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
2025年11月5日
修订 18
核心指标
评分
10
↑ 12
↓ 2
支持率
86%
总票数 14
Wilson 95% 下界
60.1%
在相同票数下更稳健的支持率估计
争议指数
0.556
评分趋势
加载图表中...
最近修订
1 / 7
最近投票
1 / 2
2025-11-06
2025-11-06
2025-11-05
2025-11-05
2025-11-05
2025-11-05
2025-11-05
2025-11-05
2025-11-05
2025-11-05
页面源码
源码字符数 8722文字字数 3593
[[>]]
[[module Rate]]
[[/>]]
[[module CSS]]
body {
background-image: linear-gradient(to top, #00FFFF 40%, transparent 70%);
background-size: 100% 40rem;
background-position: center bottom;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font-family: "KaiTi", "楷体", "STKaiti", serif;
position: relative;
overflow-x: hidden;
}
body::before {
content: '';
position: fixed;
top: 0;
left: 0;
width: 100%;
height: 100%;
background:
linear-gradient(90deg, transparent 79px, rgba(0, 255, 255, 0.1) 81px, rgba(0, 255, 255, 0.1) 82px, transparent 84px),
linear-gradient(90deg, transparent 149px, rgba(0, 255, 255, 0.1) 151px, rgba(0, 255, 255, 0.1) 152px, transparent 154px),
linear-gradient(90deg, transparent 29px, rgba(0, 255, 255, 0.1) 31px, rgba(0, 255, 255, 0.1) 32px, transparent 34px);
background-size: 200px 200px, 300px 300px, 100px 100px;
animation: rain 3s linear infinite;
pointer-events: none;
z-index: 9999;
}
@keyframes rain {
0% {
background-position: 0 0, 0 0, 0 0;
}
100% {
background-position: 200px 200px, 300px 300px, 100px 100px;
}
}
div#container-wrap {
overflow-x: hidden;
}
div#extra-div-1 {
height: 140px;
width: 100%;
top: 0;
position: absolute;
background-size: cover;
background-position: 50% 50%;
}
div#page-content {
color: #000;
font-size: 0.9375rem;
font-family: "KaiTi", "楷体", "STKaiti", serif;
}
li, p {
line-height: 175%;
}
p {
margin-block: 1.5em;
}
span.ruby {
height: unset;
display: inline-flex;
flex-direction: column-reverse;
align-items: center;
vertical-align: top;
text-indent: 0;
}
span.rt {
display: block;
margin-top: -0.625em;
margin-bottom: 0;
line-height: 1.25;
}
@media (max-width: 767px) {
div#page-content {
font-size: 0.8125rem;
}
}
div#page-content h1,
div#page-content h2,
div#page-content h3,
div#page-content h4,
div#page-content h5,
div#page-content h6 {
font-family: "KaiTi", "楷体", "STKaiti", serif;
font-weight: 700;
}
div#page-content h1 {
color: #000;
font-weight: 700;
text-align: center;
margin: 4rem 0 2rem 0;
border-top: solid 2px #CCC;
border-bottom: solid 2px #CCC;
letter-spacing: 0.25rem;
}
div#page-content > p,
div#page-content > div.blockquote > p {
text-indent: 2em;
}
div#page-content h3 {
border-left: double 6px #CCC;
padding-left: 0.5rem;
}
div.full-width-container {
margin-inline: auto;
width: 0;
max-width: 0;
position: relative;
}
div.full-width-container > div {
width: 100vw !important;
max-width: 100vw !important;
margin-inline: -50vw;
}
div.gradient-container {
padding-top: 15rem;
background-image: linear-gradient(to top, #00FFFF 10%, 60%, transparent);
background-size: 100%;
background-position: center bottom;
background-repeat: no-repeat;
border-bottom: solid 0.2rem rgba(0, 255, 255, 0.3);
}
@media (max-width: 767px) {
div.gradient-content {
max-width: 90%;
margin: 0 5%;
padding: 0;
}
}
@media not all and (max-width: 767px) {
div.gradient-content {
max-width: 44.5rem !important;
margin: 0 auto;
padding: 0;
transition: max-width 0.2s ease-in-out;
}
}
div.gradient-content p {
color: #666;
text-indent: 2em;
}
div#page-info,
div.page-watch-options {
color: #666;
}
div.page-watch-options a,
div#page-options-bottom a {
color: #0AA;
}
div#action-area {
background-color: #E6F6F6;
padding: 1.5rem;
border-radius: 1rem;
margin: 1.5rem 0;
border: 1px solid #00FFFF;
}
[[/module]]
你走在街上,目光被一张不知何处而来的寻人启事牢牢抓住。
@@@@
@@@@
@@@@
最先闯入视线的是四个粗重的黑体字,配着一张模糊的黑白复印件。你端详那张脸,莫名感到熟悉——发型、衣着,都像在指向某个具体的人,继而牵出一段口音、一场对话、某次经历。当然,那不是你。可你无法将这张脸安放进确切的身份里。先是困惑,接着你开始从祖辈数起:祖父祖母、外公外婆——他们做了几个习惯性动作,就淡出了你的脑海。
@@@@
@@@@
@@@@
不,是你让他们退场的,因为记忆里的长辈从不曾有这样一副阴沉的表情。然后轮到父辈。你的父母在想象中走近又走远,他们弯腰细看那张照片,抬起头冲你微笑,许久才绕到背面去。你喊出一连串称谓:姑妈、姑父、姨妈、姨父……每个人都维持着自己特有的姿态,茫茫然的样子。辨认成了一件疲惫的事——才点过一半的人,又重新变成了陌生面孔。
@@@@
@@@@
@@@@
你明知他们与你有血缘之连,却说不出具体的温度。于是你放弃这条线索,转而清点生命中遇见、相认、相识甚至相爱过的人。他们像被盛进几个大盆,如同饭店门口水缸里待售的活龙虾。你俯身细看:十岁时邻村的玩伴、第一次进城时路旁卖小玩意儿的阿姨、母亲同事家的小孩、火车上操着乡音的青年、小学前座的女孩、县中里发誓要生死与共的兄弟……
@@@@
@@@@
@@@@
检阅他们是愉快的,也是绝望的——没有一个人,符合纸片上要寻找的那位。
@@@@
@@@@
@@@@
当你再次抬头看向那张黑白照片,会讶异地发现:不知何时,头像已悄然改变。不再是刚才那张脸,但新旧面孔之间,仿佛藏着某种难以言说的联结。发型变成了你最熟悉的样式,衣领也是你再普通不过的日常款式。这些特征几乎快要让你锁定一个人。可顺着那个方向望去,你又看见了更多拥有同一特征的人。他们使你刚刚亮起的判断再次陷入混沌,回忆重新暗淡。你会再度凝视那曾经凝视过的头发——毫无疑问,那又成了一个全新的人。这时候,你大概会下意识地再次从祖父辈数起。这注定是徒劳的——你早已确认他们不是纸片要找的人。如今的他们,只会在无法辨认的介质背后,证明自己曾经存在。如此而已。
@@@@
@@@@
@@@@
既然是一则寻人启事,你便继续往下读,直到看见被寻找者的名字——若将此刻视为小说的一节,你发现写的是自己名字时,大概不会惊讶。
@@@@
@@@@
@@@@
相反,你甚至会有些高兴地说:"果然不出所料!"
@@@@
@@@@
@@@@
是的,当意识到自己与这张纸片确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你的心情是澎湃的。连你自己也未料到,在这片纷繁缭绕的文明底下,竟还有如此一个真诚的寻找者。你再次观察那张黑白照片,试图唤醒某段或许存在的时间。探索范围似乎缩小了——其实稍一动脑就明白,那人不会是你的某位亲戚,也不会是此时游荡于身边的某位熟人。你能确定,能凭直觉感知:你们相遇距今已有些时日,他对你的记忆,正如你对他的记忆一般模糊。比如这张照片,刚才你肯定那不是自己,如今却半信半疑。在那些远去的情景里,你早已忘记了自己当年的长相,不确定是否曾有同一双眼睛栖息于这黑白色调之间,用同一副肺叶呼吸。
@@@@
@@@@
@@@@
你感到无措。一个人无法完整地描绘自己,那么由他人所描绘的你呢?由你所描绘的他人呢?望着那张照片,若说"这就是我,我原来就长这样",你会觉得自己与图像变得亲近——
@@@@
@@@@
@@@@
对,仅仅是亲近,因为你所了解的,只是被遗忘底线与那个人之间尚未磨灭的部分。
@@@@
@@@@
@@@@
如果你的遗忘,早已越过那个年代?你睁大眼睛看黑白照片与一旁的宋体姓名,也读到被寻找者的年龄:"今年十七周岁"。可启事并未标注张贴的年份。它可被嵌进任意一个包含三百六十五或三百六十六天的时间段落中。你再次陷入迷惑,你仿佛跌入博尔赫斯那般的时间迷宫,你站在无限可能性交错的节点,不禁慌张起来。
@@@@
@@@@
@@@@
但我们相信,你很快会定下神,告诉自己:一切尚好,自然规律仍在上帝的掌控中平稳运行。"今年十七岁"——那么,你可以开始回想自己的十七岁。一些事情浮现了,这说明遗忘尚未吞噬全部。那是一所乡间的学校,或父亲与耕牛,又或是下乡的生产队……你能想起很多人,甚至某一刻——某个正午、黄昏或深夜,某个特定的人对你说过的一句特定的话。
@@@@
@@@@
@@@@
现在,你大概能想到那么一个人。尽管只是属于你的、一个经时间放置而变味的影像。但若将那个人的头像转成黑白,你本应失望——因为寻人启事上白纸黑字写的是你的名字。十七岁的你,究竟是什么样的?于是刚才出现过的人影又重新登场。你很清楚,只要请那些在你十七岁的世界里存在过的人,准确描述那年某刻你与他们的关系,一切便能重现——爱恨情仇,甚至某场国际会议与战争、瘟疫、饥荒。
@@@@
@@@@
@@@@
但你很快会摇头——这庞然大物是时间。无论自己还是他人,都难以全盘托出。你甚至很快想到:这个"十七岁",是否本来也不属于自己?确切地说,是否不管属于谁,都已不再重要?你会想到祖辈的十七岁(在故事里),父辈的十七岁(在小说里),甚至下一代的十七岁。你不知道自己能否真的构建出这个年代的十七岁、已经或即将发生的事情。他们的喜好、埋怨与愤怒。
@@@@
@@@@
@@@@
但毫无疑问——他们,离纸上所要寻找的人,已越来越近。
@@@@
@@@@
@@@@
我们相信你会继续看下去。接下来是一段关于衣着的描写。你弯下身子,重新认定衣物的颜色,然后毫不惊讶地发现:纸上所有描述,都与现在的你完全相符。这种雷同已近乎恐怖——两个本应存在时间距离的点,竟在此刻重合。你会想起余华和他的中篇小说,想起被命运拉扯的恐惧,想起无法摆脱的、声嘶力竭的呼救。但你也一定很快回过神来,对自己说:"我还完好地停留在现实。对这么一张寻人启事,我需要冷静。”
@@@@
@@@@
@@@@
好,现在你慢慢顺着身上这套衣服理清思路:它们确实属于你,而非照片里的人。拿上衣来说——有一两处缝补的痕迹还在,它们藏在纽扣或拉链旁,躲在胸口或背部,隐在衣领或袖口。那是你的父母、祖父母,或街边以此为生的大妈,一针一线补全的。对,你能看见他们。然后是裤子与皮鞋,毛衣或羊毛衫,保暖内衣……纸上事无巨细地说出了它们的颜色与规格。你会想,是否曾把这身衣服借给过哪个熟人?但很快又否定。你又假设:这身衣服,会不会是某个集团的统一制服?你首先想起自己读过的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尽管许多人从中凭空消失,你仍能看到校园的远景,然后是一大群去除了头部与脚部的孩子。他们蜂拥出校门,或木讷地做着广播体操中的某一节。反正那个时候,他们都缩在某一种制服里。
@@@@
@@@@
@@@@
你眯起眼睛仔细辨认——他们都不是你要找的。于是你想到曾工作过的地方,多半像车间一般的场景:许多人和他们的机器,或者说许多机器和附着其上的人,在努力运转。你也曾是其中之一。但这很快又被排斥。
@@@@
@@@@
@@@@
至此,所有假设都失败了。
@@@@
@@@@
@@@@
你开始懊恼,你开始在在它面前失魂落魄、独自踯躅,你烦躁不安地踱步,气恼地对不知何处传来的噪音吼叫。
@@@@
@@@@
@@@@
你让目光再次回到寻人启事。它在描述一个人,一个相对于寻找者已然丢失的人。你可以确定那不是你,但又确信他与你存在某种关系——尽管在这一层面,谁也无法说清。
@@@@
@@@@
@@@@
你的自信与沉着只扎根于这张黑白相片,因此那个人的外貌再次攫住了你。不难猜到,照片的样子又发生了变化——从暧昧的陌生面孔,渐渐变成你某张证件照上的样子。这一转变令人惊讶。你明白,那个人确实就是自己,就是此刻站在街头阅读寻人启事的自己。他阴沉着脸,用和你某张证件照上如出一辙的阴沉回望着你。你瞪大眼睛看回去。于是,确认那人是否真是自己的另一种存在方式——你会失败。但在这一结点上,你反而笑起来,认为这不过是叙述者的游戏、叙述者的杜撰,连他自己的思绪飘落到这个地方也不知所措了。
@@@@
@@@@
@@@@
可你很快会为这贸然的断定后悔。因为你不但越发清晰地看到黑白照片中的细节——你的皱纹、色斑、吞吐空气的毛孔,也清楚地看见:你的姓名,不知何时被何人涂抹去了,眼前只剩一块硕大的水斑。或许这寻人启事是印在某张质地不佳的纸上的,这次遗落让底层的各种公告浮出表面。你能看到各式名字、各种排版,交错、混杂、无法理解的字迹……
@@@@
@@@@
@@@@
你反而有些庆幸:自己的名字终于沉入文字之海,彻底消失。
@@@@
@@@@
@@@@
这样,就没有理由说你是被寻找的人。
@@@@
@@@@
@@@@
你并不希望那样,是吗?你宁愿留在一个确定无疑、无法变更的位置上,是吗?你会开始猜测:那个与你有着同一张面孔的人是谁?在哪里工作?有怎样的家庭?他的性格、爱好、境遇是否与你相同?你会再次从祖父辈开始搜寻——尽管依旧无效。清点熟人的结果也一样。
@@@@
@@@@
@@@@
对,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所失去的,也正是你的独一无二。
@@@@
@@@@
@@@@
若再仔细观察寻人启事,你会发现年龄也被水渍浸染了。许多阿拉伯数字浮了出来,照片上的人迅速呈现出不同样子:你看到很熟悉的脸,庆幸的是,那个人并不像你;你又看到更多的脸——不断变换表情的女人、难以分出喜怒的婴儿、一群脸色阴沉的青年、公司里不同层次的职员……
@@@@
@@@@
@@@@
至此,你彻底失去了方向。
@@@@
@@@@
@@@@
现在,我会在街对面喊你。因为雨已经愈来愈大了。
@@@@
@@@@
@@@@
//不用怀疑你的眼睛//
@@@@
@@@@
@@@@
//真的,贴满寻人启事的墙壁已变得超乎想象。你会发现,丢失的人在雨中越来越多,直到满街的呼喊渐渐冷清,直到满墙的寻找都得不到回应。//
@@@@
@@@@
@@@@
//而你,也会变得轻松。//
@@@@
@@@@
@@@@
//因为你可以假设:自己并不在被寻找的人之列。//
@@@@
@@@@
@@@@
//你会习惯性地用右手伸进随身携带的皮包——那里面有厚厚一沓寻人启事。//
@@@@
@@@@
@@@@
//你会带上所有能描述你身份的纸片,//
@@@@
@@@@
@@@@
**//走向下一条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