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P-CN-143
2018年2月4日
修订 10
评分
264
↑ 282
↓ 18
支持率
94%
总票数 300
Wilson 95% 下界
90.7%
在相同票数下更稳健的支持率估计
争议指数
0.226
评分趋势
按周聚合 加载图表中...
最近修订
1 / 4
修改标签
4 年前
您已成功地回复本页至修订版本编号 8
修改标签
4 年前
已新增标签:hannna。 移除标签:euclid, scp, site-cn-34, 动物, 原创, 活物, 精神影响, 预测性。
修改标签
7 年前
已新增的标签:site-cn-34。
最近投票
1 / 30
2025-08-26
2025-08-26
2025-08-04
2025-07-31
2025-07-21
2025-07-19
2025-07-07
2025-07-07
2025-06-27
2025-06-24
相关页面
暂无推荐
页面源码
[[>]]
[[module rate]]
[[/>]]
**项目编号:**SCP-CN-143
**项目等级:**Euclid
**特殊收容措施:**目前被抓获的8只SCP-CN-143个体被收容于Site-CN-34的12号生物收容间,鉴于项目不需要营养供给的情况,只在特定情况下将8kg左右的西瓜作为奖励喂食给项目。MTF-庚午-01 “唯有暗香来”被派遣用以监控项目出现的情况,一旦发现有疑似项目出现的报告,将立即前往并收容项目。
**描述:**SCP-CN-143是一种外貌与任何已知物种不同的生物,被描述为“状如小狗而很凶猛”。项目的平均体长为58厘米,平均身高为33厘米,平均体重为27千克。项目符合哺乳动物的一些特征,如身体表面有毛,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个部分,体温恒定,是恒温动物;脑较大而发达。但未发现项目有生殖器官,对于项目的繁殖方式也未知。X光显示项目体内并无正常的动物器官,而是在此之前没有任何记载的构造。对于项目的解剖实验申请正等待批准,项目的X光照片见文件143-alpha。
项目似乎不需要通过正常的进食方式获取营养,目前收容时间最长的一只SCP-CN-143个体在被收容的372天以来没有表现出任何的进食需求,但项目会对西瓜等水果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原因目前未知。
项目的主要异常性质体现在项目具有对于儿童危害的预见能力和安抚受创伤的人类儿童的心灵影响能力,与项目相处的儿童描述“感觉精神镇定了许多”等感受。
目前有记载的最早的SCP-CN-143个体出现的时间是1894年。当时中华异学会成员周██在中国浙江省绍█市[数据删除]发现第一个项目个体。据其描述当时他正在--绍█市郊区--[数据删除]的农田附近的一个草棚暂时过夜,这时SCP-CN-143个体出现,引领周██到附近的瓜地。周██听到有两名身份不明的人类个体讨论要抢劫当时正在看守瓜地的少年脖上的银项圈。周██大声呵斥,两名身份不明的人类个体逃走后,SCP-CN-143个体消失在周██的眼前。
[[collapsible show="+ 仅监督者议会查看" hide="- "]]
模因检测通过,欢迎,O5级人员。
> **From:**Site-CN-34代主管Hannah博士
>
> **To:**O5议会全体成员
>
> SCP-CN-143的收容让我对于异学会的原始材料进行了一些阅读。并且找到了由已故的异学会前成员周██所记录的SCP-CN-143的第一次文字记录。我将记录翻译成白话文后将其归档入档案。
>
> 与此同时,Site-CN-34发生了一场小型的收容突破事故,在恢复收容的过程中,我们的特工使用了基金会最近研发的██仪。
>
> 这场收容突破事件只花费了七分钟去恢复收容程序。但在我回到办公室之后,异学会最原本的记录文本发生了一些变化,疑似是受到了██仪的影响。
>
> 记录中所有的“浙江省寧紹台道附近”都变成了“浙江省寧紹台道,魯鎮”的字样。
>
> 没有任何材料证明“鲁镇”真实存在过,事实上所有的历史学家及文学家都认为“鲁镇”是一个虚拟的地点。但文本的改变确是真实存在的。
>
> 在那之后,我将[[[SCP-CN-073]]]留下的蒲团与夹袄取出与SCP-CN-143个体接触。对象表现出了极大的依赖与亲切感。而SCP-CN-073从未提到过偶遇SCP-CN-143的经历。这两个项目的共通之处是否是那个最不可能的理由?“鲁镇”是否真实存在而因为文学作品的现实扭曲而变得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中?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调查。
>
> Hannah博士。
[[/collapsible]]
[[footnoteblock]]
@@@@
[[div class="footer-wikiwalk-nav"]]
[[=]]
<< [[[SCP-CN-142]]] | SCP-CN-143 | [[[SCP-CN-144]]] >>
[[/=]]
[[/div]]