主调音织体由一条明显的旋律线与和声支撑部分组成。旋律居于主导地位,而其他声部提供节奏与和声背景。大多数歌曲、钢琴曲、合唱曲都属于主调织体。主调音织体的构建的法织体具有双层结构:主旋律负责意志指向,和声部分负责情绪支撑与能量稳定。
从主调音织体开始,我们可以尝试“复式法织体”的构建,即在主旋律部分搭建一个核心法织体,而在和声部分配以另一重法织体以增强术式的整体稳定性。如此,和声层就会如同一个能量的缓冲与补偿系统,能够吸收旋律层可能产生的微小波动,防止能流失控。若改变和声的配置,和声部分的法织体也会改变,这样一来,施术者可以在不改变核心意志的前提下,精细调整术式的情绪色彩与能量倾向。
这种“复式法织体”的技法使得主调织体极其适用于绝大多数需要明确意图与稳定情感支撑的术式,如情绪安抚、记忆重构、轻度环境暗示等。这种结构比单织体更安全、更稳定,同时允许施术者通过和声变化调整术式的色彩。
尽管功能全面,单主调音织体的表达范围也存在其上限。清晰的主从关系压缩了可构建的法织体数目,限制了同时表达多重复杂或矛盾情绪的可能性——它难以承载高度抽象或内在冲突激烈的奇术概念。
@@@@
+++ 三、复调音织体
复调音织体由两条或以上具有独立逻辑的旋律线同时进行、交织而成,构建了音律术中高阶的能流组织形态。在此音织体所搭建的术式里,多条法织体在时间与频率维度上并行、模仿、对比,形成一个动态的、多维的能流网络。每一条旋律线都可视为一个独立的意志载体或情感频带。
复调音织体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多重意志共鸣与能流内循环特性。不同旋律线之间的对位关系,在能流场上构建出复杂的干涉与衍射模式,能够模拟现实世界的多重因果律或意识的并行处理过程。因此,它被专用于最复杂的奇术领域,如构建具有自我维护能力的仪式场域、进行时间感知层面的干预、实现多人意志的精确同步与融合。
驾驭复调织体要求演奏时多轨协调,必须保证多条能流线的独立性与整体协调性。任何一条旋律线的逻辑断裂或能量失衡,都会在整个能流网络中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术式结构的系统性崩解。常见的交响乐演奏都符合复调织体的需求。
@@@@
+++ 四、音织体与法织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几个要点。音织体关注的是音乐文本自身的组织逻辑,其主要形态包括:单声织体、主调织体、复调织体以及和声性织体。法织体关注的并非声音的结构本身,而是该结构所承载和组织的能流范式。它直接对应于术式的构型:单术式织体与多术式织体(复合织体)。
音织体和法织体的单一、主调与复调并不是严格对应的,核心区别在于:一首赋格曲(乐理上典型的复调织体)通常被视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在音律术中被用作一个单法织体的载体是可行的;而一段简单的主调音乐,若被设计为同时激发一个防护罩与一个心灵暗示,则构成了多法织体,这同样也是符合预期的。但是我们不可能使一个单音织体承担唤起多个法织体的任务——因为其音乐表现的单一性导致其没有办法被赋予额外的内涵,这点需要格外注意。
@@@@
+++ 五、单法织体的简单构建
本节将聚焦于单法织体的构建基础,即如何将乐理织体中的基本材料,转化为稳定、有效的能流结构。我们以最核心的和声材料——和弦的三种基本音型作为讲解对象。
1. **柱式和弦:**和弦各音同时发声,形成坚实的音响板块。构建方法是将旋律音置于柱式和弦的上方声部,整个和声背景与旋律同步节奏化,形成明确的“脉冲点”。它能让汇聚的EVE能流产生间歇性的能量脉冲。其强度由和弦的协和度、音区与力度决定。适用于需要强调节奏点、构建仪式节拍、进行阶段性能量注入的术式。其结构清晰,能量释放集中,但流动性较差。
2. **分解和弦:**和弦各音按先后顺序依次发声。通过分解为快速的音符序列来搭建和弦,可以作为旋律的伴奏背景,或直接与旋律线条交织。这样可以产生平滑、持续、具有方向性的线性能流。能量随着音符的连续展开而稳定输出,适用于维持术式稳定、进行能量引导、营造持续性情绪氛围(如宁静、沉思、涌动)的场合。
3. **半分解和弦:**低音声部(通常是根音)先单独奏出,随后其他和弦音同时或以分解形式奏出,结合了柱式与分解的特点。这种模式通过构成“低音-和声块”交替进行的情况来达成。在这种和弦的基础上会产生脉冲-线性相结合的混合能流。低音提供了明确的基础锚点与节奏支撑(脉冲特性),上方的和声块则提供了连贯的音响色彩(线性特性),兼具稳定性与流动性,是构建节奏明晰而情绪连贯的术式的理想选择。它既避免了纯柱式的僵硬,也弥补了纯分解在节奏推动力上的不足。
理解乐理织体与奇术织体在概念层面的分野,是进行科学音律术实践的前提。在单术式构建中,乐理织体中的基本元素——尤其是和弦的音型组织——直接决定了基础能流的形态。施术者应如同工程师选择材料一般,根据术式目标(需要脉冲式的爆发、线性的维持还是混合的支撑),审慎选择并组合这些音型,从而为旋律骨架赋予稳定而高效的能量躯体。多术式织体的构建属于高阶领域,强烈建议在完全掌握单术式构建原理后再涉足。
@@@@
@@@@
@@@@
@@@@
@@@@
@@@@
+ 第六章 乐章结构
乐章结构,作为大型音乐作品的宏观时空框架,在音律术领域中超越了纯粹的形式美学范畴,转而成为规整庞大奇术能流、协调多重仪式阶段的核心组织原则。古典时期确立的“四乐章结构”拥有着深刻的仪式学根源;而现代音乐对传统乐章结构的解构与重塑,则相应提出了关于能流连续性与结构自由度的新课题。本章旨在探讨不同乐章结构形制与奇术效能之间的潜在关联,为高阶术式的宏观设计提供理论视角。
@@@@
+++ 一、四乐章的仪式学范本
西方古典主义时期得以定型并臻于完善的交响曲、奏鸣曲的“四乐章结构”与大型奇术仪式所需的能量管理规律呈现出惊人的同构性,可被视作一个高度程式化且完备的奇术仪式框架。其每一乐章都承担着特定的能流功能,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施术周期。
常见的,我们会将四个乐章依次演奏,时间上呈现的线性递进结构,通常我们称此为均分菱形仪式结构,即,通过四个部分作为支点,支撑起一个综合体术式。常见的变体有两种:正三角形仪式结构——将第二乐章部分扩充,以一、三、四乐章为支点以容纳第二乐章的庞大体量;倒三角形仪式结构——扩容第三乐章,其余一、二、四乐章承担支点的职责。这两种变体均要求作为支点的乐章的法织体格外稳定,以及音律术师对作为核心乐章的法织体蕴含能量的高度掌握力。
接下来我们分别讲解这三种结构适用于哪些场合:
1. **均分菱形:**最为常见的标准四乐章模型,四个乐章在时间与能量权重上大致平衡,共同支撑起一个完整的综合术式。一般来讲,此结构提供了最高的仪式稳定性与模块化拓展能力。在维持菱形架构不变的前提下,第一或第四乐章可进行针对性扩容(如扩展奏鸣曲式展开部或增大终曲尾声),以强化奠基深度或终结强度,而不会引致结构失稳,系大型标准音律术的首选构型。
2. **正三角形:**通过尽可能地扩充第二乐章,并强化一、三、四乐章为基点,所形成的突破性仪式构型。能量分布呈上锐下稳的金字塔形态。被强化的第二乐章作为术式的核心,其余乐章相对而言仅保留了基础的起始、过渡与终结功能,以其极致的结构强度确保核心突破过程的绝对稳定。此构型旨在实现定向性原理突破。它为了在特定术式原理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其成功依赖于基点乐章的结构强度对核心乐章庞大能量的约束。
3. **倒三角形:**123通过显著扩充第三乐章,并使其能量凌驾于其余三个支撑点之上,所形成的仪式构型危险性极高。 能量分布呈上大下小的倒金字塔形态,其力学本质不稳定。被扩容的第三乐章演变为一个持续性的能量涡旋或节奏奇点,持续吸收并转化整个仪式的能量流。其余三个乐章作为启动和维持此奇点的初始支点,其结构强度决定了该构型能在崩溃前维持的时长与规模。此构型本质上是仪式领域的炫技性,通过制造一个持续的能量奇点来强行拔高术式的最终规模与术式表现力,但代价是整个仪式结构处于临界稳定状态。任何对能量涡旋的控制失准,或支点乐章的微小强度不足,都会导致整个倒金字塔结构的链式崩溃。仅推荐给对自身控制力有绝对自信的音律术专家,用于构建术式效果极其庞大的音律术法。
@@@@
+++ 二、赋格曲
赋格结构其严格模仿的机制,在奇术学上被解读为一种“有限的无穷”——旋律声部在时间轴上的等距偏移,形成了一个稳定的能流反馈系统。
当追随声部进入时,引导声部激发的初始能流仍在持续。两个声部的能流在时间轴上产生重叠,根据其相位关系形成建设性干涉(能量增强)或破坏性干涉(能量中和)。精心设计的赋格曲能够最大化建设性干涉效应,使复合能流场强保持稳定。自我补偿系统是赋格曲实现持续运作的关键。随着先导声部能量的自然衰减,追随声部的适时进入为系统注入新的能量脉冲,形成有效的补偿机制。这种负反馈循环使得整个能流系统能够在动态中保持平衡。
赋格严格的模仿规则赋予其内在的结构稳定性。一旦启动,系统就会按照预设的轨迹运行,能流便对外部干扰具有相当的抵抗能力。通过精巧的设计(例如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可以使能流在循环中不断自我再生,达成“有限的无穷”,在一些场合,我们会管他叫做“无终之术”。这种结构特别适用于需长期维持的守护结界、持续性状态加持或概念锚定等领域。
@@@@
+++ 三、现代音律术
进入现代音乐时期后,以四乐章为代表的传统结构范式逐渐失去了统一规范的约束力。无调性音乐(或称泛调性)的兴起、极简主义的重复与渐变策略、电子音乐对音色与空间的重新定义,共同促使音律术的实践者必须重新思考仪式结构的本质。这些新兴的音律形式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线性叙事与清晰的阶段性划分,但音律术并未因此消失,而是以更为抽象和内在化的形式继续存在。
现代音律术的实验者通过观测发现,即便在自由节拍、非调性或无明显乐章划分的音乐形式中,EVE粒子流依然遵循着某种隐秘的内在节律。这种节律不再必然表现为"启承转合"的四段式戏剧性展开,而是转化为一种连续流动的能量面上的周期性密度波动与向量变化。这种新型的能流组织方式目前被学术界称作 "相位流" ——在相位流模型中,术式的进程不再由离散的乐章标记,而是由一个或多个持续演化的能量参数相位变化来定义。整个术式可视作一个多维的能量场。
受到李斯特交响诗等单乐章交响作品的启发,现代音律术发展出了 "单域结构" 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强大的术式完全可以被压缩在一个不间断的、统一的时间域内完成。在单域结构中,能量的推进不再依靠不同乐章的接替,而是通过同一音乐空间内能量密度的陡峭梯度变化、织体纹理由简至繁的转化以及和声场/非调性音群的色彩迁徙来实现。整个术式成为一个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能量事件——即:多法织体融合为单法织体。
@@@@
+++ 四、解明与现代性
现代音律术的结构探索,其核心在于将"结构"从外在的、程式化的框架,转变为内在的、与奇术学本质紧密相连的食物——将经验理论量化、分析化。
乐章结构的本质在于对能流时序与向量的精确控制。传统的四乐章结构是这种控制的一种显性、解构化的解决方案;而现代结构范式则提供了多种隐性、集成化的,且往往效率更高、针对性更强的替代路径。
@@@@
@@@@
@@@@
@@@@
@@@@
@@@@
+ 第七章 配器
在音律术体系中,"配器"这一概念远超出传统音乐学中音色搭配与音域分工的范畴,它本质上是一种对能流形态进行结构化调控的精密操作。不同物质声源的选择与组合,直接决定了奇术能流的传导效率、作用范围与稳定程度。每种乐器都是承载并转化奇术能量的中介载体——其材质构造、发声原理乃至演奏技法,共同构成了能流的传导路径与形态模具。
@@@@
+++ 一、弦乐
首先,声音之所以能成为奇术的媒介,是因为其物理振动本身携带能量,而这种能量在特定频率与共鸣结构中会与施术者的意志形成谐振。
例如提琴类的泛音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这一乐器组的共同优势在于其能量的连续性与可塑性,泛音演奏能够划定能流的边界,而且由于不存在基音,这一乐器组通过诱发EVE粒子共振汇聚的能流十分均匀,可以通过指挥运弓力度、速度与位置实现能流强度的渐进式变化,为复杂术式提供稳定而灵活的能量支持。
竖琴以其清澈透明的音色与独特的琶音奏法,在音律术中承担着能流连接与过渡的重要功能。竖琴的种类分为很多,目前常见的为踏板竖琴,支持全调性演出。其纯净音色具有天然的融合性,能够在不破坏现有能流结构的前提下引入新的色彩变化;而特有的滑音与泛音技法带来的术式效果会更具有流动性。
钢琴作为同时具备弦鸣特性与击弦机制的复合型乐器,其宽广的音域与丰富的和声能力使其成为音律术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八十八个琴键覆盖低频到高频的广域频谱,使得单个演奏者就能构建出复杂的多声部。延音踏板的持续共鸣为能流的交织与融合提供了理想条件,触键力度与方式也让演奏者可以实现从极弱到极强的变化。以上特点几乎满足了所有术式类型的要求。可以说,正是这些特性——无论是初学者练习音律术,还是熟手施展音律术——都让钢琴成为了绝佳的施术媒介。
@@@@
+++ 二、管乐
管乐分为木管与铜管,虽然同为振动空气柱发声,但较大的音色差别依旧使它们在整部曲子中担任不同的角色。
木管乐器组凭簧片或吹口发声,其音色表现在综合体的音律术中主要承担能流色彩的修饰与转化功能。长笛清透的音色特别适于营造空灵意象与空间拓展类术式,双簧管鼻音特质赋予其表达哀婉情感的独特优势,单簧管宽广的音域使其能够适应多种情绪氛围的精心营造,而巴松管沉稳的低音则有效强化术式结构的厚重感。这些乐器的核心价值在于其音色的高度可变性,通过气息控制与指法,可以调整能流导向进而实现施法期望。如若独奏,其形成的术式会相对泛泛,缺乏核心感。
铜管乐器组依靠唇部振动激发管体共鸣,产生辉煌洪亮的音响效果,在音律术中专门负责能量的强化与聚焦。这种共鸣式的音流会赋予能量一种向心力,使其特别适合在术式的重要节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动能流达到预期强度。
@@@@
+++ 三、打击乐
打击乐器组通过敲击动作产生具有鲜明节奏特性和音色对比的声响,在音律术中主要承担定义能流时空结构的重要职责。主要有鼓类(或称皮膜类)乐器与金属乐器(例如锣)组成。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使用鼓类确定节奏点,而钹等金属打击乐则通过特殊的音响效果丰富能流的纹理层次,为术式提供明确的时间坐标与空间定位,使能流的时空分布更加精确可控。
@@@@
+++ 四、管风琴
特别地,我们将就管风琴进行单独讨论。
管风琴音量洪大,气势雄伟,音色优美、庄重,并有多样化对比、能模仿管弦乐器效果,能演奏丰富的和声,可以说是钢琴的完全上位。
最早的管风琴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的水力管风琴,它利用水的重力稳定风压,通过复杂的活塞与气阀装置使音管发声。其声如雷鸣,音量宏大,在当时主要用于竞技场与盛大宴会,以制造恢弘壮观的气氛。在奇术学视角下,这一时期的管风琴代表了最初的尝试:将流动的水的势能,转化为流动的空气的动能,最终转化为有序的声波。尽管粗糙,但已具备了核心雏形,其声响本身便被视作权力与神秘的象征。
随着管风琴进入基督教教堂,其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哥特式大教堂高耸的穹顶下,管风琴不再仅是发声工具,而是成为了仪式空间本身。其物理结构的气管与教堂的石质架构形成了共鸣共同体。此时的管风琴开始配备多层手键盘与脚踏板,标志着施术者(演奏者)开始能够同时操控多个独立的能流声部,这也是复调音乐与复调法织体被开发出来的黄金时代。其持续的长音为整个祈祷仪式提供了稳定而神圣的能量基底,将整个建筑空间转化为一个巨大的共鸣箱与能量容器。数以千计的音管组合创造了无与伦比的音响丰富性,能够同时激发多个频段的能流并维持其稳定存在。凭借这些特点演奏者可以构建出从细微到宏伟的各种音色变化,满足不同规模术式的需求;而其几乎无限的持续发声能力,也使其成为长时间维持大型结界或进行持续能量灌注的理想选择。
@@@@
+++ 五、人声
人声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乐器,又是意识的延伸体。语言与音高的结合,使其成为唯一能够直接传递信息的媒介。独唱形式实现个体意志的无损耗传递,合唱构建则形成集体意识的强大共振场域。这一部分在奇术中常用作封印或祷文的载体,用以稳定整体能流。若无声部过强或不稳,其破坏力甚至高于铜管。而且由于人的个体性差异,施术者可能因为情绪调动不同而使最终的成果产生一些不同。在大型音律术乐组构建中,需要严格对待这一点,尽可能调整以做到标准化术式进行。
@@@@
@@@@
@@@@
@@@@
@@@@
@@@@
+ 附录 现代音律术与数字化
当音的物质性逐渐退隐,人类对声音的控制权却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扩张。过去的配器学建立在物体与气流的振动上,而现代许多音乐则建立在数据的逻辑与信息的扰动上。若说古典的乐器是物质与灵魂的共鸣,那么现代的音乐或许已经将物质剥离。
@@@@
+++ 一、从物质振动到信息共振
在古典体系中,声音的真实性来自物质的抵抗:木头的密度、金属的弹性、空气的黏度,这些都构成声音得以存在的条件。然而电子声音摧毁了这一前提,它并不需要物质振动,而是由电压变化直接生成波形。于是声音不再依赖物质,而成为了纯粹的信号。
在音律术的语境中,施术者不再面对可触的共鸣体,而是面对可以被无限细分与重构的频谱。频率成为数字坐标,振幅成为参数变量,时间成为离散的采样点。声音从连续的物理波转化为离散的数据点,我们该怎么确定我们的位置?
这种去物质化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施术的精确性空前提高,任何调性、音色、节奏皆可由公式推导而得;另一方面,声音与世界的接触被削弱,奇术的仪式性变得抽象。过去的施术者通过身体与乐器的接触参与能流的循环,如今我们只能在信息流中定义它。
电子音的本质在于它的“无根性”。它没有共鸣腔体,没有空气阻力,甚至没有固定形状。它既可以是纯正弦波,也可以是复杂噪声,其存在仅取决于数学函数的定义方式。这种无根性使它成为另一种媒介——即不属于任何物质范畴,却能介导能流的存在。
在实践中,施术者通过合成器面板上的参数旋钮与连接线,实现了对能流频谱特性的实时塑形,使得过去仅存在于理论中的复杂能流形态成为可操作的现实。然而,这种高度自由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媒介限制于物质属性,而电子音则可以模拟一切,又可拒绝一切。它的虚无本质带来的过度自由或许会成为危险——当音色不再受物质限制,施术者须依靠意志自我限定,否则能流会陷入无形的混乱。许多现代音律术的实验表明:若没有明确的调性中心与节律框架,纯粹的电子频谱会导致施术空间的不稳定,使得术式无法闭合。这一现象被称为“塌缩”——法织体的能流在无约束的频谱中扩散至无穷,最终消散为乌有。
@@@@
+++ 二、新的时空形式
过去的施术仪式依赖于物理场域——剧院、祭坛、交响厅;而现代音律术将这些空间数字化,构筑于虚拟现实、全息投影与网络共振之中。传统音乐以线性时间为基础:开始、发展、高潮、终止;而现代音律术则允许时间的折叠与逆行。通过数字信号处理与算法控制,时间不再是单向流,而可以被任意延展、压缩、循环或反转。
通过定义生成规则、概率模型与演化算法,施术者将创作过程部分或完全交由计算系统执行。在这种范式下,音符的时序安排、音高的组织逻辑乃至整体结构的生成,都遵循着预设的数学规律——能流的时空分布不再仅仅依赖于施术者的直觉与即时判断,而是通过算法实现了更高维度的精确控制。例如,基于分形几何的算法可以生成自相似的能流结构,使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呈现出统一的特征;而使用马尔可夫链的概率模型,则能创造出既保持连贯性又具备适当随机性的能流演进。
这种参数化控制使得超人类精度的大型术式成为可能,同时也要求施术者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能够将奇术意图转化为可执行的算法描述。
@@@@
+++ 三、先锋音乐
先锋音乐在音律术领域的实践,始终处于技术探索与理论突破的前沿。从具体音乐的磁带剪接到频谱音乐的微观声学分析,从随机音乐的偶然性操作到交互式系统的即兴对话,这些先锋流派不仅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形式,更为音律术提供了全新的能流操控理念。然而,这些探索也伴随着相当程度的风险。当声波组织突破传统的调性、节奏与结构框架时,能流的稳定性面临着严峻考验。特别是那些刻意追求不协和、无序与随机性的先锋技法,可能在无意中引发能流的混沌态,导致术式失控甚至对施术者产生精神反噬。因此,现代音律术研究特别强调对先锋技术的风险评估与安全边界设定,建立了一套严格的实验标准,确保创新探索在可控范围内进行。
现代音律术的转型不仅体现在技术手段的更新,更反映在理论范式的革新上。传统的音律术理论建立在声学物理与主观感知的基础上,而现代研究则越来越多地借鉴信息论、系统论与复杂科学的理论框架,试图建立更加普适的能流动力学模型——例如TEF模型的应用。直到目前,这一转型仍在进行中,其最终形态将深刻影响音律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